2008-12-17

1. 如何善用社區空間,文化生活圈的space怎麼運用?2. 怎麼進行人才培訓?

議題:1. 如何善用社區空間,文化生活圈的space怎麼運用?2. 怎麼進行人才培訓?
發起人:林建志、張寶分
參與者:李吉崇、那布、林于靖、鄭振興、林秀玉、葉秀侖、比恕依、廖中勳、林柔玫
---------------------------------------------------------------------------------------------------------
討論內容:
林建志
空間除了建築物之外,大家可以想像社區的空地、環境等等。
那布
空間多了一度---網路,空間如何運用,必須多一點創意。
林建志
看過兩本書:「空間就是權力」---誰的社區?活動中心的使用者是誰?「創意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是需要美感的。公共空間需要美感、令人舒適、有創意,會增加居民前去使用。想到社區活動中心就不具吸引力。「善用空間」是說如何使社區活動中心之類的,還有文化生活圈裡的文化據點、設施,讓居民想主動前來使用,環顧台東社區的空間不是粗造,就是不夠。
廖中勳
善用社區空間的方法如同前述的創意,永安社區常用的空間活動中心與農產中心,透過經常辦活動,均有許多人前來參觀和使用,明年度規劃更多的活動。還需要找一些人來推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空間的活化需要創意的呈現。
林建志
類似德國小鎮的家庭音樂會,引致社區活動中心會如何?一般聽到社區幹部在談空間活化時,多偏重對外行銷的使用,是否應先想像對內有一處定期服務居民的空間,這樣的空間能讓居民毫無干擾,就像待在自家客廳那樣的自然和需要,這個空間以往在農村、部落原本就有的,而不是外加的,問題是如何找回來,這個空間會更有人氣?
那布
社區空間原本即是社區居民使用,公部門應提醒社區提案人,考量社區空間的定位。
林建志
社區的空間應有對內與對外的使用規劃,才不會對居民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擾。對內的空間可充實文化教育的功能。
李吉崇
對內溝通,廟很重要。---教會亦然。
林建志
可藉由巡迴展演來串連各據點,啟動空間,功能活化。
廖中勳
空間習慣性地被使用,誘因蠻大的,誘因…
那布
人才培訓要訓練什麼?
林建志
對政府辦過的培訓班的印象?
鄭振興
過去參加的培訓是文化傳統的訓練,有產品。訓練十個,有一個出來就很不錯了。
林秀玉
培訓之後,應有後續的動作。
李吉崇
文化局之前曾辦過文史調查培訓,分成三階段,先上課,再去做調查,回來再用研究論文的方式要求學員的成果報告。
廖中勳
人培不要期待太高。
巴奈
Sakului陶的教學,用感染老人家用最傳統的方式表現自我,形成特色。
那布
一個藝術家的影響力有多大,效益有多高?
比恕依
原民台的影像人才培訓班,電視台預計從學員中挑選十位進台工作,是相當大的誘因。整個課程很實務地操作,帶動學員專注於課程的訓練。
林建志
現在大學理論的科系逐漸沒人念,科技人才越來越多。應說人力市場是最大的誘因,反觀社區中實務性的課程較多人參與。
張寶分
無任何期待,文觀處是沒有工作機會作為吸引。
林建志
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才能進行台東文化願景工程?
廖中勳
水保局提案是有門檻,例如社區先上一系列的課程,再來,社區曾執行過哪些案子,來當提案的審定條件。
林建志
例子:仰山基金會在社區提案前,先有練功期,會讓社區清楚計畫的要求和期許。
巴奈
對我而言,真正要被培訓的是我們,最有價值的是老人,應像這些老人求教。例如…
林建志
人才培訓應像文史調查的方式,研發學程制度,不全要像大學一般,也可向巴奈敘述的類似師徒制,還有共生制等。
台東文化行政人才缺乏,培訓出來的人才後續揮灑舞台的機會如何創造(誘因)?
秀玉
公部門如何培養出在地需求的人才?
那布
政府是公僕,民間應主動提出自己的需要,告訴政府民間需要什麼,應該幫助達成的事。
李吉崇
部落人才不足是常態,open space是很好的機制,未來可以把場所拉進部落、社區內,直接討論核心問題。
建志
民間的核銷、文書之類的行政能力,應要自我加強或被訓練,才能做更大的事情。
那布
有沒有可能簡化一切程序?
建志
一群人在一起做事的形式是多元的,組織運作的方式就是大家依規矩辦事,免得溝通不良,程序是必要的。
李吉崇
人才不足,文化生活圈某種程度就在解決這個問題,人員互相流動支援,分工合作。

1. 台東的文化願景是什麼?2. 公部門、NGO的立場及角色。如何扮演以促成「互助、互惠」?

議題:1. 台東的文化願景是什麼?2. 公部門、NGO的立場及角色。如何扮演以促成「互助、互惠」?
發起人:李吉崇、那布
參與者:林建志、張寶分、林于靖、鄭振興、林秀玉、葉秀侖、比恕依
---------------------------------------------------------------------------------------------------------
討論內容:
林建志
居民有自信、驕傲地敘述自己的故事,保有自己的生活價值,不隨波逐流、不受左右、不受扭曲的自我價值的認同。
比恕依
以台東特色為主的文化發展,例如台東美術館可以用原住民藝術為主,原民文化很精彩,做出特色,展現魅力。
林秀玉
公部門對於部落社區,心態上不要歧視,立足於平等。
張寶分
台東族群多應找到各自主體性讓各自有好的發揮
林建志
不應操作明星牌,應用更寬廣的方式去運作,例如南島及炸寒單,集中資源去做,易忽略小而美的區塊。建議以博覽會或是串連的方式來展現各自的價值。
比恕依
政府本應支持小而美的東西,但若沒有重點,不易顯出特色或品牌,就像南島文化節。
林建志
以愛丁堡音樂季為例,南島應是一個平台,開放讓多一點社區部落展現。
文化團體應主動提出文化主張,建立主體性、做行銷。不要只靠政府資源,不要只是等待,自信及行動很重要,政府從旁引導與協助。
那布
政府部門要先有信心,因為不知道在地價值,所以只能隨波逐流,例如要發展觀光及農業,但又同意核廢料進台東。
林建志
政府很缺優秀的文化行政人員,這些人才了解在地文化、有規劃能力、搭建平台提供民間發展,欠缺就要長期培訓。
李吉崇
承辦人員的調動性很高,公部門的工作應只是搭建平台,讓一群有心有能力的人來做,若是可以有一個好的架構,就可以讓普通人做偉大的事。
林建志
設定議題是一個好的方式,應把台東縣政府是為一個企業公司,基層人員是可以提出好的企劃,說服長官。縣府和部落社區是面臨同樣的問題:文化願景在哪裡。
李吉崇
公部門的研習很多,應是縣府一級主管(資源分配者)參加,會比基層人員更有效果。基層人員應做好”仲介”的工作,把社區好的一面介紹給長官。
淑芳
曾經在台北市政府舉行OST,馬市長看到後,覺得蠻好的。
秀玉
應回到部落,看到他們需要什麼,或部落之間的橫向串連。
建志
以永樂社區為例,社區沒有活動場所,因為廟口的空間逐漸沒有了。
部落既有的活動「豐年祭」,不會覺得很特別,應讓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讓人覺得重要,所以除了要有信心之外,還要有認同感。
那布
信心的累積是實踐而來,公部門應該放手,社區部落應該要有信心認同自己的顏色。大家應該互相叮嚀,一定要用實踐來累積,原住民被消費要警醒。
建志
傳統活動應有主體性,不要淪為文化附庸。
寶分
若沒經費傳統祭儀想辦嗎?如何呈現?
秀玉
傳統祭儀受公部門、民意代表的干擾很大,主體性漸失。又如傳統領域受到政府的抹殺。
巴奈
長時間被政府部門消費的文化,應該再重新檢視哪個重要的核心價值,才能重新出發。
于靖
建立一個「求同存異」的平台,提供在地各種文化特色呈現的機會。
反核民間多出力,政府少干預。民間因願景而偉大,政府因願景而萎縮。

可不可以不要太累

議題:可不可以不要太累
發起人:戴明雄
參與者:林建志、張寶分、李吉崇、林于靖、鄭振興
---------------------------------------------------------------------------------------------------------
討論內容:
戴明雄
想說不要太累,但又不知怎麼辦?什麼事讓人覺得累?剛開始是熱忱、抱負,邊做邊有另外的想法,想做更多的事,加重個人的負擔。
林建志
社區工作一開始是抱負,覺得公共事務為什麼沒人動。社造是志業,不是事業,社區理事長、帶頭的人經驗不足的話,用拖的方式會比較累。有可能是對社區的宣導還不夠,工作分配不均。
張寶分
如何分配工作?
戴明雄
舉例來說,新香蘭部落有五個部門,各部門有一級主管,正職人員工作不重複,但工作上互相支援。但所有事情都須詢問我,我是計畫主持人、又主任、又是牧師,都需要我蓋最後那個章,還有其他事務要忙,所以負擔還是有點重。
林建志
團隊成員會覺得累嗎?
戴明雄
是有時間性的,計畫進來後,再進行計畫統籌會比較好,大家雖然累,不過做得快樂。
林建志
所以要怎樣才不會太累?用什麼方式?計畫需要那麼多嗎?還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工作統籌有無策略?
戴明雄
納入部落年輕人,一起推計畫
找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做對的事。怎麼找對的人很重要,需具備專業的認知、責任感,志業比事業重要。
寒暑假請部落大專生回部落打工,去年做族譜,今年做老人生命史影片,他們會覺得充實。
林建志
如何在推文化生活圈時不會太累?甚至有加分的效果?
戴明雄
如何將部落營造的經驗與其他部落社區分享、整合,所以還在想如何去推,最後還是「人」在哪裡。很想將這經驗編寫成一本工具書或是教戰守則之類的。
林建志
工具書確實需要,最好是口袋型的手冊。點燃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熱誠,也引導社區居民如何參與工作。
戴明雄
還要有一個團隊,社區發展協會成員不一定有同樣的概念。我的經驗是以教會的班底來推動,利用既有的組織來推。
林建志
社區發展協會不應是一個權力單位,應是公眾服務單位。
再從另一角度想,公部門會不會造成社區、部落太累?現在這麼多政府單位找社區執行計畫,感覺這個大機器像個無頭蒼蠅,公部門不整合,又要社區配合演出,我指的是稍有成果的社區,往往加重社區的負擔。
鄭振興
比方說活動,鄉公所總是到最後關頭才和部落協商,時間很緊,部落的人不知道怎麼去做,公部門應權力下放至社區去運作,社區有自己的運作方式。
林建志
以太麻里文化生活圈的整合角度來想,公部門和民間社團從籌備至執行一起合作,會不會比較不累?
戴明雄
鄉公所的態度往往是一手包辦。
林建志
可先由民間團體和部落工作者自發性規劃,提一個企劃,搭洛神花季的便車,串連社區部落。與其等鄉公所,倒不如主動出擊。
李吉崇
一個活動出色、長久,一定要部落當主體。應思考什麼節慶是台東的本質,公部門應是支援。
戴明雄
結論是,怎麼做都會累,就是歡喜做,甘願受。
廖中勳
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會累。
比恕依
訓練敢負責有能力的人;有一工作團隊;授權;不要一個人負擔全部的壓力;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于靖
外在因素:需要人才、工作統籌分配平均;內在因素:熱忱是往前的力量。
反核歡喜做,甘願受。自己很累,別人不見得累。多祈禱,多上教會。很累是活該,更是應該!

社會議題與社區的關係,例如反核。

議題:社會議題與社區的關係,例如反核。
發起人:那布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要學會出賣社區
要與居民生活有關,才易引起共鳴。
帶居民去反核
居民應學會思考,例:為什麼公部門同意?
核廢料再一次進駐台東?為錢?為什麼?
居民有思考能力嗎?

社造點與居民如何串聯?

議題:社造點與居民如何串聯?
發起人:于靖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找生活共同議題。
舒適的空間+營造適當的飲料→想建立的議題。
一起來圓夢!
多喝咖啡,少聊是非唄!
溝通如何圓夢,一起努力。

政府與社造點如何整合串聯?

議題:政府與社造點如何整合串聯?
發起人:于靖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多聯絡感情,多吃串燒就ok啦
發生關係,建立感情
社區有主體願景,政府協助及挹注資源除了補助經費外,更重要的是後續的輔導機制,並且提供社區更多的機會。

核廢料與傳統領域

議題:核廢料與傳統領域
發起人:那布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傳統領域之閒置空間化,乃因以都市發展計畫的角度看待「傳領」。然而一地空間之最重要的元素:水與空氣的孕育,空間卻成為垃圾最終處理場。
核廢料處理的方式---按照使用人口比率,興建與自我管理垃圾場。
所謂傳統領域---傳統管理機制的重建
台灣發展核能,是否有其他替代能源?
當台東發展出能源替代產業方案,是否有權拒絕台電垃圾?
透過核廢料存置處理場與反思排灣族之傳統領域、主權思考、誰決定、做什麼、放哪裡、誰管理?
台東要發展農業與觀光,卻將國際垃圾(核廢料)和社會適應不良收容所(監獄)放在台東,無異是將巨石放在發展的道路上
如果反過來操作,傳統領域(各族群)管理機制重建,人文藝術的主體性發展、美感、價值觀,在台東豐富多元條件的強化:
空氣、水資源保護,農業發展,自有更多的條件,替代能源產業發展,除了產品輸出---人文背書,打造另一現代發展上的傳奇。
趕快搬走好恐怖啊大家都窮怕了,所以才會有人想把核廢料拿來家裡放。對內(鄉、社區、部落)傳播核廢料健康(雖醫學未經證實),對部落人經濟的發展只是短暫的(錢用完就沒有了)。對外連署抗議,必要時用激烈的手段。另外從節能開始做吧,核能發電不是唯一方法。

如何讓人一起談事情?

議題:如何讓人一起談事情?
發起人:林建志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經鬆的氣氛,適當的場所。
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來談。
圍爐---熱一點。
議題---舒適的空間---適當的飲料
無聊可以談事情,有聊可以做事情吧。

如何輕鬆做社造

議題:如何輕鬆做社造
發起人:張寶分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做少一點,做深入一點,與生活文化有關才不覺得累。
裝傻。
中勳:神經大條一點,並且樂在其中。
作有熱情的事,可持續的熱情。
不做,或許也是一種社造的態度。
不要跟政府申請經費,社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不會有期程、核銷的壓力了。
苦中作樂。

社區與部落的異同

議題:社區與部落的異同
發起人:比恕依
參與者:林秀玉、鄭振興、高明智、李吉崇
----------------------------------------------------------------------------------------------------------
討論內容:
林秀玉:
社區有村長(理事長),部落有主席都是核銷單位。
社區與部落概念---部落有傳統社會結構;社區似乎是可申請計畫的名稱。不管部落或社區都希望能獲得經費。
回復傳統也不見得好,因為部落有許多頭目。
明星部落的條件是有十萬就有十萬的舞蹈,社區比賽誰蓋的建築物最漂亮。
村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應合併,才不會有雙軌(雙頭)馬頭。鸞山部落,一個村長、六個主席,很難推動。但是若是一個窗口,其中若有不同族群又不太適合。
結論是比較喜歡可以「核銷」、「申請經費」的部落。
*回到傳統是否好?
是一種認知,現況若回到傳統生活也很困難。
現在政府:自主性力量起來卻不被認同,政府較喜歡村社區發展協會。
原住民問題應從教育文化下手,會逐漸覺醒。
各搞各的,哪裡不好?
相同的是一群人聚集的地點,不同的是什麼聚集在一起。對部落二字的印象和原住民有很強的連結。
對我而言都一樣,只是同一部落可能再細分不同社區組織,但終究還是生活在同一部落裡,應該尋求共識點,分歧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推動生活圈的資源、經費、income(個人或團隊)何處來?

議題:推動生活圈的資源、經費、income(個人或團隊)何處來?
發起人: 林建志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自籌:集合有熱情的人,合力推動成為小組…自己找錢…自備。
跳蚤市場、擺夜市。
想辦法自籌,例如賣掉傳統領域、或賣祖產、或賣聲、或賣政府。
中勳:
社會上的資源很多若能夠有創意工作(或活動)有意義的可透過不同管道找到資源---不管人力、物力、或財力。找出人性最深度的需求,或許是一種榮譽感、使命感。

1. 藝術家如何與社區部落合作? 2. 藝術與文化產業

議題:1. 藝術家如何與社區部落合作? 2. 藝術與文化產業
發起人:李吉崇、那布
參與者:戴明雄、高明智
----------------------------------------------------------------------------------------------------------
討論內容:
戴明雄:
新香蘭傳統作物園區以老人為主題,活絡社區,運用母語溝通,成為傳承生活文化語言,後來想引進藝術家創作留下作品,以營造部落氣息。
那布:
互惠、互助。仿效New Zealand語言巢,要成立行政團隊。阿桑劇團、企業社、與巴奈分工尚可應付,都蘭能量很棒,但應要足夠的行政能力,再來是溝通、建構願景、共同協力。
戴明雄:
南迴線應多關注,挹注資源幫助。
那布:
藝術已有產業化的傾向,會朝人多的地方聚集,公部門要有明確的願景,共同努力,做好系統,持續經營,引進團隊。
戴明雄:
要有資料庫,方便合作。
那布:
以邀請參與代替整合,以游擊方式合作。
五年後以邀請參與方式成立團隊,接辦東海岸音樂季,結合公私部門,每年固定從地方主體辦理活動,成為永續與國際性的事件。
可以用熱情來邀請,以輪班方式服務,或另尋經費聘專人服務。
需要建立類似藝術經紀顧問公司或行銷公司的功能性團隊。
戴明雄:
利用擴大就業或其他資源,聘請專人專職來做企劃行政,符合專業化趨勢。
某人:戶口遷入社區裡,當一下配喝員。

1. 台東好山、好水、如何好玩? 2. 住的地方快樂嗎?

議題:1. 台東好山、好水、如何好玩? 2. 住的地方快樂嗎?
發起人:高明智、潘昆田
參與者:林秀玉、鄭振興、比恕依、林于靖、李吉崇、那布
---------------------------------------------------------------------------------------------------------
討論內容:
高明智:
「好玩」的定義?部落準備好了嗎?目前以知本卡地布部落為例,發展歷程有部落覺醒期、分享期、再來到了如何賣文化的階段。知本有很多故事和景點,但進入錢的邏輯就受挫,沒有金錢和收費的機制。現在有幾個問題:1. 農人變成行銷人,還很困難。2. 思考別人的口味是什麼?3. 如何與飯店結合?4. 部落仍很依賴公部門資源。5. 資源如何運用說不清楚。6. 政黨造成部落分裂。
解決方式---
李吉崇:
需培植解說人才。
高明智:
部落有申請多元就業計畫,可以請四位全職工作人員。… 應該整合各工作室與飯店一起安排旅遊行程回復公基金的機制。
那布:
要企業化經營,導覽人員形成經營團隊,協調經營方式,資源分配平均,不依賴政府部門經費補助,由個人伸展至團體,善用地方資源人力。
反核:
好山好水是大自然天成的,好無聊是人類黑百講的。
李吉崇:
只要不在地獄,就是天堂。快不快樂在一念之間。

推動文化生活圈需要什麼工具與資源

議題:推動文化生活圈需要什麼工具與資源
發起人:林建志
參與者:林秀玉、鄭振興、比恕依、于靖、張寶分
---------------------------------------------------------------------------------------------------------
討論內容:
林秀玉:
人是最重要的資源,怎樣才是適合的人來推動。文化生活圈是有許多點要串連,互相支援,例如文化館、活動中心、民宿等等,大家對這些據點有多想法,如何讓人進來?如何使用?這需要行銷,不只對外,也需對內溝通。
林建志:
台東要推生活圈需要人才包括:文化行政管理,如何規劃企劃方面、創意人才,也就是說藝術工作者不能缺席,以上這些人才如何到位?
解說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猶如文化行銷者,公關一般。
空間規劃人才,幫社區將公私領域能規劃清楚,不會造成居民起居的干擾。
地圖是另一種工具,我們從另一較整體的角度來看這些文化資源,進而方便進行點、線、面的串連整合規劃。
比恕依:
關於公私領域的問題再補充一下,可以從時間軸上來規範社區的活動,例如文化館只有在某個時段是開放給遊客;部落內的景點也是,禮拜幾到禮拜幾才接待外面的遊客,其他時間是居民生活作息的時段,不能干擾。
林建志:
文化生活圈目前還是紙上的空盒子,如何來填滿文化資源?除了上述的人才、地圖之外,還需要什麼工具和資源?
張寶分:
要形成一個公共議題,光靠一兩個的力量是不夠的,要引起公部門的注意。
林建志:
贊同!如何行銷公共議題呢?
張寶分:
讀書會是一種方式
鄭振興:
舉例說,歷坵社區的小學廢校之後,是由居民一起討論議題如何活化學校空間,公部門再將管理權力下放到社區來經營。另外應多辦理在地的說明會,社區幹部需要瞭解文化生活圈。
張寶分:
說明會易流於形式,社區的人不會出來討論。
鄭振興:
一開始可能不易,但每個人需放下身段,平起平坐地討論。
林建志:
招開說明會發公文覺得太形式,不發,又沒人會參加。
林秀玉:
也許先非正式會面討論,再正式發文。
林建志:
現在又多說明會、讀書會兩個工具,還有其他的嗎?其實在台東我覺得宣傳車是最好的宣傳工具。
鄭振興:
在部落有廣播系統可以好好利用。
張寶分:
公部門也需有媒體工具,一些縣府辦的活動都沒有好好地宣傳。應該和傳播媒體合作。
林秀玉:
這像是社會教育,不宣傳沒人知道。
林建志:
文化創意產業就是依靠精緻的媒體效益來推展的。再補充解說員部份:對外是文化行銷員;對內是文化教育者。
廖中勳:
人是文化生活圈最重要的資源所以當我們在推文化生活圈時應該先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來築夢想。
吉崇:
串連串連再串連互助互惠互補
反核:共識給它喬下去,有沒有文化生活圈再聯絡吧。

第二場開放空間會議的心得

12月13-14日在機體工場聚集約二十位參與者,大家花了一些時間討論這兩天我們想談什麼,雖說如何推動文化生活圈是邀請函上的主題,但是還是認為這個題目給它大了點,也對多數人還是陌生,最後決定先由李科長和我先為大家介紹明年文觀處將如何推動文化生活圈,其中有哪些事情是文觀處做不到的,是否NGO可以做;反之,NGO需要協助的,gov可以怎麼幫。如此,題目就產生了:「互助‧互惠」。
這幾年來,參與社區營造的培力工作時,深深感受到社區參與公共事務的冷淡,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排斥的狀況,問題之一是開會的方式令人畏懼,許多推動社區工作的問題,出於缺乏談事情的耐心和空間。在參與第一場開放空間會議之後,發覺這是我一直想改善開會的解決方法嗎?社區會議可以這樣開嗎?類似文化生活圈的地區性的共識會議也能這樣的辦嗎?其實,遇到這種癥結心裡頭很明白,誰叫我這麼雞婆把這玩意兒引進台東?沒有人!真的是處在頭髮洗一半,擔心沒水的情境。
不過,在這次第二天會議快結束時,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鹿野的廖中勳以及太麻里的鄭振興,兩位仁兄希望將這樣的會議引進兩地舉行,1月10、11日分別在太麻里和鹿野各辦一場。心裡真是暗爽許久,百感交加呀!開始覺得好玩又不累的社造工作,才正要開始呢。
接續的是第二場的會議記錄,議題沒第一場多,不過字數卻多到我多花一天來打字。各位可以繼續發表意見,空間是開放的。
換個角度想一想這些紀錄,好像開始有點文化資產的味道耶,集體的智慧累積,不是嗎?

2008-11-23

11.17-18文建會地方文化館工作坊-1

前些日子還在想,文建會是否能夠舉辦一場邀集各縣市執行地方文化館計畫的伙伴們,一起參加工作聯繫之類的活動,互相交流經驗、聆聽苦言等等,這場盛會終於實現了。

兩天一夜的活動實在太短,來自全台各地的經驗、議題、問題、和想像等非常多,唯一能夠交心深談的環境是晚上同室朋友們聚會時間。我倒是建議主辦單位,未來的工作坊可考慮運用「開放空間會議」,讓與會者能有充分的時間發表意見,參與解決問題的共同體,因為這些人是真正執行計畫的前哨兵。再者,地方文化館計畫可是一盤文化建設的培養皿,每個entity正依循各自的生存能量以及獨特的基因庫,各自發展,有時還需一個橫向溝通的平台,來互補經驗與策略〈少一點競爭資源的味道〉。

11.17 我參加台南縣南瀛總爺藝文中心這一場工作坊,總爺藝文中心是由台南縣政府文化處經營管理。藝文中心(縣政府)已向台糖承租第七年,目前地上建築物:紅樓總社、招待所、社長宿舍、紅磚餐廳、…等,已從台糖購買,進行古蹟維修工程。
定調為生活工藝創意園區,於中長程計畫與台南藝術大學協商進駐園區,規畫工藝育成課程(school),並與地方工藝師/團體討論共同籌設工坊(workshop)。
園區清潔維護工作是由文化處成立的文化基金會,向勞委會提出經濟型多元就業計畫來支應,園區並有創意小舖餐飲店為計畫之業務之一。

2008-11-14

社區需要更多活動,來刺激居民參與。

主題:社區需要更多活動,來刺激居民參與。
編號:B7
召集人:張克帆
參與人員:比恕依、朝誠、品君、佩寰、悠蘭、麗雅、建志
----------------------------------------------------------------------------------------------
討論內容:

以319紙風車兒童劇團為例:此型態是由地方資助邀請劇團前來表演,前些時有一名大武地區的企業家贊助30萬元,劇團從準備→彩排→表演一路下來,幕前幕後都引起在地居民的好奇、興奮。

我(品君)的社區是這樣,社區團康活動一直無法順利成行,可能需要誘因,文化性質的活動都還沒辦過。又這些活動主要由社區發展協會辦理,里長/代表並無實際舉辦過。

悠蘭:我曾在部落舉辦過老照片展示活動,選擇在中秋節與烤肉聯誼晚會結合一起辦,增加居民參予的機會,也透過這樣的方式,引入一些較具文化教育性質的內容,讓居民有機會體驗。
社區活動需要明確的主題。

社區活動應從如何「擴大參與」的目標來設計,擴大參與指的是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關懷和參與。
社區活動總有其他人士扯後腿,阻擾社區工作。
→儘量先從對社區環境關心的人,鼓勵出來參與。至於扯後腿的人,暫且先放在旁邊。
社區發展協會應是服務機構,而非權力機構。

部落的活動也可不需要辦得很大,小型就可,人數少也沒關係(這些都是好的種子!)重要的是,人的改變,深化人的良善素質。

未來在我們的過去。(特別是原住民為例)

就本次的主題,您可以想像十年後的社區圖像?

主題:就本次的主題,您可以想像十年後的社區圖像?
編號:C1
召集人:阿木斯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反問,你能先想像十年後的台灣現況嗎?搞不好,就大統一了!

名言:部落(社區)的未來,在於部落(社區)的過去就大環境之下,各一個地區或部落都必須受其影響,個人意志及理想似乎並不值得一談,那人就太不可愛了,也不可能快樂!

社區幹部的執行力與授權

主題:社區幹部的執行力與授權
編號:C2
召集人:姚朝誠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社區幹部要是義務職,但被民眾授權執行社區公共服務工作,幹部應有包容之心,接納和檢討,因為社區工作就是想改造環境,讓生活品質更好、更舒適。社區幹部要是有給職,是否應遵守職場倫理,專心執行受委託之工作。

「由下而上」的機制如何深化與落實?

主題:「由下而上」的機制如何深化與落實?
編號:B13
召集人: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怎麼說都不行靠政府先開始,因為那不可能的,人民的公樸只會收他人的成果,不可能去開疆闢土的(當然也有少數的好人,像〝我〞)。

社區有很多點可以做,但是做不到

主題:社區有很多點可以做,但是做不到
編號:B2
召集人: 陳豪山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是不是該有個人願意先當傻瓜,由點而線而面…

是做了以後做不到?還是沒有做,所以做不到?若一次做不到,就一直做到成功,需要時間和精力….繼續努力做囉!遇到困難就去其它社區取經,順便做交流,也不錯!

社區義務性工作/人員如何自我提昇能力,或接受要求?

主題:社區義務性工作/人員如何自我提昇能力,或接受要求?
編號:B12
召集人: 林建志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自我充實很重要,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你要找資訊是很容易的,永遠都要學習,這是基本的自我要求。

多聚會→讀書會、讀經會、讀人會、讀大自然..

藉由大家的引力將學習傳遞並引發自己想學習的心,只有自己有了興趣和彼此有良性的競爭後,才能有往前的原動力。

台東多元的族群文化虛線的穿透,相互的了解、分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題:台東多元的族群文化虛線的穿透,相互的了解、分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編號:B10
召集人:頌恩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沒有認識,怎麽開始?居住在台東原、漢間的刻板印象,搞不好遠比其它地方嚴重,要先化開彼此的歧見,原住民不是只有唱歌、跳舞而已!

已經認識了,但不願意相互瞭解、尊重的話,歧見永遠存在。

部落的年輕人國高中生族群,部落認同與養成教育的可能性?

主題:部落的年輕人國高中生族群,部落認同與養成教育的可能性?
編號:B8
召集人: 頌恩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如果能有幾個20-30歲願意的先開始帶,就可能可以推推看!但是如果沒有這樣可以找到跟願意的人呢、的社區呢?自生自滅?
先讓社區的領導人、老人、成年人有自覺吧,不然怎麼推?
外地人如何進入部落?其正當性在那?著力點在那?教導的觀念是部落的?還是進入者的?

產業發展與部落文化傳承如何共存?

主題:產業發展與部落文化傳承如何共存?
編號:C3
召集人:阿木斯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是不是應把它視為一個良性循環?當文化傳承的內涵豐富了,穩固了,從文化中有可能發生產生的產業也可能出現,文化會加強產業的內涵,而產業所製造的利潤則讓居民生存,年輕人留下繼續傳承文化,產業發展與部落的文化其實有其關連性,不可以一視同仁,就發展的運作方向、深度,其實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維及方式,主其事者,必須注意。

如何串連人與人的心?

主題:如何串連人與人的心?
編號:B5
召集人:
參與人員:光義、頌恩、悠蘭、光義、馬田、佩寰、娜鈴
-------------------------------------------------------------------------------------------------
討論內容:
感情的認同

大家都要對這塊土地有歸屬感

或許該檢視社區工作永續發展的願景為何?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合乎人性常理的,但也造成阻礙社造工作的藉口之一,往往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繫。所以應好好正視這個議題,如何引導每個人關心的利益轉為共同的公共利益,讓個人爭取私人利益時避免發生衝突,而是共同創造更多的利益空間。此處說的利益除了金錢之外,還包括水、空氣、土地、食物、…等等賴以生存的資源。

如何提高居民對於社造之參與。

主題:如何提高居民對於社造之參與。
編號:B3
召集人:鄭振興
參與人員:頌恩、悠蘭、光義、馬田、佩寰、娜鈴
-------------------------------------------------------------------------------------------------
討論內容:
認同社區、關心社區。

舉辦活動,提高居民參與。

把社區當為一個大家庭,自己是這家庭成員,主動參與營造社區。

先圍幾個小圈圈,再連繫小圈圈,成為大圈。

社造工作是多面向的,各行各業的人均能參與部份的工作,社造工作者可多創造參予的平台和機會,諸如願景規劃、清潔日、節慶文化活動等集體共事。當然,社造工作者是要多花心思設計參予的小細節,讓社區居民能選擇最適合他的工作或興趣。

大家都覺得很重要,但卻沒人行動。

主題:大家都覺得很重要,但卻沒人行動。
編號:B4
召集人:娜鈴
參與人員:頌恩、悠蘭、光義、馬田、佩寰、振興
-------------------------------------------------------------------------------------------------
討論內容:
就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才來這裡。
沒有人行動是很正常,現代人價值感有偏差。
自己帶頭做,行動總比空想好。
自己就是“人”,一個“人”先做,後面會有“人”跟著做。

社造、文化生活圈如何永續經營?

主題:社造、文化生活圈如何永續經營?
編號:B6
召集人:彭明通
參與人員:山羊、文銘、錦美、柔玫
-------------------------------------------------------------------------------------------------
討論內容:

找出特色。

生力軍:新人加入,與前輩互相學習承接。

了解在地文化內涵。

市場-旅遊配套、導覽解說、美景、人的配合。

共識-理念相同的人。

溝通達成共生互惠。

資源整合串聯。共識、共決、共事、共享。

2008-11-11

在台東文化生活圈應該怎樣形成?怎樣跟居民發生關係?

主題:在台東文化生活圈應該怎樣形成?怎樣跟居民發生關係?
編號:B9
召集人:許逸萍
參與人員:光義、麗雅、佩寰、振興、明燕、雅雯、菱霙、光義、柔玫
-------------------------------------------------------------------------------------------------------
討論內容:
  • 已有27個文化生活圈,這樣畫好嗎?為什麼?有其他劃分法嗎?標準是?
  • 已有做過田調,因應地理位置、族群來劃分(文化生活圈圖解手冊,p.14)
  • 是否應先有目的,標準?
  • 如果鄰近社區,生活習慣、族群文化相近,若能相互結合,力量會更大,能做更多事情,營造同一文化生活圈。
  • 每個文化生活圈相互交流需有窗口來聯繫,要靠「人」來聯結。
  • 居民原本就在社區中
  • 活動多元化,是吸引各社區居民參與的重要方式。
  • 如何讓居民認同自我文化生活圈,自我意識形態太強,便無法與其他社區融入。
  • 生活圈並非一直不變,會隨時間而變。
  • 一村一圈,資源、人力可能較缺乏。
  • 成功地區目前有許多圈:重安、忠孝、成功,想整合串連,負責人理念相通。這是百年大計,長遠計畫。
  • 成功鎮→單車中繼站、漁港小鎮,文化力量超越政治力量。
  • 窗口單一化,在地紮根,「人」是最大的問題→選舉包袱,複雜化。
  • 里長、原住民、漢人各自為政,如何串連?先找到對的人,建立基礎。
  • 但是感覺文化圈的想法,還是很「從上到下」耶~
  • →文化生活圈本來就存在,文建會的政策只是讓我們的文化生活圈更好,豐富圈內的藝文活動,想提供什麼樣的活動給社區,是必須由社區的居民提出(提案),政府資源再行挹注的。

社區產業與文史養成的關係

主題:社區產業與文史養成的關係
編號:B11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逸萍、文鵑、品君、振興、麗雅、頌恩、明燕、光義、佩寰
-------------------------------------------------------------------------------------------------
討論內容:
  • 許多社區因為一些前因後果,例如發展經費自籌極難、志工不易召集、工作人口外流等等問題,近年來已在思索藉由社區產業發展來推動社造工作,如何發展產業?什麼樣的社區產業我們能夠做?
  • 公基金制度,例如解說員有待遇,提出幾成出來做為公基金,做為社區行政、建設等公用支應。不過目前社區普遍有利益糾葛的問題,難形成共識。
  • 以司馬庫斯部落為例,形成共同體經濟型態,凡加入共同組織工作者,得領10000元之薪資,不論學歷高低、工作性質。
  • 在台東,產業不需是高科技,我們可以發展例如花蓮的無毒產業,原住民更有採集產業發展的潛力。
  • 產業需要整條生產線上各式專業人才進場,目前社區人力未到位,產業發展是無法務實的。
  • 產業是營利事業,不是靠補助的慈善事業。
  • 社區的基本歷史沿革有了解嗎?有了歷史深度才能往前開展。

開放空間科技(OST)的感言 ◎李吉崇


開放空間科技“對於領導人及參與者而言,都有重要的意義與功能。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總甘乃廸決定封鎖己經佈置蘇聯核武器的古巴,並對引發危機的蘇聯發出最後通碟,幾經波折,最後蘇聯將核子武器撤出古巴,危機順利解決。然而甘乃廸總統事後評論他的決策過程,他認為他是“在黑暗中作決定”,也就是說他是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僥幸的解決了問題!這點出了領導人通常被迫在資訊不足、各種可能性未被完整評估,以及高時間壓力中,必需作出影響重大的決定,真是太辛苦、不合理,也太危險!

  個人認為,“開放空間會議”很大的程度解決了以往不合理的權力框架問題,在基本結構上翻轉困境,讓參與者在開放空間這個平台上,投入熱情、才華,並形成行動方案,讓事情順勢往好的方向發展。對於領導人而言,可以藉由開放空間會議技術,收集各種可能性,並且形成行動團隊,有助於事情的解決與發展。另外,這種注重參與的開會技術,實質上也是一種責任與義務的參與分享,幫助組織更有凝聚力與行動力,也解開領導人被期望成為“全能者”的不合理期待。

  對於其他參與者而言,基本上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參與”、“分享”、“合作”,是重要的公民訓練,也是讓參與者從“關係人”轉換成“熱情的當事人”的過程。這種技術可以運用的範圍很廣,尤其是筆者所從事的社區營造工作,開放空間科技更是改變以往由意見領袖、公部門、專家學者單向領導,居民反成配角,通常只低度參與的困境,轉而引發居民熱情參與,並且立即行動的良策。

  初步接觸開放空間會議,就覺得這是非常實際有用的技術,未來希望精進這方面知能,讓更多人、更多團體、更多地方、更多事情,有好的發展。

2008-11-10

文化生活圈與社造之間的關聯與可行性評估

主題:文化生活圈與社造之間的關聯與可行性評估
編號:A1
召集人:朱子涵
參與人員:李奇儒、江恩琦、彭明通、陳泉甫、許逸萍、陳菱
-------------------------------------------------------------------------------------------------
討論內容:
  • 文化生活圈為文建會提出的磐石行動計畫的文化建設發展主軸,不一定附著在特定的區域,所以界定的方式可以是族群、語言、產業、...等多樣性,沒有特定疆界的一種方式。
  • 文化生活圈可以經由社造的過程,創造文化上的自我認同,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但如何有關聯性是有待商榷的。
  • 社區營造通常由社區開始,由居民關心社區做起,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居民有反彈的情形出現,社區通常會牽扯派系、政治,所以社區營造會造成社區再分裂,所以社區發展協會應是第三部門,不要村里長擔任職務,要與公部門切割開來,但村里長往往有勢力,可以得到財源、人力、資源,所以造成了社造的矛盾。
  • 社區營造不應只是造物、造事,而是造人→培養一批新的力量。讓產業、文化得以永續,但不能是營利事業,最好的模是由下而上,不過現在很多都是由上而下,可能是經費的關係造成。所以居民要自我覺醒,不要一味地跟上頭做。
  • 現在社造的詬病→大家只是為了錢而做。
  • 台東社造的障礙→青壯年人口外移,沒有推動力。所以要怎麼辦才能永續經營,讓青壯年回流→公約的制定、社區凝聚力的強度。
  • 社造與文化生活圈,可說是一條不歸路,文化每天都在變動。如祭典,開始的第一步先對當地居民產生凝聚力,找出在地特別的東西。
  • 社造與文化生活圈是很漫長的,結果也未必是可以馬上看得到的。以新港社區為例,經歷了20年,參與人員有學生、在地居民,但在年齡層卻也發生問題。(經費:政府有支持,獲得也較容易,新港是社造模範生。)
  • 探討社造產生的技巧善用自己的專長
  • 文化需要在地的居民推廣,但可加入其他的元素:懂體育、行銷的,一起推銷文化比單方面推廣更有力量。
  • 社造精神:從小地方做起,每個人都能為社區做一點事。

如何結合社區內原民與非原民的資源、人力

主題:如何結合社區內原民與非原民的資源、人力
編號:A5
召集人:林娜鈴
參與人員:光義、馬田、佩寰、振興
-------------------------------------------------------------------------------------------------
討論內容:
  • 桃園復興鄉,資源都是在相互競爭
  • 小的要有智慧,大的要能包容
  • 辦社區活動
  • 年祭時報佳音,也到漢人家報佳音
  • 整合一些方法,誠意也很重要
  • 原民、非原民都是人,都有共同的人性優點、缺陷也好,同樣得解決資源分配議題,如何彰顯公平、正義、分享、互惠。

社區的志工在哪裡?

主題:社區的志工在哪裡
編號:A7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社區的媽媽們永遠都在準備中。
每個人都是志工,但不是每個人都做相同的事,可分類型找人。
社區媽媽做他們願意的事,小朋友、學生有另一發展性。看你的需求、劃分、人力分配。
志工福利也是可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將社區的人分級,或分各自的興趣,與想為社區做事的意願。將喜歡社區服務的人和社區成長的人做不一樣的分級,各個領域皆可有志工。既然台東是個老人社會,那麼就善用老人這個寶吧。

館、社區、人、動→希望?可能性?

主題:館、社區、人、動→希望?可能性?
編號:A6
召集人:林頌恩
參與人員:劉錦美、雅雯、娜玲、比恕依、姚雪卿、寶分、文玲、建志
-------------------------------------------------------------------------------------------------
討論內容:
人的凝聚---志工
在社區裡做事遭居民誤會---做久就像氣球消風去
社區經費如何核銷的困難
人為何很被動原始的熱情不在了
大館帶小館
策展人才、社區人才培訓
大小館協力
社區自主問題
社區幹部為兼任
幹部視社區工作為跳板
社區工作還是幾個人在做
可能性
先針對一個地方建立經驗,讓其能量活起來。

要怎樣規劃生態旅遊

主題:要怎樣規劃生態旅遊
編號:A2
召集人:蔣文鵑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以紐西蘭毛利族的生態旅遊為例子,可以對未來台東如何規劃有很好的醒思。
達仁南興的生態園區有植物步道的介紹,沿路風景是太平洋,讓人有放鬆的功能。但為一不足的地方是「風味餐」,缺點是由大武街上的店買來的。
第一點要了解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重點是什麼?台東最大的資產是原住民文化,但台東缺少的是觀念。
我們常會複製別人的想法,去發展同樣特色的生態旅遊。
我以消費者心態上網找資料我認為文觀處可以整合台東生態旅遊的景點
先把台東資源整合,結合地方發展特色,規劃在地性的生態旅遊。
像在比較原始部落,資源很多,但差別在沒有人帶,到社區會解說的人才少。而開始有機會發展時,公部門則開始干預,導致發展受阻。
達魯瑪克是以舊部落尋禮的深文化發展,但其他地區則是有兩個以上的部落分享資源,要如何整合發展是一問題。
部落培訓解說人才,才能藉由當地解說讓遊客回流,解說人員也比較知道如何控制遊客量。
如何平衡生態旅遊與大量需求的遊客,不至於破壞生態?
遊客類型的尋求(具生態環保的概念)
評估生態承載量,適當的讓自然環境休息。
人的觀念被轉換後,生態旅遊的發展則會順利。
要永續發展生態旅遊,最重要的是遊客要被教育,教育如何善待自然。
生態旅遊是以生態為主,人才培訓應花80%來建立,而不是花力氣在建設硬體上。

台東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嗎?

主題:台東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嗎?
編號:B1
召集人:林光義
參與人員:林柔玫、李佩寰、馬田、鄭振興
-------------------------------------------------------------------------------------------------
討論內容:
台東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大家都關心我。
台東是一個快樂的地方,事多錢少離家近,喜歡穩定的生活。
台東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學生乖,人都很好。
從社區營造的角度來看不見得是個快樂的地方,有點糾結,所以有點擔憂。
年輕人不快樂
颱風不會有土石流,所以很快樂。
討論需求與滿足間的問題。
沒有壓力。
天氣好,好棒!
一定是的,可以爬山下海的。
台東的人民部分是快樂的,或許排除許多雜質後,來的人也會是Happy的。

藝術(表演、視覺、...等等)進入社區,如何讓更多人參與?

主題:藝術(表演、視覺、...等等)進入社區,如何讓更多人參與?
編號:A4
召集人:林柔玫
參與人員:李佩寰、馬田、雅雯、林光義
-------------------------------------------------------------------------------------------------
討論內容:
先了解各社區的特色、基礎田野調查
下鄉比率
原住民社區、神話故事
社區推廣
社區的回饋
合作社區團體的加入
小朋友基礎養成
開放的心態
行銷方法的效用
導覽者、引導者的重要
在地成功者/認同問題
比較月光小棧藝術村等資源
與美術館區隔
→也可以想說怎樣跟館(文化館、美術館、史前館)做結合嘛,有好想法請跟比恕依、文鵑、頌恩腦力激盪一下,如何?
→政府協助---藝術下鄉
可作前衛性的東西
地方觸角長久聯繫
社區與社區互動與觀摩

公部門與民間的協力與串連

主題:公部門與民間的協力與串連
編號:A3
召集人:比恕依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公部門應深入社區,參加會議,召開說明會,民間社團可透過制式會議、電話、email等方式,提出社區需求。
建立一個良好的互動平台。
Ps: 1. 公部門不要守著錢都不放。2. 民間核銷快、狠、準。
公部門「真的」了解民間做的’事’是什麼!真正知道需求,才有好的溝通,互相了解,無刻版印象,用心搏感情。

2008-11-09

就從2008.11.08這一天開始...


2008.11.08-09: 30多位朋友參與文觀處舉辦的「活化台東社造與文化生活圈的機會和挑戰」開放空間會議,經過1.5天的腦力激盪與經驗分享,集結了許多對於台東未來的社區與文化發展的議題,這些議題持續在加溫、蘊釀、滾動中,歡迎各位捐獻你的智慧與經驗,共同經營這場累進式的社造行動。

經過參與會議的朋友起頭討論的結果,原來活化台東社造這個題目的核心是環繞在如何活化「人」→individual, people, human, humanity, the public, the mass, ...

在不久的未來(兩、三天囉)會陸續地將會議中所累積的議題與對話,登錄在這個網誌與各位分享,也期望有意見的夥伴加入捐獻腦力與手指功的志工群,提供任何可以改善我們生活品質的想法。


部落格的名稱是暫定,歡迎各位提出最適合的名稱,感恩啦!

一起打拼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