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A1
召集人:朱子涵
參與人員:李奇儒、江恩琦、彭明通、陳泉甫、許逸萍、陳菱
-------------------------------------------------------------------------------------------------
討論內容:
- 文化生活圈為文建會提出的磐石行動計畫的文化建設發展主軸,不一定附著在特定的區域,所以界定的方式可以是族群、語言、產業、...等多樣性,沒有特定疆界的一種方式。
- 文化生活圈可以經由社造的過程,創造文化上的自我認同,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但如何有關聯性是有待商榷的。
- 社區營造通常由社區開始,由居民關心社區做起,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居民有反彈的情形出現,社區通常會牽扯派系、政治,所以社區營造會造成社區再分裂,所以社區發展協會應是第三部門,不要村里長擔任職務,要與公部門切割開來,但村里長往往有勢力,可以得到財源、人力、資源,所以造成了社造的矛盾。
- 社區營造不應只是造物、造事,而是造人→培養一批新的力量。讓產業、文化得以永續,但不能是營利事業,最好的模是由下而上,不過現在很多都是由上而下,可能是經費的關係造成。所以居民要自我覺醒,不要一味地跟上頭做。
- 現在社造的詬病→大家只是為了錢而做。
- 台東社造的障礙→青壯年人口外移,沒有推動力。所以要怎麼辦才能永續經營,讓青壯年回流→公約的制定、社區凝聚力的強度。
- 社造與文化生活圈,可說是一條不歸路,文化每天都在變動。如祭典,開始的第一步先對當地居民產生凝聚力,找出在地特別的東西。
- 社造與文化生活圈是很漫長的,結果也未必是可以馬上看得到的。以新港社區為例,經歷了20年,參與人員有學生、在地居民,但在年齡層卻也發生問題。(經費:政府有支持,獲得也較容易,新港是社造模範生。)
- 探討社造產生的技巧善用自己的專長
- 文化需要在地的居民推廣,但可加入其他的元素:懂體育、行銷的,一起推銷文化比單方面推廣更有力量。
- 社造精神:從小地方做起,每個人都能為社區做一點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