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B9
召集人:許逸萍
參與人員:光義、麗雅、佩寰、振興、明燕、雅雯、菱霙、光義、柔玫
-------------------------------------------------------------------------------------------------------
討論內容:
- 已有27個文化生活圈,這樣畫好嗎?為什麼?有其他劃分法嗎?標準是?
- 已有做過田調,因應地理位置、族群來劃分(文化生活圈圖解手冊,p.14)
- 是否應先有目的,標準?
- 如果鄰近社區,生活習慣、族群文化相近,若能相互結合,力量會更大,能做更多事情,營造同一文化生活圈。
- 每個文化生活圈相互交流需有窗口來聯繫,要靠「人」來聯結。
- 居民原本就在社區中
- 活動多元化,是吸引各社區居民參與的重要方式。
- 如何讓居民認同自我文化生活圈,自我意識形態太強,便無法與其他社區融入。
- 生活圈並非一直不變,會隨時間而變。
- 一村一圈,資源、人力可能較缺乏。
- 成功地區目前有許多圈:重安、忠孝、成功,想整合串連,負責人理念相通。這是百年大計,長遠計畫。
- 成功鎮→單車中繼站、漁港小鎮,文化力量超越政治力量。
- 窗口單一化,在地紮根,「人」是最大的問題→選舉包袱,複雜化。
- 里長、原住民、漢人各自為政,如何串連?先找到對的人,建立基礎。
- 但是感覺文化圈的想法,還是很「從上到下」耶~
- →文化生活圈本來就存在,文建會的政策只是讓我們的文化生活圈更好,豐富圈內的藝文活動,想提供什麼樣的活動給社區,是必須由社區的居民提出(提案),政府資源再行挹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