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1

6.01 到校服務




"本站通訊員報導"--今天巡迴展移至永安國小展覽,以下是解說員廖正忠一段為小學生導覽的片段。

阿忠:「快要吃午飯了,好,肚子餓了,大家來看一下這張圖,左邊是什麼?」

小朋友喊著:「是兩個雞塊。」

「旁邊是什麼?...是熱狗?喔,是薯條!那下面這一個大圈圈就是漢堡,對不對?」

「對!」

「你們看,文化生活圈就是把這些集合在一起,就是一客兒童餐啦!瞭解嗎?」

「瞭解!」

2009-05-27

5.27 巡迴展_外地人來到生活圈

今天,有兩團青年人慢慢地走進展場。我們的東大解說志工很熱心地迎接他們,並且詢問是否願意接受導覽,這兩群年輕人可能覺得展板內容還蠻有趣,尤其台東全圖的展板,特別吸引她們的眼光,詢問解說員台東哪裡好玩。原來這兩群年輕人士不是在地人,一群來自實踐大學觀光系;另一群是來自香港的大學生,都是因著畢業自助旅行來到台東遊玩的。沒想到,我們的展板發揮意想不到的價值。要不是今天下起雨來,或許他們可以依著我們推薦的鐵道路廊散步下去,欣賞一下台東幾個文化景點呢。

東大學生也很熱心地為這群年齡相近的大學生們,從台東一路介紹到花蓮,那裡好吃,那裡的名產最棒。後來回想一下他們的對話,當時我怎麼沒想到提醒解說員介紹沿途的社區/部落景點,無論海岸線或是縱谷線,至少也有5-6個社區值得這些大學生進去探索體驗,失誤了!

對了,下午兩位台東高中的學生在展板上連連看,玩得蠻開心的,期望這兩位同學成為明日的文化達人啦!

2009-05-24

市長開OST

美國維吉尼亞州Harrisonburg市長將於5/30 –5天後
以開放空間會議的方式邀請市民
一起討論該市的環境與能源永續發展的議題
http://www.harrisonburgsummits.com/

邀請函寫得很好 清楚 簡單 開放
更有趣的是
小組討論的會場是散佈在商店街上的空間--圖書館 咖啡廳 餐廳等等
有點像鹿野 池上 關山的商區景像

台東的鄉/鎮/市長何時才有如此的視野呢

「文化生活圈」,是這麼一回事。

籌備數月的「文化生活圈概念展」終於在今天悶熱的一天公開亮相了。

早上邀請各個生活圈的解說員先進行導覽訓練,有成功鎮的明燕、肇和、還有一位生力軍:國忠;池上也來了六位文化解說員夥伴;東河除了都蘭的姍姍單槍匹馬蒞臨現場,更從泰源幽谷來了兩位小學老師;鹿野一向陣容整齊,來了三位黃衫隊員。這群解說員團隊即將上演這次巡迴展的壓軸好戲。少了他們,這八塊展板起不了作用的;少了這群解說員的引導,倒不好,小學生越看越給他不懂:「老師,文化生活圈是不是甜甜圈?」

經過我為大家導覽全程之後,哇!解說員的頭上馬上冒出一大堆問號,飄來飄去,各自圍了小圈圈,自動OST起來了。最經典的問題是:「為了什麼辦這個展?」「這要向小學生解說的話,難!自己要先用功才行!我們該如何準備?」直到今天中午吃便當的那一刻,我才了解這一年多來,我自以為非常用心地向大家行銷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大家應該聽得懂的,原來我是外星人,講的「不是人話」。嗨!如果這場概念展早在去年辦的話...

沒錯,這場概念展嘗試為政策、計畫、學術名稱等,與真實的生活體驗建立一座對話的橋樑,讓民眾了解「文化生活圈」這檔事。不過,一位解說員問我:「小學生、居民為什麼需要了解?要鼓勵他們付出行動很難,尤其展板上所寫的文化資產守護、文化教育、創意,一般民眾無法參與,這些都是專家在做的。」我想了一下回答著:「比方說,鼓勵小朋友關心自己的文化,最初可以每週花一兩小時學自己的語言,客家話啦、阿美族語、或是其他,這樣的話,其實他正在從事守護自己的文化資產了。參與行動或許不需要大計畫、大工程,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做得到。」沒有這個問題,或許我永遠還在橋的這一邊搖旗吶喊,沙盤演練,打信號;這個問題正引導我走上對的橋,來到「生活經驗」的彼端,很奇特的昇華感觸 (amazing grace),概念和經驗的距離又拉近了一些。附帶說明,這可不同於宗教或是靈修般的昇華啦,寫這篇感想的同時,我已抽了兩三根香煙了。

這裡,真誠地感謝這位大姐問起這麼根本的問題,讓我今天受益良多!

2009-05-21

在緊迫的3小時會議中,發生令人驚奇的結果

5.21"藝術介入空間"3小時的座談會,而且是運用開放空間會議的原則來進行,時間是很緊的,有點超過原本該結束的時間,這倒是頭一遭。很多問題和聚焦的議題是在ending的時候才被點出來,多數參與者希望能在這場會議裡尋求答案或是協助、完成更具體的計畫內容、或是希望再辦下一場會議,不過該結束的時候,還是得先結束囉。

這對我是主持者、又是引導者雙重身份來說,是有些過意不去,明知應該承諾甚麼的,不過還是留給大家來決定。應該說,自覺自己引導OST功力粗淺,還不到"出師"的時候,但,直覺驅使自己應該邀請大家來對談,有些情況好像非談不可。我認為,有談就有機會,無論是問題或是答案;對話是雙向溝通,對於任何一位參與者,是對等的,不會建立在"指使"與"被指使"、"主動"與"被動"的關係上。所以,我認為任何一位參與者(包括處長、科長啦)都可以很自由地、很需要地續辦下一場會議,可能針對自己社團幹部或是其他朋友、社團,邀請眾人討論更具體、更深入的提案議題。我不會再主持接續的會議了,因為我想當下一場「暢所欲言的參與者」!

對我而言,今天的會議是一起集體創作,邀請大家共同完成一件"藝術介入空間"的作品,還在創造中,作品屬於大家的。經過這段3小時的時空交錯,每位參與者應該是帶著與開會前不一樣的感覺、想法、問題、或是圈圈叉叉回家。產生自發性改變,這不正是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精神!如何讓居民感受到創作者的作品是與自己在進行一場雙向互動溝通,而非另一件"我做給你看"強暴視覺鑑賞的作品。

今天倒是花比較多的時間聆聽大家的對話,同時在今天這場OST的經驗中,我見識到一位看似不起作用、閒閒晾在旁邊的引導者,他的角色在這樣會議的時空中是無法缺席,也難以兼顧的。

1.什麼樣的藝術介入什麼樣的空間?

主題:1.什麼樣的藝術介入什麼樣的空間?
2.談街道、兒童青年、藝術之共融可能---兒童、冒險、空間
編號:
召集人:林湘萍、宗大筠
參與人員:

新的感觀藝術刺激要如何落實在環境中(在地、創意藝術)?

主題:新的感觀藝術刺激要如何落實在環境中(在地、創意藝術)?
編號:
召集人:林湘萍
參與人員:

如何在社造的核心價值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

主題:如何在社造的核心價值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
編號:
召集人:許孟華
參與者:安柏霖、林均潁、林湘萍、黃冠智、彭衍芳、李易芳、吳幸芳、曾正元涂維亮、林建志、宗大筠


孟華:一群人想把一個場域變成另一個樣子,然後大家努力一起往前走,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社區、藝術創作者、景觀、建築的溶合,在地人無法有全面的思考。

衍芳:藝術元素加入,如何加入,無法量化,目標模糊,「美」要如何看待?衡量?藝術家的堅持Vs私人需要冒險(會是加分或減分),商業與藝術的平衡?是否符合標準?

易芳:公部門要如何簡化程序讓藝術家(團體)更容易完成,而不會一看到公部門的計劃就覺得做不了。

孟華:採購法的介入確實很複雜此計畫是明年執行並採遴選的方式

湘萍:社造原先的價值被扭曲台南土溝社區是很好的例子居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配合藝術家的幫忙所以最初的問題應是社造的問題

孟華:題目的重點在公共空間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例如東華大學提案將圍牆打掉。另外,在地Vs外來藝術。

湘萍:所以藝術介入空間還是希望社區居民一同配合

易芳:藝術家的想法需配合社區的特色

大筠:街道博物館無涉及社造,土溝社區也是由南藝大的學生先起頭。情感被建立→媒體報導→人潮。

衍芳:誰來主導?關山有公共空間、有想法,卻沒藝術家。如何找藝術家?樂意由公部門來當橋梁。日本的例子有30年,日本的環境、建築...。有「米」的主題,卻不知要找的是繪畫、雕刻、或是建築方面的藝術家。

建志:關山非常有潛力,農會與農友是最直接的關係。如何讓農友的生活慣習透過藝術家的創作來展現。所以提供另一種操作方式:藝術工作者進駐農村,例如3個月,參考嘉義線北迴歸線藝術行動。或者廣發英雄帖,號召藝術學院的研究生或是外縣市的藝術家來關山蹲點,在地創作。透過藝術家進駐,能看到不一樣的文化內涵。

衍芳:執行上的問題,要是一個月後藝術家覺得時間不夠,想再多待一個月,怎麼辦?希望文觀處提供一個整合全縣的閒置空間調查,可以讓藝術家發揮進駐的空間。

建志:我認為文建會並不像工程單位,對於驗收的標準和認定是不同的,並且非只是硬體創作而已,許多創作過程的記錄也是作品之一。若有遠見,可思考多年的計畫。

大筠:藝術家的平台建立,類似藝術學生進駐(long stay)是很好的概念。

孟華:鐵道藝術村就是一例,藝術家駐村。

冠智:建築物的美觀提升意思是建築物本來都很醜,然而要提升景觀美感,不見得從畫圖、放石頭就可以有改善。

正元:舉巴里島的例子,台灣許多圍牆上的圖畫是失敗的。

處長:藝術可以是抽象,不一定要具體。

冠智:關山是一個很容易錯過的地方,不知道要在哪裡停。

衍芳:可到學校看看廢棄的碾米廠,體驗各種米的製作及文化。

提升青少年的藝術成長環境

主題:提升青少年的藝術成長環境
編號:C4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潘袁定豪


藉助藝術創作活動來吸引、鼓勵青少年參與,青少年只要每週能撥出一兩小時的時間來體會一下部落社區的文化價值,就算很有成就了。

需要怎麼樣的環境空間來塑造這樣的藝術創作氛圍?

以都蘭為例,有一棟公路局閒置的道班房,現況是家具空間都算完善;另一方面都蘭的社團曾陸陸續續地辦過傳統舞蹈、雕刻等課程,但沒延續下去。青少年沒有機會接觸。在這道班房的空間裡,可以讓青少年們玩童玩、牆壁塗鴉、沙沙畫之類的創作遊戲,形成一個「遊戲房」的空間。
但誰來管理這個空間?

應先來發起一場OST,邀請青少年來討論對自己的社區環境的想法,這樣才瞭解這群青少年在想哪些事情,希望做什麼事情。

可與學校聯繫共同辦一場OST。

表演藝術團隊與公部門對話

主題:表演藝術團隊與公部門對話
編號:B1
召集人:高淑娟
參與人員:


表演藝術在台東仍未結盟。結盟起來,可以互相觀摩、互相提供意見、可以提升台東表演的素質。

台東原住民有七大族群,思考邏輯各不同,例如台東阿美族,馬蘭部落的集體領導,公佈們是否有人肯屈就去溝通、協調,與部落對話。或因為多重的阻礙而放棄對話。台東的阿美族部落雖有14個部落但少有人去關愛與注目台東市內的阿美族部落沒有一個成為社區營造點長期以來,表演藝術人多,表演費卻少之又少。所以表演團隊始終無法延續,投入表演團隊的總經費希望能提升。

藝術工作者如何在社區使力?

主題:藝術工作者如何在社區使力?
編號:A1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

目前社造工作者常從事的工作為社區美化、綠化,然而這類工作少有專業藝術工作者參與其中,或有些社區裡有在地藝術工作者投身於公共環境美化工作。
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參與公共事務或許是一種集體創作,這種創作方式不同於畫室型個人創作,在創思甚至製作期間,藝術工作者需要涉入更多時間和精神進行”溝通”工作,個人創作與公共環境因素之間取得平衡。
在這數十年來,透過一系列的美學辯證和新定義的需求,藝術工作者(artmakers)在風格(style)與原創(authenticity)的觀念上,較藝術家(artists)來得有彈性、也較能以批判的角度省思藝術創作的本質。在多數從事集體創作或是社區藝術者窺見一二。
藝術工作者就像一位對生活體驗具有敏銳度的生活先鋒者、社區民眾的的感覺觸角,讓一般民眾習以為常的人、事、物,透過artmakers的創意,生活的深度就不一樣了。
「認真過生活、誠實表現當下」應是藝術工作者在社區能夠使力的地方。

2009-05-11

如何提出創意十足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

邀請參加一場複合式的座談會…

時間: 5月21日(四)下午2點至5點
地點:機體工場

參加文建會於5月6日在生活美學館舉辦這項計畫說明會後,覺得台東人如何透過這項計畫自己打造不一樣的生活空間,我們如何開始設想更細緻、更有創意的藝術手法與行動?如何在急迫的期限中,完成提案?

關心自己環境品質、有想法的社區/藝術朋友們,是否還在自己的腦袋打轉如何促成這個計畫,如何將想法轉為概念、策略、條件、資源、或行動?如何尋找合作夥伴呢?到哪裡找一群對味的藝術家,共創社區優質的藝術生活環境?

藝術工作者們想好好地創造美感空間,如何與社區民眾溝通,平衡自己的創意與社區共識?

台東縣有哪些地方亟需藉助這個計畫,實踐視覺美感環境呢?

這裡,想邀請關心這個議題和計畫的朋友們,藝術工作者、社造工作者、NGO、建築師、公部門,一起來參加這場座談會。我們將以「開放空間會議」的方式引導參與者來進行一場對話。在這段時間裡,沒有預先設計的題目,只有簡單的議程:每位參與者都是這場會議的主人,都能自由地發起自己關心的議題或是問題,邀請參加者與你一起討論、分享經驗,每個議題都能充分地被討論,會議結束後,餐與者將帶著這場會議眾人的共同經驗和記錄,成為各自醞釀提案的參考意見。


14:00-14:30 計畫與會議流程說明
14:30-16:30 小組討論
16:30-17:00 議題彙整、結語

議程說明:
1. 小組討論之前,將先由參與者發起議題,議題確定後,隨時可以各自邀請與會者進行小組討論。
2. 會議記錄彙整後,將以最快的速度呈現給每一位參與者。

為了事先做好會場空間的安排和準備,有興趣參加者,請預先寫封email「願意參加」,或以電話報名即可。歡迎轉告你的朋友們,一起來參加這場座談會。

聯絡:林建志,文化生活圈專案管理暨培力專員
Oe216.lin@msa.hinet.net 0910-219342

2009-05-07

OST迴響 by林頌恩



對OST並不陌生,在ICYE(台灣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2007年理監事成長營那時,我跟前任理事長山哥就商請這方面很有經驗的培慧,幫我們的新任理監事帶引導,希望給協會未來的發展提出一個擁有大家都參與在其中的夢想勾勒。那兩天的相聚與激盪,讓大夥引爆出內心世界的小宇宙,重燃我們這些已經參與過交換青年計畫很久了的老人,再次對ICYE在造就青年進行國際文化、志工體驗的熱情,並體認自己參與在其中促使這生態環境更好的重要性。

那次成長營也讓我見識到,原來我們所關心的事情早就都是一樣的,只是找不到讓它們聚合跟導向成可操作計畫的方式。那年到最後聚焦所提出的三個事項跟進程,都有具體的認領者,也配合ICYE2008年的新業務一起發展跟操作,儘管過程有些還要再改善的地方,但是總體而言,都帶給我們很振奮的結果,也讓我看到OST集眾人之力進行發想與操作的魅力。

因此當我聽說真的嗎?台東社造也要用OST的方式來交換跟累積大家的意見?就讓我好奇想參加看看。因為我這幾年來的經驗跟感受是,台東說小不小說複雜也很複雜,邀請外界沒有實際認識台東跟住在這裡的學者來談怎樣讓台東更好,往往是隔靴搔癢,有聽跟沒聽一樣,我相信要談台東的未來還是台東在地人最了解,但往往不知道那樣的場域怎樣被創造、心聲怎樣被傾聽。於是衝著OST的操作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質變就給他賭賭看了。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3月份我參加了其中三場,以下我就用主題貫穿式的方式,分享這三場的收穫。

一、OST讓我跟人連結在一起,創造出我們早就想要聯合一起做,但是不知道可以怎樣切入的起點:

話說我跟文觀處負責地方文化館的比恕伊、負責美術展覽與社區巡迴展的文鵑早就認識很久,基本上在公部門工作的我們都同意,文化界的公部門實在沒什麼大錢跟人力可以做很大的事業,但是我們總是想說有沒有什麼樣的可能可以串聯在一起,把公部門的力量化零為整結合起來,跟在地社區一起做些事情。

有意思的是,我跟海端的馬田也認識很久,但是一直等到好不容易有個機會經由原民會「大館帶小館」的計畫,才讓史前館跟海端布農族文物館有個策展培訓的合作,做出一檔在地展覽來,於是我們也在想,還可以有怎樣的後續合作。於是在2008年11月8-9日社教館這兩天的「學習工作坊」OST,我們幾個人很湊巧就談到如何借力使力,促成公部門資源與在地美學教育紮根推廣的社區跟學校活動。由於公部門人力有限,我們不太可能親自在社區執行活動,一定要有當地本來就有想要做事情的人來一起串聯,才會有功效。

這天的起頭,就讓馬田跟我後續經由電話,以及他跟當地人的討論當中,勾勒出一個未來屬於海端鄉橫跨各村各校的巡迴藝術課程教學與展出的構想,目的在於促使學童可以從小跟自己的文化連結,但是也在現代賦予藝術教育及表現的操作:鄉公所支持學校此一體系,以民族文化與藝術為主的講師團隊,以學程為單位輪流到學校上課,講師費由公部門支出,最後博物館則提供展覽製作及展出場地跟宣傳,博物館展完後再推到各社區或學校做成果展。總之這是一個非常可行且會累積出顯著效果的計畫,如果實行起來,我相信絕對會是全國首見的跨界資源教學合作。哈哈現在我們都心裡有底,那就是等到2009年鄉長選完之後再來正式會談這件事囉,相信會是很有意思的啟動。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當我後來把這件事情在2009年2月28日新興社區OST跟當地排灣族人聊起時,他們也非常興奮,覺得這是連結社區與學校,不管是傳統教育或是藝術教育都是很棒的辦法。於是呢,很希望海端這個初步的計畫未來可以成為各鄉社造結合文化教育主題觀摩跟示範的可能,那如果有越來越多鄉特別是台東縣內也這樣逐步做起來,那一定會是非常可觀的造人培育。

二、OST的會談與激發,讓我找到可以直接推行業務的在地夥伴:

話說去年我跟電光一起做出一本部落文史書的出版品,把長輩一直以來在乎的部落歷史跟年齡階級構成與社會運作的內容,經由大學生的田野打字整理,以編輯角色去企劃、改寫跟修訂,也跟美術設計來回對口。這個過程直可謂死去活來,但是相對也讓我看到自己在多元文化的養成跟敏感,很適合做轉換跟演繹的工作,怎樣透過研究的基底,把內部的人的了解說明給外面的人聽懂,最後以出版品形式來流傳。這讓我想要把這部分的陪伴變成業務上可以去執行的「博物館與出版品計畫」,好跟更多部落一起共事做出屬於部落的記憶。但是這些先決條件在於部落已經有一定的文史資料產出,而且要有一群有心在做事的族人,所以需要花點時間先了解部落的情形。

就在新興228這場OST「太麻里溪流域的文化願景與挑戰」,我包包放好想要去聽聽其他組在講什麼,新興當地的總幹事英妹就跟理事長新興跑來找我,說找我很久了(因為我很少開手機),原來是他們也想做出一本像電光這樣的部落文史出版品。他們拿出一份先前印好的資料,我們就開始討論可以把出版品鎖定在哪個主軸跟方向,可以怎樣先利用今年社造的提案去累積更多田調資料,總之,當場很多火花亂蹦就是了。淑芳姊則笑說:「你們這裡也一組了喔,趕快把討論內容也寫下來吧。」

跟英妹他們的討論也讓我確定一個原則,那就是做部落出版品真的急不得,最好是今年先找到明年要一起合作的部落,這樣過程中就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醞釀、討論跟進行。很高興可以跟新興有這個向度的合作,看來我跟南迴線的緣分會因此而有另一個開啟了。

而當天中午我們也過去振興大哥的正興部落,參觀那裡的陶甕館跟社區產業,這個有名的社區,我還是第一次過去哩。曾擔任村長的振興大哥也是非常有心的人,對於地方文化館與部落產業的啟動,有非常焦灼的關心。我雖然不知道身在館界的自己可以就文物館專業這方面做怎樣的協力,但是有接觸的開始,就有轉化成合作的可能。就像我跟馬田的認識一樣,只要同樣都是對地方的關心,而能找到合作起始點,借力使力的契機,就有進一步的未來。

三、OST的分享讓我可以更聚焦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誰知道我們會擦撞出怎樣的未來:

這三場OST讓我最期待的主題激盪,事實上是池上301這場「攜手共創地方文化教育的未來」,因為建志很早就跟我預告,希望我跟大家分享怎樣把田調內容變成出版品的經驗,而我則是在跟社造夥伴接觸以及看到社造提案方向後,覺得有三個主題是部落可以長期用配套概念來操作的:
(1)社區資源調查─這是一切文化事務操作的基底,可轉為社區的影像、刊物、出版品等未來製作;
(2)社區活動─辦理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社區團隊組織來進行造人工作,例如成長班,這是最重要的導向;
(3)社區刊物─可將上述相關調查與活動成果,以特定主題轉為簡易刊物跟族人分享,長年下來,該主題就有可能匯聚成構成出版品的主題等等。於是我就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我在知本跟電光做刊物跟成長班的經驗,也發了封mail給夥伴們,希望大家有機會在今年社造提案的截止日期之前,有機會來觸類旁通考慮一下。

這天早上我除了準備知本的部落月刊、電光的成長簿以外,還特地凹了黃瀚過來參加,他是電光現在高二的年輕人,打從2006年認識他這三年以來,透過成長班的操作跟擔任幹部參與其中,以及他逐年寫出來的特刊心得內容,我知道他一直不斷有前進的思考跟成長,現在已經是電光做部落工作不可或缺的新生代,所以我就很想邀他親自來跟大家分享。

黃瀚基本上跟陌生人在一起還蠻害羞的,但是他也很有他自己的想法,可以在OST看到像他這麼年輕的在現場,還真的很難得。我也很高興在建和做青少年陪伴的小山,以她的角度跟黃瀚有很多交流,也讓我知道黃瀚對一些事情的觀點。沒想到當天中午前,有一對夫婦進來我們這組附近坐在旁邊聽,說是看了我發給夥伴的mail,特地從玉長公路那端趕過來。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是三仙的理事長夫婦,春妹姊跟她先生林大哥,他們對於黃瀚在這方面的成長很感動,印象也很深刻,他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部落可以這樣把年輕人培育起來,而他們也已經開始在做了。春妹姊邀我有空過去他們部落,他們也很期待電光的青少年有機會跟他們的青少年交流,兩邊都是阿美族年輕人可以互相刺激一下,嗯,這又會是我的另一個期待了。

這幾場OST都讓我收穫很多,也讓我有踏實的機會,更深入認識更多做社區工作的朋友。不過也有遺憾的地方~~~~那、就、是「蜜蜂」,我太熱切於跟別人聊自己的想法與經驗,結果少了很多時間去聽別人的主題,也少了這個機會去認識當地在乎的議題,於是,池上跟太麻里流域部落到底真正關心什麼,我也沒得了解。看來下次什麼組都不要發起,而只是單純的去當蝴蝶東聽西聽,應該是可以讓我比較有起始點去認識一個地方跟人的開始。

最後我要說的是,非常感謝文觀處這群看起來實在不像「公務人員」的同仁,如果不是有那個心為了想要看到台東更好,何必週末這樣加班那麼累,謝謝他們的堅持與付出。尤其是我非常enjoy現場建志提供的現煮咖啡,光是為了這咖啡可以無限續杯去參加OST就值得了。

4月的某一天,當我開車在路上跑的時候,終於開始認真在想一件事了,那就是,未來在準備形成博物館與社區、社群的政策之前,除了有心的館員以外,是不是也廣邀對博物館與地方有心的朋友,來個非正式聚會一起討論呢?於是找機會我也想在館裡辦一場OST了,激盪主題就叫做「怎樣的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各式社群的政策與方向,會是你最想要發展的主題跟內容?」聽起來就很包天包地的意識流~~總之,我有這樣開始在想了,至於何時真的會成,就繼續多方努力去促成那個天時地利人和囉。

結論就是:建志,繼續煮咖啡吧~~這樣的香氣,有很多地方期待再聞到,而我也相信,這會成為一股繚繞不散的力量,在這條攜手共創的路上。

2009-05-04

東海岸音樂季/東海岸的夢想/有效連結當地資源

主題:一.東海岸音樂季在東河藝術特區的想像?(發起人:那布)
二.如何再創造東海岸的夢想!(發起人:陳正瑞)
1.文化藝術再現
2.文化藝術商機
3.公共環境與生活藝術的結合
4.音樂、創作、記錄、表演、市集…..
   三.如何更有效連結當地資源?(發起人:羅莉)
編號:A4,A5
召集人:那布
參與人:那布、陳正瑞、Homi、豆豆、蔡安智、李韻儀、高彩鳳、陳姍姍、羅莉、李吉崇

---------------------------------------------------------
討論內容:
一、東海岸音樂季的最佳地點是都蘭,去年音樂季只在都蘭辦理文化工作坊及freestage、藝術工坊等項目,而今年也只規劃在都蘭辦理文化工作坊,佔音樂季的比例很小。明年或後年應將公部門的資源,結合在地資源,將東海岸音樂季移到都蘭辦理,音樂季才可能生根,長遠發展。
二、音樂季應強調其國際性,並且應該要有各項的週邊商品,例如各式音樂、地圖等在地特色的出版品。
三、坪林地區音樂活動的進行方式,可以作為東海岸音樂季的參考。
四、東海岸台11線路直車少,車輛速度快,易生危險。建議在都蘭的南北兩側,設置警示及速限標誌,以提高在地居民安全。
五、東海岸音樂季是以藝術季的概念為中心,以音樂與文化為內容,項目包含文化、海洋、藝術、音樂….等元素的事件共同發生,。
六、音樂季吸引的族群並非遊覽車的大眾旅遊,而是樂活慢遊喜愛台東生活文化的人。
七、東海岸音樂季活動的定調與遊客的食衣住行等層面,均需細緻的規劃。
八、音樂季可以是在活動期間內,在不同的活動地點發生多樣的氛圍與活動。例如糖廠、都蘭鼻、民宿等地方,可以有不同的活動設計,展現在地多樣精彩的文化內涵。
九、音樂季的義工非常重要,應該增加志工數量,並要年輕化及有適當的職前訓練,才能因應音樂季需求。
十、結論:大家一起來
1.強化東海岸音樂季體質。
2.活動定調很重要。
3.音樂季志工訓練要加強。
4.在地導覽系統的建置要儘速進行,例如出版或強化都蘭文化地圖。
5.音樂季的發展,公部門、社區部落、藝術家、文化工作者、社區居民資源結合很重要。
6.音樂季要與文化生活圈結合,才有未來。

李易芳委員訪談錄


某天,在航空站前的咖啡店裡,原本想與李易芳委員(李)訪談參與OST後的感想,結果,延伸更廣的議題,更多的可能。
-----------------------

社區自主Vs產業發展

李:…因為他(許瑞明)就是太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沒有辦法照公部門按部就班這樣子走,任何一個公部門都不太喜歡他,因為他對我們的計畫執行方式都太有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了。基本上,對公部門而言,這樣的社區是一個頭痛的社區,可是社區營造的精神不就是要落實以當地居民的自主意識需求提案而公部門只是在經費、行政上的支援嗎?這樣的社區、社區領導者、或是社區帶領的方向,對於當地居民來講,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消化得了,大部分的居民還是希望朝著硬體趕快建設。…在世俗型的社區營造模式下,能夠認同利嘉林道模式,他們一直希望將社區的人、社區意識先建立,再依著社區核心價值去爭取軟體或硬體設施去走的人,很少很少,除非協會幫他找到他的經濟利基,已經幫他做好經濟轉型,真的成果…就是…你已經…我的農產品有辦法幫我銷出去,或是提高我的售價,你確實能夠做到這個了,我才願意跟著你…這樣,不然免談。經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經濟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像那種山區,都是老一輩的那種情況之下,是一個最基礎的社區營造誘因,他們最想要加入的、他們最想要社區營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他的經濟。協會的操作模式,一直很小心的不希望硬體設施太早進來,他們一直希望把人先營造起來。除非你真的已經幫他轉型與得到利基,讓他們認同這樣子的營造方式是很OK的,他們才願意相信你,跟你一起。沒有多少台灣的社區能夠禁得起921大地震,「桃米社區」能夠成功是有那種機緣,而且是背後有一大堆公部門、學術、教授團體的支持,一路push的走,才有可能。可是我們不可能,或是也沒有那個機緣再來一個921大地震,即使再一次921大地震,在台東這種偏遠地區,可能不會引起那麼多的關注。

林:當然生產與經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台東,生產一直在社造這邊沒有充分去衝撞和檢討過!比方說,蕭仁義曾談起目前有機米的產銷議題,耕種面積增多了,種有機的農民也增多了,但結果是產銷結構跟生態文化還是沒變,就是說農會跟米廠一樣地掌控整個行銷機制,其實這個對農民的…

李:真正的受益…

林:真正的受益還是有限!有機米價格是提高了,產值增加,但是農民還是農民,生產者還是生產者,然後支配產銷的還是支配產銷。所以這個體制還是沒有被調整過來。

政府挹注資源的困境兩極化

李:我覺得公部門在經費運用上的時候是兩極化的,如果看到社區是有契機的,拿的出上級要的表面上的漂亮成績單,大筆錢他(公部門)都會投入讓社區去做,可是這種資源不是下放到地方,絕對是農會拿走,不然就是鄉公所拿走,他要圖利自己啊(為著農會的生存及公所的選票考量)!他怎麼可能會完全替農民想?真正的農民或農民團體能夠拿到的經費都很少。他們可以自己運用,做他們真正對他們有契機的事情,都十萬塊以下,頂多給二十萬,就是小額的經費。可是這樣小額的經費對於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是不是還差很遠?除非你是很有心的一個帶頭的人,願意多方面的爭取經費,這個單位要多少、那個單位要多少,然後集結很多的力量來促成這件事,可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林: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也談了很久,承辦員有時候滿擔心,如果說他很願意支持某個社區挹注五六十萬、一百萬進去,但是都比較擔心就是說,那到底這協會的行政能力能不能夠去handle?

李:以台東來講,如果你一個公部門要投五六十萬的軟體的錢到那個社區,我相信你對這個社區是有把握的,以我的經驗啦,不然不可能。因為台東的公部門一般沒有辦法要到那麼大筆錢,單單一個社區就可以給五六十萬,這表示那個計畫的總經費有多少錢嗎?我是覺得有疑問。反過來講,在台東喏,如果你有五六十萬軟體的錢投注一個社區,相信公部門對它是有把握的,不然不可能做這種事情。

林:對,承辦員還是會有那個壓力,然後我們還是要去評估一下那個社區,到底它的資訊、執行能力夠不夠強。

李:當然啦!然後能不能在期限順利完成,這才是一般承辦人員在想的,能不能年度完成?效果怎麼樣我不管你。有良心的社區,他就會去做出一番事業;沒有良心的,就像敗家子,錢花一花,又回到原點。社區再多錢都不夠啦!其實像我們時常在做,時常有社區來爭取!還有什麼形象包裝啦、還有什麼伴手禮禮盒的什麼設計,那麼少的錢,做出來東西真的都不搭不七!真的,只有農會系統,你去跟他看,到目前為止做出來的包裝還可以看的,太麻里農會也好、或是池上地區農會也好,他們的米禮盒、米包裝,一定都是農會系統啦!都是直接去跟農委會,拿大筆的錢,然後找專業的人去做,而不像社區,出的錢就只有這些嘛!所以我只能找這樣子的人來做這樣的東西,程度上就有差別。

「創意城市」到社區的核心價值

林:…我非常欣賞「創意城市」這本書的這段話:「…偉大的成就往往是新舊的综合體,因此歷史和創意得以相輔相成。…」我們現在有很多想要作社造的,如果對於自己的文化價值或資源不清楚,就要憑空想像,不然就是到別的地方看到還有什麼中意的…

李:回來就覺得很新奇。

林:回來後我們也來做這一個,但是有種好像跟自己沒有什麼相關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又覺得曇花一現,不然就是說…

李:就像是我們把社區帶到外面去,看到別人繁花似錦的一面,就覺得回來試一試,可是當你實際操作的時候,又放棄了。對,因為你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那一面,這些東西適不適合你?不見得。

林:而且會覺得突然憑空冒出來,好像拉斯維加斯,突然在沙漠裡面蓋一個賭城出來。它沒有歷史脈絡,就是說,它跟他的生活完全沒有關係。要是想做成像拉斯維加斯那樣的事業,需要很大的資金一直在灌…

李:沒錯!人家在賣燈籠,你看到燈籠好像銷路很好,那我們也來賣燈籠。問題是燈籠干你什麼事啊?這是社區比較常犯的問題。

林:所以我覺得社區如果有心要做,應該要下功夫,到底我們自己的社區…

李: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林:那個價值才在。

李:對,而且社區的核心價值在哪裡,要讓一個社區有個共同的願景,然後願意依著這個社區的核心價值去走,不簡單、真的不簡單,很辛苦而且很長遠的路。

OST的感想

李:站在公部門的角度,我覺得OST的承辦單位可以更細心地廣邀跨部會或跨部門相關的承辦人員,一起共同來參與。我一直覺得這樣子的OST是一個很好的模式,而且它是一個在很輕鬆,然後很愉快的環境,然後是面對面,而不是講桌式的,我只看到前面的那個人的背影的那種開會模式,而是大家面對面然後用聊天啦、談天的方式,把自己工作上的一些想法,或者是一些瓶頸也好,都能夠在那個場合裡面,比較沒有壓力地把它敘述出來。以公部門來講,如果能夠在同一個時間,能夠邀請有很多做同樣或類似工作的承辦人員,匯集在那個場合裡面的話,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讚、非常讚的組合。

其實台東就那麼小,可是長久以來,各部會或是各部門、即使縣政府自己也犯了同樣的問題:有很多、很多科室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可是沒有人會去跟任何一個人、沒有一個單位會主動去跟其他單位touch,我覺得這是很大的盲點,一直在做資源重複的事情。如果說,透過OST這個平台,能夠更細膩地把這些單位都找來,在一個平台裡面,其實很快的你就可以了解,耶,原來台東有那麼多的單位也在做跟我們很類似的東西;相對的,我們碰到問題、或者我們在思考某個社區啊、它的面向啊、它的一些優點或缺點,很快的,就可以在這個平台裡面得到很大的分享,重要的是,分享回去了以後,你可能在做下一個決策的時候,你就會修正了。

以公部門的立場來講,同樣都是承辦人員,所以我覺得,我也比較願意相信對方講的話,因為我們是做同樣的事情,我們是同樣的身分,彼此有比較相近的思考邏輯,我們也沒有利害關係,而且藉由這樣子的場合,可以促進我們課室之間,或者是跨部會之間的了解,而且有很大的合作的可能。我一直想要串起台東公部門在做社區營造的這一塊,跨部門的一些合作,因為我覺得很重要。長期以來的資源分散,真的對台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如果能夠有這種機緣,在那個平台裡面,各部會了解了以後,然後可以去做跨部會的合作。雖然我們一直談到我們的經費不足,可是跨部會的合作可以讓我們的經費團結起來,做的事情也可以更有力量。

林:在參與太麻里、還有推動委員這兩場OST後,你覺得有哪些議題應該繼續發展下去的?

李:在鹿鳴(原創的文化生活圈)那一場,我和阿德(黃正德)有提起社區跟公部門之間怎麼樣搭起心橋嗎?不曉得後續的發展是怎麼樣,不過我覺得水保局分局長也去了,基本上文觀處跟水保局應該已經有一個脈絡了嘛!那後續他們有沒有針對我們的會議紀錄去向林務局啦、或者是縣政府農業處的水保課,水保課有一個區塊也是在做社區營造的,水保局的計畫都是比較偏重於山坡地,農業處偏向於市區的部份。縣政府還有城鄉處綜合開發科江慧卿科長那一邊,也都有在做類似、差不多的事情。像生活美學館他們也在做社區營造啊!到底有沒有因為那個機緣然後繼續在公部門的部份做連結,像生活美學館林館長,他們也覺得很好啊!我覺得到底有沒有跨出那一步?應該要再去追蹤的。

林:你剛提起很想做這一個串連公部門的工作,可以怎麼樣來做?

李:上次我們已經請分局長到文觀處去拜訪對不對?這一次在鹿鳴,林館長也去啦!而且差文觀處處長,就是每次都會有三個人少一個人,你懂我意思嗎?他們時間還真難敲哩!所以我希望鹿鳴那一場是能夠三個都在,晚上可以好好聊一聊,結果就蹦的一聲,什麼監察委員什麼來的。

林:其實你也可以發起一個邀請!用社造委員的身分來邀請。那一場在鹿鳴酒店談完之後,我們也很盡力地把會議紀錄整理出來。前幾次開完會,我們很用心地把會議紀錄完成登錄之後,就覺得這些議題透過大家集中意見都很棒,但是,接下來這些議題怎麼樣延續下去,好像是一個蠻難處理的事情,因為有些議題還是要繼續再討論下去。你也可以來發起一個OST呀!

李:提個OST唷!等一下,我先看一下水保局哪邊有空。公聽說明會結束了應該比較有空啊!我們來發起一個好不好?

林:好啊!

李:OST,然後也邀請林務局,而且提早講。

林:從台東之前幾場OST辦下來的經驗,我覺得邀請的動作非常重要,之前單是傳發邀請函,來的人還是不太清楚。

李:沒錯,要先去拜訪。我覺得鹿鳴那場真的很可惜,我們分局長有收到邀請函,可是他說從邀請函裡面根本看不出來,後來因為我打電話跟他說明,他才了解。因為這是不同的模式,你懂我意思嗎?除非你參加過,才知道原來OST是這麼一個有趣的開會方式,一般看到這種邀請函會覺得那是例行公事,他不會覺得想要動員,他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如果我們第二次發文給分局長,跟他說我們哪時要開OST,我相信他會把水保局那些人全部帶出現,這樣才像我們分局長。你看像上次去文觀處找處長,分局長不是一個人去喔!他是把秘書、課長相關的課長全部都帶去了,這才像他的個性。所以他回去的時候,他是不是有講希望他的同仁也在場,可以一起在同一個時間聽到這些討論,而不是他回去轉述。這個事前的溝通聯繫、對於這個議題的溝通聯繫是比較重要的。

林:那一場本來是希望委員留下,因為是兩天,晚上留在那邊可以創造另外一個時間和空間來閒聊,有時候我們都是在閒聊裡面談出一些非常棒的想法。之前幾場我們盡量不用動員的方式,比較用提醒邀請函議題的遊說方式,鼓勵自動參加。

李:所以我覺得以那場來講,邀請出去的,知道OST的人我想可能不多。對公部門來講,我覺得大家都沒講過。

林:確實!

李:因為他們全部都沒有操作過那種東西,所以我才會說例如他是第二次像參加過的,說不定他會覺得有興趣。

林:照妳剛才所講的,你覺得我們來辦下一場OST的題目是甚麼?怎麼樣來邀請?

李:透過閒聊,可以讓不同部會的蔓延知道說,原來某某部會也有這種資源,當我承辦的案子,剛好有需要這種資源,或者是說,我有要舉辦活動,有可能可以共襄盛舉的時候,我想那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就是公部門之間合作來辦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像郭淑珍好了,以前不認識的時候也是各走各的,後來知道她在文觀處做社造,這裡就很多問題,我們就會打電話互相問,那就是一種不管是精神上、或者是實質上的一些鼓勵。像我們跟秀慧(黃秀慧,水保局)也是一樣,覺得在公務生涯上,覺得他的某些觀念跟我們是OK的,再繼續挖寶下去,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或者是公務上的可能。

社區會議

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我一直希望社區的協會或是幹部,能不能開一個比較開放、參與度高的會議。

李:你是說跨社區還是單一社區?

林:單一社區,比方說村民大會啦、里民大會啦,或是會員大會。

李:村民大會、里民大會已經很久沒再用了,沒有人在開了。好像是政策問題吧!我們以前小時候都有開里民大會,現在沒有了。

林:現在頂多是社區發展協會有開會員大會。

李:以前他們開村民大會或什麼會,我們水保局裡的老同事還必須列席!

林:我記得村里幹事一定要到場,像我們永樂里從來沒開過什麼里民大會。

李:好像是政策上的問題。以前好像必須要開,現在好像沒有強制要開。

林:其實村里長並不是一個團體,他是一個行政機構裡面的一個…

李:對,然後他又沒有實質的行政權的,村幹事才能夠去。

林:所以現在社區有什麼公共事務的問題要談,就變成說,有兩種管道,社區發展協會會務健全一點,他們會開會;不然的話,就是要透過村里長,村里長有興趣發起的,但影響力比較小。

李:很小,村里長發起的影響力會比較小。目前在社區或村里,村里長他發起這種很少,應該都是社區發展協會,它會針對某些特定的議題然後來定期開會。因為他們那種機制。可是在村里長沒有那種開會的機制。

林:我去年開始接觸OST的時候,覺得怎麼樣來推動社區的開會,像OST的方式來開會,而不是排排坐的方式!

李:可是也會有問題啦!我覺得如果把這一種開會方式放到社區去的時候,會沒完沒了,而且也會沒有結果。

林:那種情況可能就跟我們現在開會一樣,第一次參加的,一定會沒完沒了,這個可能就是要持續辦,讓大家慢慢去習慣。

李:沒錯。因為村民或是社區的人,依年齡層、教育程度跟思考邏輯的差異又更大。今天我參與的OST,我想會來參與的,可能都有某種程度在社區營造的這個觀念上是有一點共識的吧!頻率比較近的。可是在社區發展協會,不是這個樣子,是各種曲線都有的,所以一旦發起這種議題的時候,而且每個人對於別人的發言權,或是別人的天馬行空的思考方式,充滿了不確定性。是可以來試辦一場啦!試辦一場了以後,然後再去修正、修正、修正、修正。我覺得做那種工作會非常的辛苦,而且挑戰性比較高。

林:我們還是不能陷入一個陷阱,為了要去推OST,去開OST。倒是希望看哪個社區或村里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或是需要討論,有意願的話,我們可以引介另外一種方式來開會。

李:了解。如果有一個特定的議題,我覺得可能是OK的,那是一個很好的效果。可是我剛剛講的是,沒有特定的議題,我們只是對這個社區在展望什麼願景或是瓶頸的時候,沒有一個特定的議題在談的時候,我想可能談出來的東西可能沒完沒了。

其實這些正興、新興、嘉蘭、大王,就是金針山下這些部落,如果我們能夠把他們串起來,這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一個點,可是,只聞樓梯響已經聽很久了,金針山每年有很多的遊客在定時的時候會上去,我覺得這樣子的遊客量多少會對這些地方有些助益,如果他們能夠團結起來,有所展現的話,我相信會有很大的加分效果。因為連蔣麗雀(金針山發展協會理事長)他們都很希望能夠和這些部落做成一個遊程,可是好像一直都沒有辦法有一個整合的動作。

收穫

李:在OST的平台當中,因為參與的人多樣性,所以可以打開自己的視野,跟思維方式。因為不了解,所以會有閉門造車的現象。就自己專注在自己工作範圍這一塊,比較不會去想到別人的工作環境或者是考量,不管是社區也好,公部門也好,他們在做例行計畫的時候,都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思維在做。我覺得在這樣的一個平台,因為多樣化,所以可以評估到…即使對於一件事情,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想法,從這些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想法,你就可以去思考,對一個案子你可以去思考很多的可能性,我覺得這個是我在這兩次的OST裡面得到比較大的收獲。它可以讓我的思維更廣,然後更能夠去接納不同的想法。

後續發展與機會

林:淑芳和Gail在今年6月6號、7號,在台北會辦一場OST引導者的培訓工作坊,歡迎報名參加。淑芳跟我提起,如果台東這邊有興趣參加這個培訓工作坊的人,至少10到15位,他們樂意下來辦。

李:找水保局來辦,他們有需要!真的,你跟分局長解說,分局長會覺得很有興趣,因為我們的工作是接觸農民,也是接觸社區發展協會,我們的工作人員如果能學習這種模式,引進到地方去,也就是在對應社區的時候是用這種模式,跳脫我們以前的思維模式,真的!所以分局長會有興趣,總是要改變他們嘛!

林:可能嗎?

李:可能啊!真的,因為以前啊,像我啦!他們開社區發展協會的時候會發文給我,我們會去。如果說我是一個接受過OST訓練的引導師,我當然也會希望在社區發展協會開會的時候,或者是說不管是這種正式的會議或者是說,因為我們比較常做的是,去到山上,耶,一群人就來了,去找誰來、找誰來,來聊聊天,這樣子的一個方式是一個很好的、OK的!像我們去蔡政銘那裡,去把那個俊智、盈利找來,然後就在那邊抬槓了。我覺得這很重要耶!對呀,然後在那種氣氛之下,就是一個小型的OST嘛!

所以我覺得是需要學習的,所以10幾個人應該不是問題吧!我們先針對公部門來開一個休閒式的OST!也不要那麼硬梆梆,也不需要太嚴肅的地方,然後坐下來,大家見見面、聊聊天,聊聊天完了以後覺得這種模式不錯、OK的話,我們就可以找這些公部門,大家來做、上個引導師的會議呀!因為這些東西運用到他們去社區,是有很大幫助的。不一定要由上而下。社區本來就是要這種博感情的方式,席地而坐、我坐在你家、我們兩個一起吃大鍋麵,那是最OK的!我們是沒有距離的,而不是每次一定要硬梆梆、一定要在哪個場合。

林:確實,OST要營造的就是這個東西。比如說,我們在解決事情或是在討論事情,本來就可以很生活化的方式來談。

李:事實上,以前我們在水保局的時候,那時候案子不那麼多,我86年進去,事實上在921之前其實921也是只有西部在大震盪,我們東部也都沒什麼事情。我想是在92年以前,86到92這段時間我們真的都是去社區抬槓的耶!搏感情,真的!真的都是這樣子。去到哪裡然後就開始泡茶、開始聊天,找誰來、又找誰來,找一些相關的keyman過來,大家聊聊天啦、聊一些有的沒有的,那時候的模式都是這樣子。那是到後來,越來越忙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去用那個什麼…不過,我們還是在社區發展協會開會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去,可是那種場合就、都比較硬梆梆的了,照著程序走。

林:回歸到以前那樣子。

李:其實帶我們的那個老一輩的,課長啊、同事啊,他們以前跟農民之間就是這樣子的,去到哪裡坐到哪裡,就抬槓啊、然後殺一隻雞也很好啊!炒個青菜也都很好,所以他們跟農民之間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林:我今年一直希望社造委員、推動委員,怎麼樣可以扮演一個比較…

李:積極的角色?

林:對,比如說你這邊可以怎樣來經營文觀處那邊,我們來發起一個邀請,看是下半年的什麼時候。

李:我不知道捏!或許是我想的太簡單吧!我覺得…

林:或許我們也不需要用發文的動作,…

李:那個單位、林務局,時間敲定,講好哪一天,這幾個單位都敲了,這些人都有時間,這樣就可以啦!

林:我覺得反而也不需要透過文觀處,就是要不要由你一個發起邀請函,我們就用一個非官方,然後就可以開始找了。怎麼樣,你就可以先來想一下邀請函。

李:就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吧!也不用正式的邀請函,我去跟分局長講,分局長,我們想要來發起一個這個,你覺得哪個時間比較OK?這樣就好啦!水保局的部份就OK了。然後文觀處,我們跟科長講一下,這個時間你可以嗎?可以,那就可以啦!就跟林館長講,這個時間OK嗎?OK就好啦!

林:桌子會有一個隔閡!坦白講真的會,像我們那個禮拜天我去幫都蘭辦OST,一旦有桌子,第一個有防衛性,第二個是會賴著不走,然後就會定在那邊,所以整個會議停滯,沒有動能。你還是想一想主題,我的經驗是這樣子說,那個主題不能太…

李:還要主題喔?

林:我覺得有主題會比較好。至少能提示為什麼我們要邀請這些人來參與討論,這樣的話,大家對這個主題會比較清楚,對這個主題,他想提供什麼樣的想法。邀請動作很重要,而且要精心策劃,之前幾次,我還沒抓到那個要點,比如,有時候會很不自主的想出關於主題的一些問題或者議題,其實都是我自己想要談的題目,這樣子比較會侷限參與者的想像空間。好像覺得我們只是來這裡談這些議題,而且也不一定是他們想談的議題。但是又不能太大,像我們上次去鹿鳴那個「原創的文化生活圈」確實太大了…

李:搭起友誼的橋樑。

今天的社造之旅-池上/圖書館/教育 by小山


有趣的學習

原本要搭一大早的火車,但因為賴床還是沒能搭上預計的火車,所以還是騎車去啦!寒風陣陣幸好我有換上長褲跟棉外套…呼呼!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從台東騎車到池上,看到了熟悉修社造同學、建志老師還有淑芳執行長,另外還有熟悉的便利貼,這樣開放式的討論,在永和社大也有過經驗,因此還挺熟悉,但不同的是周圍海報的布置!跟世界咖啡一樣,重視環境的營造。開場介紹Gail的一句話,一開始就吸引了我,因為他說的大意為「其實圖書館具備很多的功能,即使沒有學校也可以有學習」!我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因為學習本來就應該是如此的…

開場白之後,大概介紹了一下開放會議的方式,接下來就是議題的叫賣,這部分很有趣,我原本想了兩個議題,後來還是提出一個是「圖書數位化的可能性與另種可能?」但是沒有提出來,只說了下面第一個議題

議題一-1:「留下來或離開」(並不是我要留下或離開,而是到底在地方教育的時候,我們要怎樣認識後面的哲學觀?)議題一-2:活動、刊物文化的累積

在網路上看了大前研一接受天下的訪問做了以下的摘要:
金融海嘯,因為美國引起金融海嘯!美國印鈔票跟外國人舉債,美國人用全世界的人錢享受生活!沒有了收入美國人可以過什麼生活?

日本人不願意消費,所以高額儲蓄使得日本經濟停滯。日本人應該享受生活,所以應該消費,而不是儲蓄!萬一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年長者存錢!沒有目的的存錢!在臨終前才說希望多花一些錢。

生活者大國的思維出發!產業、企業西移中國,台灣需要改變,變成夢想中的生活之地,日本人也樂於常居!不要創造工作機會而創造工作機會!不用擔心沒有工作,明天有夢,才能有更大的格局看到未來!

其實,我知道年輕人離開之後,或許可以,但是地方需要人才,不一定是當地人但是最好是有心人!對吧!在建和書屋遇到需要很多大學畢業的人才,年輕人除了打拼自己的工作外,能不能協助社區的工作!照顧這些需要被幫助的小孩!比恕依分享了他自己的經驗,為了謀生他離開了部落。畢竟,現在的工作結構中,靠文化、社區工作的人到底能不能活下來?就如同我還是很不確定書屋的人到底是怎樣過活的…

說到了現實的問題,現在的學生都會為了自己的「生計」提早打算!畢竟我們的媒體所提出的都是恐嚇…唉~為什麼沒有看到另種可能性?缺乏格局,我想要知道的就是,其實我們的生活可以很單純,鼓勵孩子有能力走出去看,但是在故鄉有美好的回憶,讓他們願意回來這裡努力,李處長說到他認識很多民宿的主人因為出去外地後,更加珍惜這塊土地,所以做得很好!

我到底要給孩子怎樣的生存哲學與觀念?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我們可以不食人間煙火(這是我對做社造的人的感覺,在社大、在書屋都有這種感覺,生活其實很簡單)…但是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這一直是我所關注的!或許就如同大前研一所說的,我們不是要創造工作機會,而是要有「夢」-願景,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留下來當農夫,若變成沒有能力的人所說的話,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我寧願孩子有選擇的能力後,選擇回來當農夫!這是不一樣的意義的!不要把當農夫當成容易的事情,或者是失意之後的備胎!而是真心的真誠地對待這樣一個工作,並以此工作為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做課輔,因為要讓孩子在一定的能力基礎上,至少在主流價值裡面,他也是有最基礎的學習!懂得突破生活的困境,重點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早上認識了原藝班高二的黃翰,他說他要當農夫,這倒是挺確定的,很有趣的少年!他認識光復(呵呵青年領袖間也是有交流的)。他對於原住民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數學是他的死穴,聊了許多天,問了他你喜歡讀書嗎?他說不喜歡…但是看到他後來翻縣誌很認真的閱讀,一定是裡面有他喜歡的訊息,或許他可以讀類似這樣的系,打開了他的興趣之後,做什麼都可以很有目的啦!我們的教育裡面,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有趣的,書本的經驗,可以帶給自己更多的視野!其實自己的經驗很重要,但是若能加上更多人的經驗交流,這就會成就一番不同的視野!

現在的教育體制雖說有很多的不合理之處,但是哪有一個體制是完美的?
書屋的教育…若能創造出向瑞吉歐一樣的風潮!

思考,要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
問題,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的不只是個別「有特色的小學」、「有特色的中學」、「有特色的社區」,而使整體有特色的大知本地區。但這個特色絕對不是為了要有特色才有。重點是因為我們為了孩子的心!

議題二:地方圖書館與地方教育的結合
原來地方圖書館就是文觀處的管轄,在經費拮据之下,雜誌購買就沒有太多錢購買新的書籍!但是這不是太過重要,畢竟書本能夠被運用,或者靠募書也都是一些管道。不管怎樣的職業,若能做到「專業」都是能夠發揮最大功能的一群人!就如同教師一般,若圖書館員能夠兼顧多功能當然是最好的啦!呵呵~所以需要地方圖書館的人一起來思考!原來這是這場工作的主要意義存在!(我還是有點傻傻搞不清楚,是到下午瞭解處長就是主責人呵呵~才了!就如同我一開始南北搞不清楚還迷路,但是還是找到正確的路啦!)

地方圖書館,若說需要兼顧一些「教育功能的話」那就是提供場所,讓教育人員與學生進入使用。
一個地方自己籌組的書屋,發揮了地方教育的功能!

這裡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夢,但是這個夢最單純的起源就是希望未來的生命能夠得到更多更好的照顧!

那天聽到書屋伙伴的分享,就想到「共識」與「被消費」的話題,秋蓉打趣的說,不只是案子都給你們執行,有需要也可以把我也借去...的確,並不是為了爭權奪利,只是單純為了社區為了孩子而努力!不知道這樣一個學期執行下來會如何,但相信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青年會在路的轉角也有一個固定的位置,真是不錯,那種守望的感覺真好!感受到社區的改變...這是最近的建和。另外祖兒越來越瘦...也越來越帥氣且貼心依舊!

希望能夠有另一種教育體制的出現,一種有特色的大知本學習網絡!化弱勢為優勢,當一個優質的農夫...看到未來的願景在哪~綠色產業與科技,還有醫療是未來的趨勢,要讓孩子看到這樣的需求!!不是要讓孩子變成有錢的醫生,而是能夠回饋地方因應需求的醫生!

地方圖書館可以是旅遊資源

我對於台東並不熟悉,很多地方很多空間都是陌生的,原來還有這麼多有趣的地方可以去!大家到池上旅遊會懂得先去池上圖書館嗎?騎腳踏車,晃蕩到此地的時候除了可以有一個歇腳的地方外,還能夠坐下來休息一下,享受一下當地的人文特色!瞭解這個地方居住的人們!這才是所謂的深度旅遊!這樣的想法原本在書屋就有了,只是延伸到地區圖書館,當地方珍貴的書籍被看到,或許這才是有趣的賣點!地方圖書館不只是給當地的居民使用而已,還有外地的遊客!地方圖書館外面外面的郵筒可以寄信,寄一個有紀念價值的郵件,特殊的郵戳,這或許也是另一個加值的活動!文化可以帶著走......!紀念品不用只是...紀念品?!

還記得去綠島自助旅行的時候,首先就是上網找了很多的資料,另外在炎熱的酷暑下也到旅遊中心吹冷氣,但是最重要的是,那邊有很多的資訊,透過訊息的給予,學到了很多有關於當地生物等訊息!這就是自助旅行的真意!很多東西在網路上看到是一回事,當自己真的看到朝陽泡在溫泉裡面,知道原來這就是「海底溫泉」原來海底溫泉是「溫」的!

資訊若不能提供服務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文化的保存與散播,培養人文精神,在圖書館的意義是重大的!

原住民教育現場

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學校希望原住民學生表演的時候,就必須要支援,但是當外面的團體邀請,透過社區組織請假的時候,學校的老師就會予以「特別關心」…比較難請假!雖然這可能只是局部學校,但是到底原住民兒童的受教權利在哪?若不需要表演,就不要表演,不應該有兩套標準!

年祭應該有特休,不只在學校,在工作上應該也是,保留自己的文化,應該成為特休的條件,回到部落可以有的傳統活動!其實參與部落的組織,多是在國中的階段,至少在卑南族是如此,因為這個階段的少年要住進巴拉冠,但只少在前一兩週,是需要如此,也感受到部落在年祭前的的熱鬧!為什麼部落的慶典的學習卻是要等到課本上有寫的時候,還有課本寫的跟自己生活經驗不同的!例如卑南族的海祭,課本的淺化,基本上還不如他們的生活知識,課本上的知識可以給非原住民的小孩看,但是原住民的國中生只學這麼一點點嗎?

年祭就是最好的文化體驗與活教材了,不是嗎?不管是哪一個族群,都應該可以有這樣的活動,可以寒暑假少放些,補在年祭上!學校應該有這樣的權力調整!原住民也可以選擇自己要過怎樣的年?!但是學校卻沒有配合的活動,就算是非原住民的孩子,也可以透過這個機會實用基礎學科,例如說邀請外國媒體或著是MSN報導年祭,結交國際友人(這樣就可以練習說英文!),搭工程的實用科學、數學的運用!兩性教育等都可以透過年祭來傳達,甚至是道德與品格教育,因為在會場上有伙伴提到「原住民原本的道德觀念…」這些都是很好的學校教育的教材!但…這些人文資料,與地方資源,都是最好的學習教材,所謂的在地化知識庫的建立,也是需要有人的重視,但是這些要考出來嗎?挺有趣的,或許可以把這樣的精神傳遞出去吧!

至於非原住民的小孩也可以透過活動的設計瞭解,原來自己身邊的文化就是這樣可貴!並不是只有所謂的喝酒跳舞等慶祝活動而已!我十分認同,文化的內涵不應該被窄化。卑南的除喪跟我們的清明節掃墓一樣重要!只要社區的力量夠,就能夠去影響學校,這是在陳爸身上看到的堅持與成果:

當然說到母語教學的語言巢…呵呵!這一直都是可以去努力的方向。重點是地方要有人開始做!

原住民基本法
第七條 (教育權利)
  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本多元、平等、尊重之精神,保障原住民族教育之權利;其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第二十三條 (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生活方式等之權利)
  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

原住民教育法實施細則
第三章 課程
第十八條 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
第十九條 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其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
第二十條 各級學校有關原住民民族教育之課程發展及教材選編,應尊重原住民之意見,並邀請原住民代表參與規劃設計。

議題三:一本書的完成記錄了文化

其實可以先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發行B4對折後也是很多張的小報紙…,三段式的作用「活動的承諾」、「活動的紀錄新聞」、「活動心得分享」。書屋季刊十分可以朝這個方向去發行!等有錢在大量印製!沒錢有沒錢的作法對吧!

在這個議題裡面,看到了編輯刊物的專業!我十分認同知識的地方化,因為每個地方就會有自己的老照片老故事,這些故事才會匯集了這個地方的人,若人不瞭解自己的歷史就等於過去的空白,怎樣能展望未來?

術業有專攻,地方文史,要真的做到「有考據」這需要一些時間與專業!這次認識了頌恩,感受到他的熱力!保存地方文化的熱情,與研究的精神!真的是佩服。另外還有姜大哥,台東文獻的許多,有很多寶貴的意見。我是一個教師,當然教師也可以有這樣的專業去蒐集資料,但是更多的專業是在「組織」並做教學,三仙台的夫妻檔,這也是很重要的執行者,透過經驗的分享可以看到更多。

最後的心得與分享:

繁星點點,大家的聚集畫出了一個星座,而這個星座的名字叫「希望」
淑芳最後說的:熱情-負責心

因為三仙台的社區他們說他們的地方大但是空空的,我說書屋的書歡迎他們來搬書!其實有許多非營利組織的資源正在整合中,「書香再傳」也一個可以合作拿到書籍的好地方!

但是對於地方圖書館,若是能經營出特色,累積當地的知識,這是我對地方圖書館的憧憬!可以看到當地的歷史與生態的演進等等,這才是這各地區的人民記憶,也會是寶庫!文化是一種生活,對我說來教育也是傳遞文化的方式…文化不是只有單一的士大夫思維!地方的文化若能抬頭,人民看到自己的價值,地方在全球化潮流下才會有出路。

怡世風情 家鄉的故事_5.24 隆重登場











「怡世風情.家鄉的故事」-文化生活圈概念巡迴展

來自各地的朋友,您好:

歡迎您來參與本次「怡世風情.家鄉的故事」文化生活圈概念展,您願意從家裡踏出一小步來到會場,就是本次概念展成功的一大步。近年來,「文化生活圈」成為一個頻繁使用的詞語,但它並不只是一長串繞口的定義和解釋,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環繞在平常的生活作息和風俗民情中,這樣說或許有點難懂,這就是舉辦本次概念展的目的:透過本次展覽,使每個人細緻地感受無形的生活文化,也了解在文化生活圈裡,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家鄉打造什麼樣的文化願景。

本次概念展以生動活潑的精彩圖像,來解說文化生活圈既抽象、又摸不著頭緒的概念;整個展覽以故事的口吻進行,主角-妹妹在社區的圖書館中發現一本有趣的書,使她好奇地進行一場對自己家鄉的探索之旅,在旅途中,有慈祥且富有歷史教育意義的祖母,和有活力又熱心的地方推動團隊陪伴,最重要的當然少不了博學多聞的老師適時替大家解惑。相信只要跟著妹妹的腳步前進,您一定會對自己的社區充滿好奇,就像故事中的每個角色一樣,愛上家鄉。

看到這裡心動了嗎?那就快點帶著手冊到展覽會場吧!透過這次的概念展,喚起您腦中的文化生活經驗,激起您心中對家鄉的熱情,深刻體會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想像各項能夠在生活圈內主動和每個人一同完成的行動。前進吧!在這裡有工作團隊精心策劃的各種驚喜,等著有心的您去發現、去體會、去實行。

台東大學社造人才育成實踐中

台東大學社造學程期末成果展在中華路校區教學大樓一樓舉行
展至5.08(五)上午
展場每天有學生現場解說他們所研究的課題
包括社區文化與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博物館等分組報告
旁邊有一組照片
正閃動著展覽活動的活力
歡迎各位社造先進們
蒞臨指導
給予學生導覽解說中肯的建議與回應
也讓學生了解畢業後
社區 文化 與創意事業職場的潛力與願景
已經參觀的朋友們
希望為這些學生們留下你們的意見
你的一句短短的留言
或許將影響一位學生對未來的選擇

2009-03-28

農村再生需要什麼?法條、觀念。什麼是「農再條例」?在台東會怎麼做?

主題:農村再生需要什麼?法條、觀念。什麼是「農再條例」?在台東會怎麼做?
編號:A3+A4
召集人:孫明德、比恕依
參與人員:吳玉萍、于靖、蕭仁義、吳敏甄、廖中勳、林建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局長:農村最大問題是人口老化,在訂定條例時有利的條例都列進去。立法院下星期要召開公聽會,多聽取各界的意見,農村再生條例需要什麼?如果大家觀念都不改變,會遇到什麼困難?配套需要怎麼去做,才不會是農村的浩劫。社區都認同了才來做,需要修正、還是可以修正。
蕭仁義:政策應該趕快訂,不然社區一直都在等政策通過。政策若還不修正,社區越等就越落後。
比恕依:比較不成熟的社區該怎麼做?
局長:條例最重要的是由下而上,社區沒有共識、沒有整合,那就停一下,不是讓政府強迫去做。希望社區有自主性,由下而上,不是一視同仁,是希望每一個農村有自己的特色。
比恕依:農村再生條例聽起來是休閒農業,跟社造好像沒什麼差別。
局長:農村再生條例強調生活面,社區如果需要休閒,農村再生就支持這部分。
   社區的環境如果改善,生活面不僅是景觀,其於都會得到改善。農村幾乎可以改善的項目都放在裡面,不只是有景觀,台東的景觀不輸西部。如果再拿,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社區內部可以慢慢來。
建志:提案社區的計劃比較偏向生活內部需要,還是環境改善?自我檢定和自我評量如何定?廠商(工程)方面應有評量指標。
局長:過去在做防砂壩都是直線、直角圖,前週到後壁社區看過,他們有砌磚…
蕭仁義:這真是社區的痛,例如後面那個步道,實際上並不跟設計圖相同,後來跟課長討論是否可以依現場實際的狀況、變化性後,是否較實用、較好看。
局長:幾乎都是依工程圖來驗收,不然檢調會來查,現在這種現場的需求會慢慢修正,我們也會擔心,農村會變成四四方方
蕭仁義:會啊!以後農村、公園都會變成一樣。
局長:希望社區內的人可以做討論,像武陵那案子壓下來
林建志:我提供國外的案例,公共設施、設計師並非唯一主導,也讓藝術家進駐。現在招標,超過一百萬都要招標。以台灣來說,就國內幾家,是否可以在標單上加一項條件,例如:藝術家或是讓設計師納入團隊。
局長:現在藝術家、景觀設計師是否可以加入專家資料庫,招標只要就其公平、公正、公開。現在的狀況,台東就那幾家。
林建志:公共條例藝術部分要五千萬以上
蕭仁義:池上自導系統是90年開始做,至今已經8年,較優的稻米達人,標準更好,較重視質感。90年讓黃瑞茂執行的案子,基隆的廠商過來,稻米原鄉館,是我們自己監造、自己做工程算是修繕,是一個藝術家設計的,把想法告訴他之後才畫出來。現在我在僱工購料都會有設計費,需要建築師轉化成設計圖,這個是可以發包的。
中勳:馬上執行新年度農再計劃,執行的好壞攸關農村未來。這塊大餅有些社區要躍躍欲試,但有幾方面需要小心:1、政府部分的把關需要更謹慎2、輔導團隊方面發揮最佳效率,讓社區能有所體認,輔導諮詢更重要,短時間內要社區迎戰這個大計劃是有其困難。剛開始執行的社區應給經費不宜過多,多給予正確概念
寶分:農委會辦的「漂鳥營」成效良好,農再條例應關照農村人口老化的問題,畢竟以農立國的台灣不能不照顧農民未來的生計。再者,不景氣的年代,年輕人回到家鄉讓青壯年人口能重新拾起農地的工作,也是發展的方向。
→農村再生條例屬新的,應邀請pro和against雙方團體、人士進行OST。

→條例將對農村的影響如何?

→或許有那些法條需要更精準的明述?

推動小組的角色(在局、處之間)

主題:推動小組的角色(在局、處之間)
編號:D1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者:詹佳琪、比恕依、孫明德、吳玉萍、林建志、李吉崇、蕭仁義
    林于靖、王國政、黃正德、廖中勳、高雪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建志:文化生活圈的推動團隊要讓社區居民與生活圈互動,可以將各地區之社區機構,由文化生活圈之推動團隊來擔任這樣的工作,達到互動。
明德:各推動團隊及公部門都可以相互交流、專業人員也可多方整合其專業進行。
正德:每個社區發展的階段不同,針對不同的社區要給予其不同的支持,因此並非一味採用他人成功之案例,而是要發展一套自己的"社區發展",要讓台東人、社區人先繞愛自己的土地,才有創意和特色產生 例:全台東的涼亭都同一樣子,哪有特色?創意?社區發展要能創造一式和自己的方式和一個人才庫,彼此支持,避免
   「失溫」,失去熱情。
建志:社區人員的延續性?現在的人才,往後是否有接班人?
正德:社區工作人要能持續學習,且要發動其他後輩加入,共同學習、使凝聚力持續,動力也永續下去。
建志:做社區的如何再拉一些人進來?今年社造點,地方文化館第一類,第二類,水保局20個社區已出來,該怎麼做。東大有社造課程,如何將實務經驗介入教學。
廖老師:萬安、永安是否有第二批人可以做社區?
玉米:社區已有三代社區幹部,有改朝換代。
廖老師:東大目前有社造,地方文化館的講座,昨天請戴明雄講師來演講,他說做重要的是如何把年輕人拉回來,我很同意。以台東為例,長期較適合,台東人留在台東大學唸書最多的是東女,辦理人才培訓,可以在暑期辦理,如「暑期社區培訓營」,從認識台東的社區,也有開始做台東的調查,可從大專生方面著手。
佳琪:青輔會有暑期社區年輕大專生,和廖老師說的類似。如果直接培養大專生這群人,可能會有畢業後的工作動力,並從這時候培養社區意識,先認同,喜歡家鄉。
寶分:現在社區要做事都是幹部,人才都不知道去哪
校長:可能要從學校課程著手,向下融入課程。
寶分:可否利用寒、暑假跟孩子分組去做調查。
雪祺:教孩子先不必是社造、社區發展,而是融入教學。
建志:我的認定我現在教學,這種無法從課本中瞭解,需要有行動、實務去做大學內的學生如何與社區掛上鉤?前人才培訓沒有系統,社區幹部都處於被動的狀態,要重新調整課程。
校長:社區沒有橫向的聯結,社區與社區的成效落差太大。
   課程要在同中求異求趣味,激發不同的聲音。
寶分:社區學員參與度很低。
佳琪:參與培訓課程的動機在哪?學生對於社造並不瞭解,沒有看到社造的未來
   性,怎麼從被動變成主動?
廖老師:從學校教育開始通常是因為校長的積極度,面臨到校長更換後如何延續就是一個問題。中小學的課程都有社造的部份,但瞭解的教師有限,如何讓社造課程充分發揮實作性?大學課程主要以入門為主,學生想要深入的了解就必須是主動的,培訓課程也是如此,要從社區的角度出發,了解社區的需求是什麼,根據他們的需求開設課程,根據不同社區的性質開課。東大師資進駐會有困難,目前主要還是針對學生開課。
建志:可以納入實習課程嗎?
   怎麼樣把實習的課程當作社造學程的課來開?如社工實習。
   →實際面的市場問題?
   →動機是什麼?
仁義:其實社區還是可以創造出就業機會的,需要整體的配套措施,這就是要有
   社區產業的原因。
建志:社區如何創造共同機制,謀生是否只能透過貨幣值得思考。

社造點和地方文化館的期中訪視如何進行?

主題:社造點和地方文化館的期中訪視如何進行?
編號:E5
召集人:比恕依、寶分
參與人員:阿德、高進欽、蕭仁義、比恕依、張寶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比恕依:可到當地看簡報
高進欽:由一個人主講,掌握靜態訊息。看到現場並不能一天解決,而且有其盲
點,要有動態互動及掌握,並展現團隊自己本身已經做的,並做交流活

比恕依:可用折中的方式
蕭仁義:委員可參觀社區,但如果範圍過大可能無法完整的看完
正德:將縱谷線訪視拉到海岸線會太遠,而且時間太長,委員會無法配合。一天
看5個社區是可以,例如:利稻、霧鹿一起看,因為縱谷可形成共同生活
圈的營造
寶分:以4個生活圈就要5天
正德:看這些生活圈有無在池上,直接到池上再到霧鹿要4天
寶分:共4天要兩個周休
比恕依:那就7月的第一個星期和第二個星期

社區到底要什麼?

主題:社區到底要什麼?
編號:A2
召集人:廖中勳
參與人員:李吉崇、黃正德、吳玉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中勳:台東志工團也碰過此多元就業…如鹿野高台….
李吉崇:戴明雄曾訓得很慘,多元就業又加入緊急就業
中勳:社區要什麼?就業培訓,例如米酒
因此社區若無培訓,可能核銷不了!例如:昨天有人問我「社區的定位是什麼?」有人說我訂移民村,有很多教授問我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只想來過農村生活,很少會參與社區的工作。例如:有企圖、有能力的人會幫,但是人走了以後,可能社區就不動了。
正德:做社造的人必須要先上社造的課,針對社區事務來灌輸經驗的
1、若讓研究生在溝通及傾聽上
2、社區營造的基本訓練,如何找到社區的關鍵點,找到後,社區可以慢慢動起來。有能力的人可以讓他做,沒有能力的要幫有能力的
3、有人很有熱情,但動機、方向不對,未來可能會有反社群的可能
4、社區要什麼?需要專業系統施一點壓力,但不幫他做決定,是陪伴、培力、引導
5、存在幾個層次 a、理念問題 b、先知先覺者-看到未來
中勳:很多社區是窮怕了,看到其他社區有民宿、產業,但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能力。要讓社區找到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例如:博愛社區,看到都威溪被人家毒、釣魚,從溪流開始,社區慢:動起來
局長:社區有些給太多、吃太多會消化不良,社區是否能否承擔的起
玉米:目前學習型、進階型的,我們會針對社區的需求給予建議,參加上次的準審會,發現委員公部門對社區的了解不見得這麼深。也有計劃書與報告的東西不一樣,例如:電光部落,2~3年都提paka rongay計劃
正德:有些社區真的累了,也沒有方向,也有些不想讓公部門搭配,但不讓自己無法完全落實。如何架構、串聯,是很需要去思考、去做
李科長:前後任社造中心都在討論,很像高峰會,也發現你們很了解公部門的想法
正德:做NGO,可做衛星、搭配、做公部門應專心做內部行政
李科長:若以社區作夥伴的話,需要慢慢磨
正德:作社造的人的功能,要持續要有方法,以我剛講的理事長是因成就感,我剛講的內需力,完全重視成長
玉米:以永安社區為例,換了社區幹事,但仍然繼續,只因為永安的團隊說是在分享,社區若無1、2人堅持下去是無法持續的,擾動與機會對社區很重要,在陪伴的過程中自身亦在學習成長。
局長:社區的資格歸類其實不易,真正了解社區的其實很少,社區有社區自身的特色,此類資訊怎麼來,哪些部分是可以歸文建會,哪些可屬水保局,往後有更多連結機會可討論,送出國是有困難的
中勳:水保局的培根有成效但不大,一直不斷上課沒有思考,講師與學員及團隊輔導、夥伴的連結其實很弱,當成熟社區對未來發展的主題性會有自己想走的路’,一次給幾百萬,社區反而不易珍惜
正德:很多圖都是COPY來COPY過去
玉米:僱工購料大多是半義務,也不能太苛求,若以後有機會可否跟社區做溝通、互動,大家會很高興這樣
局長:未來工程團隊會有工程、設計、景觀等進入,也希望工期拉長,會有更多機會跟社區溝通
中勳:水保局這樣讓人驚艷,多數社區理事長、總幹事幾乎都做義工
阿寶:萬安社區可能會聘一個有幾職幹事,而東大的學生希望做社區實習課程
阿德:在台東工作都是「既得利益者」,在好的環境,但對下一代不太公平
中勳:農改場有青輔會推暑期大專青年返鄉服務,想到自私的心理,若擴大及其他社區
李科長:分享賴維鈞老師的一席話:「紐約地鐵一百多年,現今許多功能不因時空演進而廢除,因為他們認為紐約是都會區,要最好的建設,所以我們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阿德:要防範未來可能會面對及衍伸的問題
局長:會不會以後台東的社區會做一個樣?
阿德:農再條例區分原民部落,例如:土坂部落過去有共存的小米田,各部落有不同的文化、特質,水保局承辦人員要有概念,可能要先上課。局長的角色就很重要,現在的建設會成為未來的成果
局長:要找台東特色,而不是跟屏東、西部那樣,例如:讓耶穌、聖母穿原住民衣服
中勳:社區要什麼?是特色,但不一定拼第一,而是拼唯一
阿德:環境的營造不能快

池上米V.S環境的應對關係 台東農業有辦法,有必要走向"有機"、"自然農法"?

主題:池上米V.S環境的應對關係
   台東農業有辦法,有必要走向"有機"、"自然農法"?
編號:B2+B3
召集人:蕭仁義、廖秋娥
參與人員:詹佳琪、高進欽、王國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1.台東推有機農業十分重要,且必要,但是否有辦法?
2.花蓮「馬告農場」也十分熱絡,但台東卻沒有,為什麼?主因為「改革」,「公部門執行」
3.台東縣政府的問題:缺乏人才(寫企畫者),不重視,沒目標,不把有機當作一回事,就不容易運作,只認為民間要自己做。
4.池上米之認證,價格,品質也都由民間農民施壓,努力而達成。目前政府已廢除轉換期的制度,使農民施行有機困難,促成有機農業持續萎縮,農民易無資金投入。
5.池上九十年開始推動有機米,消費市場並不廣(一公頃稻米田,農民要拿五箱回去賣,但大多送人),第二季擴大面積後(區域完整性),第四季以後較為人知。
6.有機米驗出有農藥殘留後,受衝擊而被退貨。
7.有機米的入門需三年才有認證資格,目前一般與有機小於五百元的差價,較為努力,可施肥,用除草藥。
8.廖老師,是否有正視這個問題,有內部討論過?
9.以經濟學的角度應該大家要離開有機
10.有機不一定要種稻米,可用其他東西來輪作
11.以量制價,也不會賣不完,現在有機在萎縮,除了關心環境,社造的人會關心
12.慣行產量較大
13.慣行種越多,越賺,一律10,000-12,000元/斤,有機 7000-9000元/斤,一般貫行,大農均做貫行,不想做有機
14.永安有咖啡,兩個咖啡產銷班,現在有一個賣較好的,是加入慈心系統,後來帶動其他的人加入此系統,因有里仁做銷售點,以我家農場的轉型,以我是從不支持到支持,我爸看到可能性,也加入慈心系統,以前擔心供需問題,現在是擔心產量不足,後來社區慢慢有在做串連。
15.MOA有通路嗎?
16.只有認證,沒有行銷通路
17.公部門可以怎樣幫助你們?
18.田間管理者有說,有機種不出最好的米,像稻米有稻熱病,慣行農法就已經開始灑藥,有機的只能聽天由命,無毒只是基本要求。
19.池上米銷售問題要有甚麼樣的對策?
20.最近跟好客集團共推認購方式,先由我來試作,我把成本,宅配成本算一算,要3000-3200元/公斤,有機3000元/60公斤,慣行1500元/60公斤
21.目前池上有我,邱協昌,魏文軒有在做直購,我買3200元/60公斤,我沒有讓消費者花一毛錢
22.所以直購是對生產者及消費者最好的方法,貫行可做十公頃,一季四十到五十萬,兩季就一百萬,可有機的話就無法做麼多,目前政府的做法是補助產銷班及農會,農會收購不得低於1260,就在保證收購價之上。
應該要鼓勵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但政府補助都對農會,產銷班,有補助錯誤的傾向。
23.有機產品的出售,不只是政策,公部門的過程,更應由受害者站出來,
由農民出聲爭取

成果博覽會的想像

主題:成果博覽會的想像
編號:E4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林建志、蕭仁義、謝美珠、高進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蕭仁義:若雙計劃聯合辦博覽會,可以從在地呈現方向思考
林建志:例如各社區可提供表演,由各個社造點策劃展覽(博覽會)。如鹿野
高進欽:找一個定點、時間
林建志:10月中~10月底,是各生活圈自己展,而10月底是生活圈共同展
高進欽:聽起來是各自系統,最後再做總展
林建志:1、單元操作,可廣邀各個社區居民參與
2、增加社區的曝光率
高進欽:1、如何增加曝光率
2、活動辦理會不會單調
3、鄉鎮辦活動的不合格的很多,有的幾乎沒遊客
4、應鎖定某些區塊來結合會更好,由大家來玩、參加,盡可能連結各
個機制,以農會學校為方向
林建志:或許4月可以放消息,因為有很多機關在辦成果展,社造點幹部是否可
以大家一起辦
高進欽:預前準備有,不需擔心。數位中心是可跟地方做結合
美珠:應考慮如何動員,或許需要實際去看
高進欽:透過電腦學習去利用網路平台行銷,包含學校
林建志:1、各有自己的資源。文化生活圈是要做1+1>2的成果
2、博覽會有專業團隊,但台東無。所以由在地社造團隊自主性的去組
織,可能在4月希望邀大家一起來
高進欽:1、大家聚在一起聊,前面的醞釀需要多接觸
2、讓學生、學校成為共同參予者
林建志:鹿野、電光…或許有另一條可串聯的線,可放入博覽會,創造出時間、
空間,如何活化社區藝文活動,類似東海岸音樂祭,讓大家享受藝文氣

高進欽:教育部補助,鼓勵學校走出去
林建志:不可忽略圖書館,讓學生知道如何去布置會場
高進欽:如何聚焦?簡單的部分是可做套裝行程讓學校參考
林建志:在做中學,讓學生來設計、佈置(可由老師帶領)
美珠:讓學校選擇參訪路線,並讓地方文化館做事前準備
高進欽:有人可以來,學校就會跟此系統做結合
林建志:地方文化館第一類含表演藝術館。可在4月準備,5月定案
高進欽:有學習內容,因校外教學回來後,學生會抱怨無聊
林建志:1、可幫學校製作學習手冊(可寄電子檔給學校)
2、可鼓勵DOC參與活動
3、安排在幾月時,可去看看這些點
高進欽:1、數位中心在台東很少,所以更需要溝通觀念、連結
2、補助低收入戶去校外教學
3、可設定學校的時間點,做一個長遠計劃,以在未來能更熱絡
美珠:在地民宿也可列入套裝行程中,並做宣傳。學校可選擇自己有空閒的行程
林建志:活動是增加社區信心,不只可提供給當地居民,也可在網路做宣傳、行

台東應該如何保存歷史建築

標題:台東應該如何保存歷史建築
編號:D4
召集人:廖秋娥
參與人員:廖秋娥、李易芳、阿德、李吉崇、比恕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廖老師:原則上六十年以上為歷史建築,第一個問題是,列為歷史建築如何保存?例如寶町,第二個問題為歷史建築,如龍田的歷史建築,阿度想要租來,若在地人想要保存,文觀處應如何保存建築?
李吉崇:文觀處人力,資源較少。結構上,文資科歷史建築有四十多個,若做好就可以讓大家跟,若個案要保存,要在地人站出來。
阿德:文資科因人力有限,也較被動。如國本農場的白蟻問題,自費二十萬,還有壁癌,應主動提報到文資科(四個月前),可提報文資總處,若核下來之後可先做環境調查,再提後續問題。
廖老師:若非社區協會,像蝴蝶保育可行嗎?
李易芳:可以,但前幾天社造點徵選 兩個協會都沒有提到。
廖老師:是否提案性質不同,金額未掌握。
阿德:先整理環境,十萬就可以。
李易芳:可以先提,再利用水保局提計畫。
阿德:要善用媒體,造成一些壓力,如居民除草,掃地請記者來報導。
   接下來,活化營運才是重點,例如"月光小棧"在偏遠的地方,有一個好的經理人。
李吉崇:例如寶町原先事交給一個出版商,經營不錯,但租金不高,引起代表會的質疑。
   例如目前我們在美濃藝術村,先要決定是否用"促參",法令很複雜。像月光小棧這樣獲得公部門授權的案例很少
李易芳:要先讓社區自主提案,要靠公部門也很難。像水保局的經費都是千萬起跳,但就是年底要完工,且要由社區而上,自己想要做什麼,不然做了,變成蚊子館的可能性很大。
廖老師:就龍田托兒所,就因在國小學校裡,校長就變得很重要。
阿德:社區力量要出來,若出不來就很難做。
李吉崇:過去去過日本參觀,保存後,後續經營珍的很重要。
廖老師:例如永昌社區,房子是日治時代做的,但居民就蓋了洋房擋住,裡面都還有很多老東西。
阿德:例如永續在國本農場,NGO營運就很難,還要照顧歷史建築,但我沒有完全開放,因我們還沒完全準備好,準備好了,再開放。例如策展,檔期,活動,但目前還無法開放。我還是覺得歷史建築要保存,後續的營運更重要。
李易芳:若我們找到一個地方,他成為典範,帶動後續。
廖老師:寶町的策展是誰?
阿德:承辦人即有人要供場地,大多都辦攝影展。
李易芳:蝴蝶工作室其實可以為社區做更多事。
李吉崇:有一種方法,就事先請他們修計畫,先做環境整理和調查。
廖老師:若找到一個方法,這兩天的會議就很有價值。
李吉崇:我再去文資科問有沒有其他適合的計畫。
廖老師:台東的文化資產只能救一個算一個,而且有人(居民)覺得我們過去保存他家倉庫,反而麻煩。

台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主題:台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召集人:李吉崇
編號:A1
參與人員:snow、正德、秋娥、國政、佳琪、進欽

討論內容:
秋娥:縣長為一地的領導者,每屆都有不一樣的政策,那麼所謂的價值要人民如何遵從?所謂的價值是誰的價值?是首長一個人的想法,還是要以全民所凝聚的意識價值為主?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哪個前提或是角度下的回答,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點。
正德:台東人往往較容易缺乏自己的價值,容易隨波逐流,我的核心價值是孩子能在這塊土地上和我一樣快樂的成長生活,能夠做到永續的發展,能有自己想法的樂活生活。
國政:建構一個可以給孩子永續生活的環境,其實台東的環境是最適合人居住的,但是如何將所謂的政策或是口號實踐是重要的,永續強調世代公平,但是隨著時光和環境的改變,很難能夠做到。
進欽:在公部門的執行下,必定難免有共同的價值和想法,但是在產生的機制和時機尚需要多加考量且多為部門”高官”的想法,而非是人民的想法。
吉崇:台東的文化願景之前會議的總結是”快樂的生活且能夠敘述自己的故事”為結論,而這個就是台東的價值,之前做萬安社區的計畫時,大家經過好幾次的討論得到整年的工作計畫,也決定一連串的工作建設,不知道台東整體是否能夠這樣定位,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得到一個一致且可努力的方向。
雪祺:台東的價值是甚麼是較主觀的,我自己對一地方的價值認定覺得是指對一塊土地的熱愛,若是要有一個整個台東的統一價值是困難的。
國政:認同不能只是口號的呼喊,認同台東是對台東文化,民俗風情的熱愛的展現,這股熱愛會讓在外的遊子想回到家鄉,也讓我想一直留在台東生活。
正德:之前認識宜蘭人的同學,從談吐和行為舉止中可見他身為宜蘭人的自信和認同,表現的十分自然,但台東人似乎就沒辦法如此的展現自信,沒有辦法大聲說出自己的需求,為自己發聲,無法展現出自信,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對自己的家鄉不了解,更不懂得如何享受台東的自然風景,有多少人會在大草坪上坐著聊天,又有多少人會看著藍藍大海享受發呆,沒有對一個地方的熱愛,哪來的認同和對一地方的價值感受?
秋娥:宜蘭人的自信主要來自公部門的努力和本身居民的配合,公部門在很早以前就很有遠見的提出計畫和建設,當時提出且建構的”宜蘭學”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當時政府發動大專生從四處各地收集相關資料,藉此集結大眾且發展整合文化,使宜蘭人有其自信與驕傲,公部門創造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歷史立縣”,為此目標共同努力,是為了自己努力,而非為了外人而設計,或是提出建設,創造屬於自己的優質生活情境。
吉崇:公部門常對台東沒有信心,外來的官員都沒有真正的了解台東,因此不了解台東的好和美,因此就一味的從外地引進”成功的案例”,直接套用在台東這塊土地上,引進許多大型的建設案,這只是空殼般的建設,其實若是台東也可以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台東學”,相信也可以帶來一番作為。
秋娥:在歐洲的工業區發展歷史中的建設原則為”歷史、文化、生態、環保”,如何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到台東的社區發展和價值發展上十分重要,代表著歷史和文化的保存概念,是可以多方思考的;其中台東有發展有機和自然的方法的必要,像一部片”社區的力量”,說明古巴對抗石油危機的發展過程,有效的帶來生態和環境方面的保護,十分成功。
正德:有兩件是一定要跟公部門講解,資本主義並非是適用於任何地方的方式,也不是經濟的特效藥,幸好台東地區算是資本主義執行不算徹底的地方,這次的經濟風暴才不會這麼嚴重;另一方面,地球現在又熱又平又擠,環境不斷惡化,幸好台東又沒有這樣的缺點,更有優勢。公部門可以提高信心,掌握台東的優勢,建構出台東人的價值,也可以以台東大學為首,共同提出想法且領導大家的想法前進。
國政:台東學”的建構可以和台東大學合作,型塑一個台東的生活美學價值,就像進入台東大學的教授就可以強調他們要對台東的文化必須有些許的了解,這樣才能將想法散播,透過台東學的建構可以使台東的價值更完整、完善。

台東生活圈的公部門如何讓大家驚喜?如何更細膩的搭起社區與公部門的心橋?如何創造台東縣的社造家族聯盟?

標題:台東生活圈的公部門如何讓大家驚喜?
   如何更細膩的搭起社區與公部門的心橋?
   如何創造台東縣的社造家族聯盟?
編號:D3+D5+E3
召集人:阿德、李易芳、廖秋娥
參與人員:阿德、李易芳、蕭仁義、詹佳琪、張寶分、比恕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李易芳:社造十年經驗幾乎是上而下,公部門的東西應於社區不斷討論,雖麻煩但有意義。
   例如金針山,有條道路從知本上來,雖方便但後面的問題需要居民深刻思考…當公部門忙的沒時間來陪社區,社區如何變得更好?公部門如何更細膩的去做社區公部門。社區為了獲得公部門的資源,做了很多妥協。
阿德:公部門的工程做了什麼?
李易芳:幾乎是審圖,就沒有時間。
阿德:昨天跟水保局副局長有特別說,台東未來的地景就是看現在的工程,他現在的工作很重要,我們現在就面臨很多考驗,與水保局的溝通。甚至是製造一些輿論壓力。
李易芳:現在有很多在場的人有關懷的心和創意的想法,但如何才能適時的在公部門工作的時刻給予當頭棒喝,要怎麼讓一些聲音傳到公部門的耳裡。
阿德:台東不屬於資本主義下的市場和社會,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方式。
蕭仁義:我們社區與公部門的合作,主要是要有互動、溝通、其中也會有磨合期,但現在我們的社區和鄉鎮公部門之合作屬斷線的情況,正在思考如何再搭起橋梁,社造回到公部門之中,分配連結資源。不過說真的,地區也覺得有沒有公部門的介入好像沒差,因為部份公部門人員也沒在做事,給人的感覺只是為了選票在努力。
李易芳:那個在社區中,認為公部門要如何去做,才能有所連結?
蕭仁義:公部門應該多加強各人員之社造知識,公部門應該多加強各人員對社區的知識,而非只專注於自己的專業,也不願意真的走入社區這塊土地。
阿德:很多鄉鎮公所都少了熱情投入,那麼公部門要如何給民眾(社區)驚喜。
李吉崇:公部門能給驚喜?別傻了,公部門人員的調換,公部門的僵化,都沒有辦法確實的隨社區改變或調整,社區、地方要有所作為要能夠創造自己的價值,而非想依賴公部門,因公部門也沒有辦法給他們更多東西。
蕭仁義:就像萬安社區也有自己的特色,且不應該隨公部門選舉,轉變而改變,要堅持自己的價值。
廖老師:所謂的驚喜,就是要改變,也就是創意的展現;要能多聽底層人民的聲音。
李易芳:還蠻想讓所有處理社區業務的公部門單位及合在同易平台上共同交流、溝通,談一談,才可以讓社區更好;另外,所謂高官都是臨時的,會不停改變的,但基層公務員是較永久的,可以將這部分的公務員改變其基本,深根的想法,驚喜就會出現,可以多開幾場OST互相討論。
阿德:公部門其實不太能給大家太多驚喜,有許多限制阻擾,若真的可以創造一個平台是重要且必要的,但社區也應該多注意自己的發展和價值才有潛力。
廖老師:既然都提到平台,那就來談一下如何建構一個社造家族的平台?就先由社區相關業務單位之公部門來做,才可以互通資訊,才真的可以協助社區做好,希望公部門下的委員和長官可以用"談論"的方式達到溝通。
李易芳:各有作社造的單位,委員應先有流動、交流,才有更實際的思考,才知道各社區的提案。
李吉崇:過去六星計畫各處(有社造)有聯絡人,但沒有繼續,也較不積極。
廖老師:各部會之間應有這種機制,輪流作業。
李易芳:最大的好處是資源互補。
李吉崇:這還有點困難,但有社區網站,可以PO在網站上。
阿德:網站有可能,例如社區獲得多少錢,什麼部門給的。
李易芳:例如生活美學館不知社造如何下手,可先從這裡。
廖老師:建志有提到生活美學協會應好好提住。
阿德:論壇若公部門不適合辦,永續可以來辦。
高校長:社造家族聯盟,家族也在資訊揭露,防弊的功能。例如社區重複提案,因為社區要計畫、要經費。
   各承辦員要交流,一魚兩吃的話,馬上就可以抓出來。例如阿德說要辦論壇,若是有些縣易給縣政府,很多承辦人員都寫"參照存畫",處室科的合作都很困難,但互相交流很重要。
李易芳:分局長昨天回去時說,要請承辦員來跟文觀處談,分局長行動力強,文觀處應更積極。
廖老師:網站結合相關資訊是第一步,相關承辦人間的對談與交流很重要,彼此了解可以防弊(消極面),也可以知道各社區提案內容(積極面),於各處室創造一個辦法,改變就是最好的創意。
高校長:去年中勳建社造中心,有網路、月刊交流,已有事機制的一部份。水保局有輔導團,將社區分級,按分級設計人力培訓的課程,但每段的落差都是耗損。
李易芳:承辦人應有一貫的、清楚的思考。
心橋是需NGO、GO投入對談、規劃以及行動
→目前最可行的方式是NGO→各計畫的輔導團可先開創對談機制和機會。
→因為目前這些輔導團需為主辦部門處理機關行政工作→約佔一半以上的時間,這樣的默契可再往橫向跨出NGO之間的資源限制,多創造Time和Space來共創橋樑。
→公部門用心的串聯、結合、扮演創造機會的角色(Leadership)就會讓人驚艷

4月辦座談會的主題比較好? 什麼標題會讓在地居民參加OST?

主題:4月辦座談會的主題比較好? 什麼標題會讓在地居民參加OST?
編號:E1
召集人:于靖
參與人員:正德、于靖、蕭仁義、易芳、吉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內容:
正德:此計劃是以生活圈為主?
于靖:跟台東縣文化生活圈有關
易芳:如何讓居民簡易的融入生活圈,例如:「美學」的口號過大,因此讓居民
學習並可以導覽來此參觀的朋友。但大部分的遊客只會拍照,因此初步建
立居民信心
正德:應有對象、設定
于靖:對象是拉近地方居民,型塑出在地居民與推動團隊的連結,要用何種名稱
才會讓居民願意進入討論
蕭仁義:應該是「聚焦」,如何將生活文化用何種方式去用地方文化館來呈現。
例如:池上的「飯包」文化
易芳:如何讓這個座談會形成,及人要如何有更多的參與,讓居民更有興趣去參
與。首先讓他們去了解地方文館與在地文化生活圈之意義,用具體行動的
方式帶入社區,若有興趣就可以使居民更願意參與
正德:可以把重點放在推動委員,或主要主導者身上,大力邀請他們參加,使他
們觀念改變
蕭仁義:重點是會議的議題呈現能否延伸,讓民眾參與此會議
易芳:原則上若沒有參與過OST或不了解會議內容的人,實在不可能有動機參與
吉崇:議題的制定若只辦一場,每個社區具有不同的問題,因此只辦一場,很難
真正吸引到社區居民參與,只能將目標鎖定在社區幹部上比較好
正德:若是這樣,必要是以操作「價值」之議題來做討論,藉此也讓社區地方團隊真的了解什麼是社造,亦為再教育的重點;若有這樣的OST使其對所有的知識有所了解,才有「創意」、才有創造力;利用會議,使4個生活圈的幹部們互動、交流,可更加成長,而社區人民的部分就由已受教育者回社區內帶動各地居民

學校教育在社區、文化,發展中的角色與功能

主題:學校教育在社區、文化,發展中的角色與功能
召集人:高進欽
編號:C1
參與人員:snow、仁義、秋娥、國政、佳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在學校的教育中要當作扎根,積極性的行動不應因為老師的調動而停擺,校長的
主動在每次的調動中都能當作紮根,學校不會因主動角色的消失而中斷。
2 由教育部向下,鼓勵積極的學校,將此當作重要的過程並給予肯定。
3 社區夠強,就能影響學校,台東的社區需要加強動員力。
4 學校是平台,無論是資源與人才學校都是最好的提供者,且為多元的角色。如何
讓學校的老師也成為重要的角色,更進一步把社區的人也拉入社區組織中,這項
工作光靠公部門的努力有點緩不濟急,學校在這方面的影響力大,但需要有心的
校長出力,並培育下一代的接班人,使這份精神可以永續下去。
5 學校,尤其是社區中的小學,有較豐富且較多元的硬體設施可供給社區居民使
用,亦為增加社區與學校互動的重要橋樑。
6 社區工作人員或是幹部,常隨著時間的流動而減少熱情,缺乏努力的力量,若可
以引進社區大學的大專生進入社區,為社區工作引進新血,也可以帶入新的熱
情,年輕人的投入會使社區更新,使社區計畫更有創意和活力,也容易帶入不同
的觀點,帶來新的火花。
7 現在社會因教育部長公開讚美鄭漢文校長,因此”社區學校化,學校社區化”的
觀念是被肯定的,只是要如何將這點列入評鑑或是評估的方式中,可以在多加探
討。社區常見的人手不足的情況必須要有效拉攏年輕人回到故鄉,回到社區中,
只有吸引自己人回到熟悉的環境中,才可能永續的發展,最佳的社區人力庫是:
小學老師和社區的年輕人口。
8 原鄉部落的宗旨:教育、文化、經濟,要能有效的執行這三方面,且顧及這三方面
的平衡,而社區發展工作就必須要有效結合這三方面,因此社區發展的第一要向
往往是人們的基本生存之道,要有經濟的基礎,能夠填飽肚子,社區居民才能有
其他的作為,才能為社區投入服務。
9 社區與學校的結合是重要的,除了校長的態度之外,更要有效的教育學校的老師
和學生, 此外,政策和政府的規劃,還有評估的策略上都為重要的項目,最重要的
是一個單位或是組織領導者的支持與鼓勵

2009-03-25

Not In My BackYard Vs Not In Your Business

近來台東或許整個台灣
因為兩個重大國家政策
將讓我們見識人們對於公共事物的態度
核廢料處置場落在達仁鄉---Not In My BackYard
農村再生條例的影響---Not In Your Business

在這兩件攸關台東未來生態與生活的議題
社造工作者如何應對呢

2009-03-02

圖書、資訊、社區流通方式

標題:圖書、資訊、社區流通方式
召集人: 林建志
編號:B1
參與人員:鄭瑞蓮、林建志、徐群能、陳品潔、林沛誼

-------------------------------------------------------------------------------------------------

討論內容:
鄭瑞蓮:若有〝團証〞一次可借100本,兩個月後還,台東縣圖書証式互相流通,團証的申請資格、社區理事長的資料、社區團體可買證明的資料
林沛誼:有跟老師合作的經驗,但要看老師的意願和主動性
鄭瑞蓮:有辦證明的像鄉托、學校,社區較少
林建志:是否可談有關書的流通部分,如何開拓共流通性
例如:鄉書料庫的宣傳、如何讓大家知道可使用
鄭瑞蓮:目前已就己有資料做導覽,第二步就可做作者的座談
陳品潔、林沛誼:可製作部落格的方式來做流通
陳品潔:希望透過建立部落格的能力,增加資訊的能力
林建志:若只放在部落格或網誌算比較可惜
陳品潔:若用map的方式?
林建志:google map是不用錢的
例如:東海岸音樂季可當天拍照放在google map上
比恕依:1.是否可以建立〝米〞的特藏、農學的或池上的有關的書
2.大多數有農民的地方,除了網路外,是否有其組織
蘇倍基:1.目前正徃整個米的特藏方式去做,更希望把米的種植等技術性出書
2.米的不同品種為何在池上種會那麼好,原因也出書
林建志:50年前的米知品種長怎樣?
陳品潔:池上圖書館藏書籍的不足,可能因溝通不足之類等,可在網路平台展現池上資訊,種稻的過程、培育。有老一輩的人可做稻米種植的傳承、累積
比恕依:可向政府部門發文,寄池上的相關書籍或影片,製成記錄
陳品潔:知道農會資訊後,可開水稻研習會,讓農民學如何使用網路資訊、交流平台的出現,以交換意見,或以巡迴展的方式呈現
林建志:1.圖書館可做放映空間的功能,讓想了解的人過來
2.討論哪些資訊是農民需要的
3.圖書館不只可提供專業知識,也可提供稻米知識給下一代
林沛誼:父親會種稻,但年輕人從外地回來後卻不會種
林建志:1.既然回來,社區可幫他們想個方式來開創機會來留住年輕人
2.透過好書交換,透過交換DVD、書籍等活動來交換個人所需資訊
陳品潔:部落格可展示自己的資訊,所以可以放上老照片
林建志:這有使用權,所以要注意,而社區可做老照片的整理
鄭瑞蓮:圖書館蒐集各種出版品以保存,如:學校的、畫作
林建志:1.教育部常辦美術比賽,因此可辦成果展等
2.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時間,可從小學生開始,辦展覽以導覽自己的作品,並由委員來做評分,讓學生在此過程得到成就感,並讓參觀增加其鑑賞力
鄭瑞蓮:圖書館邀當地畫家舉辦一個畫展,他們當場作畫便放在我們館裡
林建志:兩地之間的展覽可做藝術交流,互相刺激彼此創作、互相學習
蘇倍基:鄉鎮可能經費不足,辦展可能有困難度
林建志:1.辦展藝術家是要增加其曝光,並非要給其費用
2.先跟藝術家達成共識,一起完成展覽

1.地方教育-留下來或離開2.地方文化教育的實現與紮根可能-青少年成長團體的實例分享

標題:1.地方教育-留下來或離開2.地方文化教育的實現與紮根可能-青少年成長團體的實例分享
召集人:張銘珊、頌恩
編號:A3、A5
參與人員:張銘珊、姜柷山、李吉崇、黃瀚、比恕依、詹佳琪、高雪祺、吳敏甄、張寶分

---------------------------------------------------------------------------

討論內容:
頌恩:分享工作者的心情
張銘珊:當面對孩子,希望給予謀生技能,以教育思考點,能給予孩子未來的機會
姜柷山:灌溉更多知識吧!給孩子有擁有對未來的選擇權,當有天可展翅高飛時,也有回故鄉貢獻的能力
吳敏甄:升學面臨選擇,因為夢想與現實生活相悖離,有時無法一昧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
姜柷山:過去的年代,大學有相當豐厚的獎學金
吳敏甄:只有前幾名或有清寒證明可有獎學金
張銘珊:我們應給小孩子什麼願景?若地方有能力,將所學貢獻給地方,對未來生活有加乘效果,但現今很少教育孩子此觀念
姜柷山:社會隱藏的問題、父母親給予孩子的觀念、學校教育失敗、家庭教育崩潰
李吉崇:故鄉的美好放在心裡有不同例子,某些人再外流浪一段時間,還是選擇回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是一昧的讀書,成長過程留下深刻故鄉生活關懷的印象,這樣的經驗會一輩子深留記憶中
頌恩:年輕人應在部落接觸,青少年文化成長班的計畫是在這種概念下產生。藉由活動可以編輯成社區刊物,集結後成為每個青少年的共同記憶,透過刊物是一個能與他人為討論的平台
黃瀚: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希望到大學有相關科系。在為參加青少年成長團體前,不知道也沒有任何對年齡階級的概念,和在部落所扮演的角色,參加後較有向心力,固定時間會想回家鄉及關心家鄉事物,並與家鄉的人連絡

高中的教育仍然是填鴨式教學→需求與學習場所
李吉崇:在外充實完畢後再回來,才能有眼光
比恕依:讓小朋友在〝留在〞部落的時候好好陪伴,離開只為了回來
頌恩:現在不陪,以後就會〝賠〞

地方文化教育的多種mix與產出的可能-田調、紀錄、社區刊物、活動成果累積→出版品

標題:地方文化教育的多種mix與產出的可能-田調、紀錄、社區刊物、活動成果累積→出版品
召集人:頌恩
編號:C3
參與人員:張銘珊、姜柷山、林頌恩、陳春妹

-----------------------------------------------------------------------------------------

討論內容:

姜柷山:留文字跟做宣傳都很重要,3/8我幫城隍爺廟要繞境的事情跟他的起源寫稿,做成A4稿子印了1000張給他,訊息也PO上網,這算是資訊流通做文史的一種辦法。
*
圖要解析度的最低標準要夠好、數位化
頌恩:文史紀錄+行動可以是二合一的力量

採用月刊推動部落事務工作的三段式作法:前一期預告活動要辦了、當期作出新聞報導、下一期把大家參與的心得集結起來變成專題刊出來,就感覺每一期都有主題,每個月部落都在動

上一期提出的事情,因為預告說要辦了,對部落的承諾就會變成動力 = 企劃部落的活動 變成內外交相的活動
如果做雙色印刷要有錢,要有會軟體的人排版,也要對方有時間配合

因此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自己用word編一編就可以,也很順很好用,時間可以自己掌握
以知本卡地布月刊來說,有一期的專題就很面面俱到:宗親大會,除了有看圖說故事的圖配圖說,光看圖片也很精采。然後也有專文,甚至是把老人在當天講出來的母語,請中年人看錄影帶翻譯出來,再由年輕人打字打出來編成文章就很有詩意很讓人感動,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把資料保留、傳遞給旅外的族人

一、旅北同鄉會的發送年代非e化習慣上網的可看書面
二、也可以把月刊訊息po上部落的部落格,例如倒三角工作室,就有建置的全國原住民部落的網站可以上去使用跟管理

姜柷山:部落史,知本有一本部落史是之前人類學者用日文寫的,講高砂族

頌恩:部落資料的流落,散在很多不同地方。如果不自己建立跟蒐集,就看不到在一起。先前台東有幾本部落影像跟神話故事的出版品,當時部落的作者是在文化局體系下出版,版權就是文化局的,那如果公部門沒有經費再印就等於絕版無法流通。

一、現在變成是以協會為單位,跟公部門提計畫做出版品,這樣就可以印刷也可以賣,著作權是部落的公有財,作者要簽、著作權、照片提供者。公有財:協會流通編號ISBN可以正式被知道,向國家圖書申請CIP,部落以後只要可以自己湊到錢再印就不會絕版,版權也屬於部落


二、那像去年出版的電光部落史,就是寫下部落的故事、奇葩,附錄也有放紀錄晉級的名單

三、請大學生做地方文化資料的整理,先去把老人知道的東西打成字先做基礎調查(文化發展協會)申請五、六萬,這樣有初級資料,然後再修改過

四、沒有作者的,就先除去史料。日治時代的東西研究得不夠,就要自己去找書研究去寫出來

五、河祭深刻的流程跟內容有一年台東大學學生有紀實報導,這樣的資料也可以拿來放在裡面

六、當時蒐集到的老照片雖然不多,但做書已夠。比較多需要彩色的圖片則是這三年來田野拍攝的近照。

七、各年齡服飾的恢復像電光當時有申請到文建會的50萬經費,所以有把各年齡階層該穿什麼衣服的照片拍下來做輸出(階級的服裝),給大家看。新一代的年輕人會想恢復像那樣,文化復振的動力。

八、女性長輩爲年輕人換穿傳統服的儀式也恢復把那個創造盟約當下,做出是一個儀式的尊重

姜柷山:平埔族的長跑比賽中,第一名可成為頭頭,並發佈施令

頌恩:做出版品跟外部人合作的好處是,外部人的觀點可以跟內部人的觀點激盪,傳下來可以教育孩子,可以賣、可以流傳。專題的主題很多,可以做植物、舊地名,也可以做母語版。而老人並非被救助者,是部落之光,而留下部落史,文化要能理解、以後相關的祭儀操作流程小孩也可以跟著做

陳春妹:我們三仙的部落想做蒐錄歌謠,給小孩子唱然後做出版

姜柷山:不是原文照唱,不可翻唱,台灣唱片公司綁約造成麻煩

頌恩:像陸森寶的歌有人唱去了放在專輯變成版權問題,就很麻煩

姜柷山:改編、旋律、唱法、詞不變,像郭英男唱的是部落旋律,有他自己加的詞,那另外一個人用同樣的旋律可以不一樣的詞,就沒有版權問題

陳春妹:阿公會唱50年以上的OK,是非賣的,可教育或流傳

姜柷山:非商業,合理引用,並且註明等,唱片公司有,但部落原本就要說明,才不會產生後續問題

社區與圖書館的結合

標題:社區與圖書館的結合
召集人:鄭瑞蓮
編號:A4
參與人員:詹佳琪、高雪祺、比恕依、鄭瑞蓮、林建志

-------------------------------------------------------------------------------------------------

討論內容:
鄭瑞蓮:隨著時代的改變,圖書館已非被動經營,而是需要主動營造,圖書館財有人、才會有效地被使用
一、環境改善
二、館內的地方配置、各種類十分多元化(創造像家的感覺)
三、配合地方、社區內部結構(人口、文化)改造圖書館
四、館藏:茶類、數為中心(POC)、觀光類型
數位機會中心的建設,教育部的美意主要是以使用者的角度切入,教學基礎電腦功能、觀光和研習的課程,例如:民宿、農產品行銷、部落格的建立
林建志:圖書館的資料、資源如何與社區結合,有什麼的想像?若以圖書館為中心,人員之使用是否會太緊迫?可否使用當地志工團?
鄭瑞蓮:社區民眾動員較困難、年輕人少、老年人亦無法擔任,以台東大學資訊志工團為協助對象,亦會像永安社區社教工作站、學校那裡做資源的協助,各單位的有前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建設
林建志:圖書館不要只以本身為中心,可以和地方其他團體進駐,給予協助,不同的活動和研習課程,可以藉由開放空間會議來整合地方各單位和團體,各部分出力和展示其專業能力、辦理讀書會,共同來讀「社區鄉志」,亦可歡迎編撰者進入其中,共同分享社區的文化、資訊
鄭瑞蓮:在DOC的計畫中,圖書館開設許多相關課程,但只有圖書館出力,因此真的很累
林建志:可以歡迎社區內有力人士、單位、團體可以共同參與,可帶來更多、更大的效益。常常社區會有各個不同的公部門投入不同資金、資源,但卻造成資源重疊、浪費,因此地方生活圈之結合,就為避免此狀況
高雪祺:看到社區和圖書館,及可與學校相結合,資源進入學校,培養學生志工(小學和中學生)帶動整體的動員
鄭瑞蓮:現在學生的生活和在學校的壓力,反而造成服務之時間太機動、很片段;加上鄉的地域範圍廣、交通亦為問題
林建志:建立志工團,不限對象、年齡
一、時數的認證和回饋(可用非金錢性的、像商家募禮品)→可避免資金不足
二、志工團的建立、整合地方人、各商家單位、圖書館即成為資源、資訊的平台(互動平台)
三、等其成熟,即可創造「流動圖書館」

如何建立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圈(圖書館)

標題:如何建立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圈(圖書館)
召集人:李吉崇
編號:C6
參與人員:詹佳琪、高雪祺、比恕依、詹佳琪、劉金強、張寶分、于靖、吳敏甄

-------------------------------------------------------------------------------------------------

討論內容:
李吉崇:圖書館可實地連接到當地文化,並與之結合
例如:池上稻米認證,除了可與〝米〞相關資料,如何創造獨特性?來到這裡無法了解或得到這些資訊
高雪祺:跳脫文字呈現,加入博物館型態,但空間上需要討論
吳敏甄:影像呈現紀錄
劉金強:資訊生活館,可做導覽解說
李吉崇:圖書館可做串聯動作,成為地方生活圈的對外窗口
劉金強:一樓單純資訊圖書、基礎對外引導、二樓簡單器物、導覽、進階至其他精緻展出
李吉崇:圖書館位置的不便、不好找、停車問題、易達性、方便性
劉金強:打算跟隔壁的公廟合作,打掉圍牆,導覽解說人才、組織培訓的必要性
李吉崇:從免費到收費,從初級到品質的提升
*避免經濟導向思考,從文化先出發,經濟便隨之而來
張寶分:有特色的建築物可吸引民眾願意來參加,建築物外觀若能跳脫制式的形式,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因子,讓人有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

文化電影院

標題:文化電影院
召集人:陳品潔
編號:A1
參與人員:陳品潔、徐群能、蘇倍基

-------------------------------------------------------------------------------------------------

討論內容:
米文化/米鄉資訊館
一、文化生根:池上人、外地人認識池上大小事的平台,池上鄉法、資訊化
二、經驗傳承:技術分享、會議交流、歷史資料累積
三、工地倫理:有機米的歷史、有機觀光的朔源、農民剪影
四、專業館藏:米文化、影片、紀錄片、人文剪影
社區
一、志工服務機制
二、弱勢窗口服務→服務學習、專業能力訓練、另類學習
三、選書委員與社區參與
四、政府資訊化平台
五、社區剪影→結合文化生活圈創意市集、夜市、社區內置空間(活動中心、校園導覽)
六、例行影片時間

地方人才教育與圖書館

標題:地方人才教育與圖書館
召集人: 林建志
編號:B2
參與人員:詹佳琪、高雪祺、張銘珊、李吉崇、陳春妹

-------------------------------------------------------------------------------------------------

討論內容:
圖書館的功能:1.地方文化的紀錄保存
2.資訊取得交流
教育館員的功能,如何發展到極致?
位置→學校(教育部)
鄉鎮市(文觀處)
1.〝人〞加上教育訓練,給予其機會
2.社會資源→人:志工
書:募書
3.學校教育的衝突/假期→教師、校長需要在教育,原住民法需要被落實
4.培養小孩的閱讀習慣
5.知識在地化,學校應找社區的經驗成為教材
以社區居民的角度來看
→靠校長、老師並不一定穩定,先看自己克難式的努力,其行動會帶來行動,改變會帶來改變

圖書館的空間與功能需求

標題:圖書館的空間與功能需求
召集人: 林建志、鄭瑞蓮
編號:C1
參與人員:詹佳琪、鄭瑞蓮、林建志

-------------------------------------------------------------------------------------------------

討論內容:
鄭瑞蓮:鹿野圖書館→穿透性與採光應考慮,〝家〞的氛圍、輕鬆、親切
軌道式書庫、服務台應在入口後最明顯的位置,一樓是閱覽、開放書架、新書介紹區;二樓是DOC和特長典藏書庫、藝文展示區
林建志:圖書館是否有伺服器?
鄭瑞蓮:沒有,現在是由文觀處統籌建置、並委託台東大學設計、建置
林建志:網站是圖書館的延伸空間
詹佳琪:建和書屋是民間自設的讀書中心,可能成為圖書館的延伸空間
鄭瑞蓮:曾辦圖書下村活動,在社區的活動中心辦個禮拜,但有點半強迫的方式來促成借書活動
詹佳琪:書屋由知本國中來發起其他社區組成讀書中心
鄭瑞蓮:透過團証的方式來延伸空間,但申請不熱絡
詹佳琪:志工的角色可以發展更多功能
林建志:志工如果在圖書下村活動時,能扮演社區與圖書館之間的橋樑,讓活動趨向自發性
鄭瑞蓮:人較被動
詹佳琪:應是主動邀請,而且提前邀請,不要讓兩方人互相在等
林建志:1.志工提議題2.如何流通、市場發展,有些行動可讓人去做些圖書下鄉
鄭瑞蓮:我的立場是把圖書館的兩志當志業,若只要做圖書館的OST,可能要請你們幫忙

社區如何創造新的願景?太麻里溪流域會為了更好的願景串連嗎?

主題:社區如何創造新的願景?太麻里溪流域會為了更好的願景串連嗎?
編號:D4
發起人:振興、比恕依
參與者:羅建明、胡昭青、寶分、沙桂花、李吉崇、柔孜、于靖
﹍﹍﹍﹍﹍﹍﹍﹍﹍﹍﹍﹍﹍﹍﹍﹍﹍﹍﹍﹍﹍﹍﹍﹍﹍﹍﹍﹍﹍﹍
討論內容:

1. 社區營造下有大多屬於個人的發展,忽略到整體社區發展的脈絡,希望社區可以重新的檢視自己,進而達到創新。
2. 遊客的角度,外地遊客到台東消費都需要三天以上的時間,也就是需要這樣的假期時間,但是許多觀光地方的店家卻也挑這樣的時間休息,停止營業,反而讓顧客撲了個空,希望商業行為的概念可以形成,市集的概念也可以實行,特殊的日子聚集在一起吸引遊客。
3. 有一定的平台,社區工作坊或工作團隊可以排班,輪流顧店,必面一個人太累的情形,吸引遊客也讓他們知道有一個定點會等他們來參觀、消費。
4. 以金針山的活動為例,有許多山下的藝術工作者就不願意去有人潮的地方,藝術家門的自尊或是原住民特有的個性反成為更多沒有辦法整合的部份。
5. 科長:原住民大多數不願離開自己的家鄉和土地,但如何有效的發揚其故鄉,使人潮可以進入其中,建設的工作又是一大難事,此外,原住民們也對於商業的生意行為比較缺乏概念,如何訓練他們這樣的概念,地方的培訓亦十分重要,最後社區的位置也影響了他們的發展,若社區位在較偏僻、較沒有辦法直接被遊客發現的地方,那我們要怎麼樣去安排遊客動線,最重亦的是要怎麼吸引遊客前來。
6. 社區找對人、問事情做事情、凝聚共識,雖然執行的部份很辛苦,但誰去做十分重要,因此社區人才的培訓是必要且要持續進行的,不然社區空有想法沒有人去寫企劃去執行也是沒有用。
7. 易芳:說道這裡就要反問各個社區自己,你們準備好了嗎?還是都只有幾個 人在忙,剩下的人永遠不懂社區在做什麼事情,重要的應該事先將社區做初步的整合,育成人才,不是一開始就急著向政府申請補助和建設的經費,人心先有初步建設才是重要的。
8. 原住民的生意概念還是較為缺乏,其中包含了整個店面和工做室的擺設,或許是太生活化太自然,反而讓人卻步,造成反效果。
9. 這個部份原住民們大多利用農作之餘才去做點工藝,但是不可以否認原住民們對於商人的概念很缺乏,也比較沒有生意人的頭腦。
10. 因此在行銷方面又可以再進一步的討論,無論是在方法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可看性的。

藝術教育扎根

主題:藝術教育扎根。
編號:C6
發起人:頌恩
參與者:羅建明、胡昭青、比恕依、寶分、沙桂花、振興
、李吉崇、柔孜、于靖
﹍﹍﹍﹍﹍﹍﹍﹍﹍﹍﹍﹍﹍﹍﹍﹍﹍﹍﹍﹍﹍﹍﹍﹍﹍﹍﹍﹍﹍﹍
討論內容:

頌恩:對於海端鄉藝術教育的巡迴展(在各國中小學展覽)的想法,如何運用公部門的資源和學校教育、藝術工作者之間做個連結,達到實踐、育成、課程計畫的目標。對小朋友們來說,可能是認識部落的方式之一,可能成為重要的媒介。
比恕依:學校藝術課程的比重如何?鄉公所會願意去做資源的串連和整合的工作嗎?藝術工作或是藝術教育重要還是產業行銷?如何去教育孩子們這樣的概念,還有社區部落的有力人士又怎麼讓他們加入其中,用什麼樣的態度或是方式去面對?
柔孜:有的藝術工作者會去做教育的工作,但可以想個不會影響孩子課業的方式,利用社團或是研習之類的時間來練習或是製作。不過礙於現實,仍會有成果的展現等形式,要怎麼完成或是達到目標是需要思考的。
頌思:1. 這麼個部份大南國小有彈性課程的設計
2. 只會做不會教的藝術工作者---因此我們要能有效的使用社區的人力資源,找到有意願的人願意出力。
3. 還是要有一個機關願意出經費
4. 鄉長或是領導者可以先運用其人脈,先找幾個熟人聊表心意。
5. 若是部落裡大家都願意站出來共同完成,那麼就不需要完全依賴公部門的協助。
振興:也可以用社區的名義去進行,不只是在學校,更有廣度。
比恕依:除此之外,也要家上諭程和分段教育的概念,不過依開始起步還是透顧學校比較穩定。
吉崇:從學校的邏輯去想可能比較重要的是出版品等東西,若是在籌辦這樣的活動時可以給學校這樣的誘因和動機,應該就可以增強其行動力。
建明:希望在體制內社區的人才可以好好的利用,計畫能被執行、文化可以延續,而且能照顧到藝術工作者的生活,除了學校之外,社區也應該挑起育成的責任,一方面使其有工作的機會,也使其能分享藝術的成果和教育下一代、文化的呈現。

遊客要的是什麼?如何引發民眾對部落的喜愛和向心力?

主題:遊客要的是什麼?如何引發民眾對部落的喜愛和向心力?
編號:C5
發起人:羅建明、胡昭青
參與者:比恕依、寶分、沙桂花、振興、李吉崇、柔孜、頌恩
﹍﹍﹍﹍﹍﹍﹍﹍﹍﹍﹍﹍﹍﹍﹍﹍﹍﹍﹍﹍﹍﹍﹍﹍﹍﹍﹍﹍﹍
討論內容:

建明:依據今年東管處的統計,新春期間到台東的遊客有10萬人次。
昭青:弟1、2借的南島文化節有安排關於排灣族的解說,但是卻沒有人。
振興:旅遊有旺季也有淡季,我覺得有兩個東西很重要
1. 有沒有東西?
2. 人家會不會接受你有的東西?
有什麼機制可以讓遊客來的時候都有東西,而且可以創造遊客來的時候需要人來引導帶領。
頌恩:有看過幾個部落會共同協調一個聯合的點,因為遊客來到一地方可能有沒有太多的時間到各個工作室或是自由行遊蕩,而是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東西,買到東西就趕著走了。如果可以把導覽人和藝術工作者做一個結合,再配合一套適當的收費機制,又是另一項可以發展的產業。
昭青:目前遊覽車都只有到新興國小就停了很少會再進入部落之中,所以可以從這裡開始著手,可以和學校談,將點分散在社區中,把遊客帶入社區,而不是只集中在學校裡,可以把點放在工作坊或是其他有特色的地方。
頌恩:因為新興國小的知名度已打開,大家都會到那裡參觀,可以利用這個優勢,將社區製作的網站掛在學校網站的聯結中,增加宣傳效果。若有部落社區的活動,必須要重頭貫徹到尾,讓民眾真實的感受到感動,這樣就會被大家口耳相傳出去,明年就會有更多的遊客。
吉崇:遊客要的是特別的,可以把他們從未體驗的和新鮮的東西配合在一起,製作一個套裝行程,但千萬別忘了特色。

文化生活圈發展的可能性?

主題:文化生活圈發展的可能性?
編號:C3
發起人:鄭振興
參與者:羅正明、詹佳琪、胡昭青、孔秋宏、李賢德、高清峰
﹍﹍﹍﹍﹍﹍﹍﹍﹍﹍﹍﹍﹍﹍﹍﹍﹍﹍﹍﹍﹍﹍﹍﹍﹍﹍﹍﹍﹍﹍
討論內容:

振興:如何串連、加以解決人才不足和單打獨鬥的情況,帶動整個區域各部落間的發展是發起這個議題的原因。
清峰:應可以串連農產品產銷班,當作部落資源整合、創立品牌的窗口。
秋宏:部落競價是十分常見的事,忘了建立部落特色品牌,要有願景才能發展。
清峰:卡地布10年前就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努力,但因為族群之間的意見不協調,且協調不易而未能達到,苗栗南庄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讓大家參考,雖然亦有多元族群的問題,但彼此共同為開發老街努力,獲得很不錯的成果,另外也行銷桂花巷的景點,亦造成一波熱潮,公所在過程中的配合度很重要,但民眾自己的努力亦為重點之一,才能有效的帶動整體。新興部落具有這期文化藝術特色,應該要好好發展。
振興:夜間活動的開發也十分可行,但要首重安全部份,可以結合附近的便利商店一同做這方面的努力和行銷。
賢德:可以先從建立遊客中心開始,在陸續配合各類型的套裝行程。
振興:解說人員的加入也十分重要,由其實部落中的老人家。
秋宏:客層應鎖定在中上階層的人群,教育個人也十分重要,可以順便交流傳統文化。
清峰:就用知本的例子,原本的解說員培訓有30多人,但現在就只有8人,所以持續性和延續性還是十分重要的議題。
賢德:可以從大家都熟悉的環境入手,例如從新興國小開始,就有個有特色又熟悉的開始。
秋宏:可以運用公部門達到部落的理想。
雪祺:是不是不要這麼快就直接想到經濟層面或是商業的發展,部落本身的籌備才是重要的,思考文化生活圈的的重要性,是不是就只是在這個面向而已呢?
昭青:重建我們的文化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問問我們自己對於文化做了些什麼?

如何規劃部落成為文化藝術村?

主題:如何規劃部落成為文化藝術村?
編號:C2
發起人:胡昭青
參與者:林柔孜、林建志、比恕依、高雪祺、羅正明、寶分、于靖、
吳敏甄、李易芳、詹佳琪
﹍﹍﹍﹍﹍﹍﹍﹍﹍﹍﹍﹍﹍﹍﹍﹍﹍﹍﹍﹍﹍﹍﹍﹍﹍﹍﹍﹍﹍﹍﹍
討論內容:

易芳:社區、部落總是認為沒有硬體設備就沒有辦法做事,但是資源的進駐之後反而會產生更多的問題,也無法運作環境對於觀光客的友善程度,以觀光客的立場來看,會不知道要從社區的哪個地方開始認識每一個藝術家、工作室,而且重要的是工作室可以給顧客的東西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了?
建志:部落、社區對於本身環境的美化觀感,不要以觀光客的思考為主,而是應該以自己本身自發性的思考才是重要的,居民如何將自己的環境打造出藝術的氛圍。
易芳:創造商業行為當然很理所當然的就要考慮到觀光客、顧客的想法,沒有辦法完全不顧,要打造文化藝術村,則要回到部落或是社區之中,聽聽本身的聲音。
建志:在這個部份,公部門不能給予資源打造,因為這樣主導者不同,促成整個建設不夠持續,居民只能一味的配合資源的輸入而行動,完全削弱社區本身的自發性。
雪祺:是否可以直接與生活結合,達到部落成為文化藝術村的想法,友善整體環境,讓部落很自然的呈現給觀光客。
建志:但這要考慮到公私領域的劃分,避免侵害居民自在的生活空間,使其隱私權受損。
易芳:原住民或是部落整體對於商業行為不積極,他們必須要讓觀光客知道是有意義、有營業的商店,才會有參觀的意願,當然才會有購買力,其中陳媽媽工作室可以做很好的模範,不只是自我為中心的創作者。如果要有經濟、商業的進入,在地工作者的配合也十分重要。
建志:藝術工作者並非是商業工作的商人,所謂的藝術人十分享受創作的過程,應該不以商業販賣為主要動機,藝術與商業空間的聯結並不緊密。
易芳:工藝師與社區的宣傳並沒有實際的關係,像是利嘉社區的例子,社區內的藝術工作者並不願意接受社區文化工作室的協助建設等,但社區常以其為招牌,兩者似乎也沒有直接強烈的關聯性,並不一定存在著合作關係,因此只是一味的想說把部落變成文化藝術村,有沒有想到藝術工作者們有想要這樣的結果嗎?
◎ 藝術家(興趣、榮譽)-------------> 商業行為(買賣、行銷)
其中的過程要怎麼去填補,要用什麼去填補?
建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太快,太粗糙,使居民無法好好消化,也就沒有辦法體會其中的意義和含意。
易芳:公部門的腳步太快,體系對於過程又本末倒置的不重視,只重視結果,社區因為有時效的壓力,造成匆忙完成結案,無法做一長遠有效的建設,只能原地打轉。
寶分:那麼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到底少了什麼?我們又要怎麼去育成社區的人去重視這個問題?
建志:這個名詞應該把它分成「文化」、「創意」、「產業」來看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和創意,文化是什麼?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每個人生活所會碰觸到的任何東西,而產業是一種線性的運作體系,就是一直線的製作流程和規劃,最後產出物品達到交換或是買賣的功效。說到文創產業還是不能忘記回到人來做討論,要從服務人開始,以人為本的作業和思考方式,因此要怎麼有效的使文化和創意之間做良性的互動,最後才能達到良好的產業產出。反觀社區,傳統產業轉變為服務業時(藝術創作者轉變成商店的老闆時),服務時要做的思維和模式必須轉換、做調整,從個人進步到團隊,團隊的互動,也就是人之間的互動,可以使創意更容易被激發。
寶分:很多的文創物品不夠大眾化、不夠精緻,沒有商品的競爭力。我想要開一系列「公民美學,生活藝術」的相關課程,應該要怎麼來上課、研習呢?
建志:這就又談論到每個人對於美的評論,對於美學的體認,美學課程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消耗才能達到,才能達到效果,可以藉由生活化的方式使美學得以傳遞,像是對於鐵道路沿途的藝術品解說,藉由說藝術品創作的過程和創作者本身的心思和想法,賦予藝術品生命,達到深度解說的效果,也讓觀眾更有體認。
振興:希望在活動的舉辦之前能有校場的籌備時間,如此才能進步,發揮更多的創意空間,不再只是沿用上一年的點子,缺點也沿用。
建志:寶分說的美學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多辦一點剛剛討論過的美學解說導覽或是座談會,增加深度和廣度,讓民眾有具體形容美的能力。
易芳:東海岸藝術節可以結合剛剛所說得將創作者的理念加入導覽之中,拉近作品和民眾之間的距離。
建志:可以用巡迴展當根基,避免死板在教室中的形式,直接面對作品,衝擊和感動都會更大,更貼近生活。

太麻里溪對地方的重要性和意義?

主題:太麻里溪對地方的重要性和意義?
編號:A3
發起人:詹佳琪
參與者:林柔孜、羅建明、鄭振興
﹍﹍﹍﹍﹍﹍﹍﹍﹍﹍﹍﹍﹍﹍﹍﹍﹍﹍﹍﹍﹍﹍﹍﹍﹍﹍﹍﹍﹍﹍﹍﹍﹍﹍
討論內容:

振興
太麻里溪對地方而言,早期是民眾用水、飲水、捕魚、生活的命脈,而今是民眾灌溉的主要用水,對以農業為主的社區是十分重要的。近幾年,推動社區營造各項議題,想藉由使用太麻里溪的太麻里溪流域各社區部落共同結合,進一步探討整個溪流的重要性,我們如何更有善、有效的使用這塊地方,不只是想發展觀光經濟,而是可以達到發展和維持的平衡,也可以把這塊很棒的地方跟大家分享,共同享受,但亦不可以因為開發而使土地受到傷害。
在整個太麻里溪流域中,有一個與綠島海地溫泉相連接的溫泉脈,利用這項優勢可以達到更好的發展,也可以帶動整個地方的活動。
建明
1. 這樣的想法很好,但有其現實面上的困難,政府政策方面,因原住民保留地的設置,對於土地的使用有許多的限制,可是卻也沒有對保留地施行確實徹底的建設或是維持等行為,當人民有想法時,卻因死板的法令條文而有開發上的困難。
2. 如果這樣的構想可以成型,發展生態旅遊十分有效益,不但符合原先觀光發展的想法,也將保護原始生態為前提;將太麻里溪的野溪溫泉加上自然的生態環境,可以發展出一套「套裝行程」,發展另一項連鎖相關的產業,對社區與社區居民都是一道曙光。
3. 太麻里溪不只是自然的風光有其可看性,「水」在傳統領域中不只是有實質生存上的功能,更是孕育文化的重要元素,整個太麻里溪流域有相當豐富的族群共居的特色,亦隨著這條溪水的經過,連結出一整個有相關聯的文化命脈,這個可觀的人文資源,更是不容小覷。

手工藝品如何向外推銷?

主題:手工藝品如何向外推銷?
編號:A4
發起人:沙桂花
參與者:林建志、比恕依、高雪祺、胡昭青、羅正明、寶分、于靖
﹍﹍﹍﹍﹍﹍﹍﹍﹍﹍﹍﹍﹍﹍﹍﹍﹍﹍﹍﹍﹍﹍﹍﹍﹍﹍﹍﹍﹍﹍
討論內容:

桂花:手工藝的銷售會去擺攤,有時候是因為自己會玩一些陶珠、陶甕的東西。
建志:大家一起集思廣益,手工藝的銷售有哪些?
昭青:陶甕的銷售量較少,陶珠比較有人會買,銷售的銷路比較淺。
比恕依:在書上看過桂花老師的介紹,他是少數女性手工藝品製作人,陶珠、陶甕、素燒咖啡杯,品質比較不一致,常常會面臨成品賣不出去的問題,當然就會有該不該做下去的想法,要不要繼續?我有朋友是在做創意馬克杯,他適用Blog的方式銷售自己的作品,透過網路行銷的方式。那麼桂花老師能用什麼樣的方式,且方便操作的行銷路徑?
建志:是不是可以請專人做藝術行銷,工作室搭配店面,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打開知名度,原民會和社造的單位可以怎麼樣幫助藝術家們?需要什麼協助、怎麼去推廣?
寶分:在圖像方面要有新創意,保有他原本的藝術意義,但要創新、趣味化。
建志:而且先不要花太多錢,可以在客廳做擺設、不需要多做裝潢,可以把放在倉庫的作品拿出來擺設,展現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寶分:而且還要在擺設中突顯自己的特色,唯有這樣,才會吸引客人進入欣賞、進一步購買,也會替你宣傳。
比恕依:如果把自己的家當作商店(賣場),客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結合店舖和工具室,而非是制式化的呈現,也就是說擺設、裝置不要太沈重,讓人覺得壓力太大,產生較遠的距離感。
昭青:我是第一個將手工藝的藝術走向現代化的工作坊,可視線在不知道要怎麼改才好?
寶分:店舖、工作室的動線十分重要,動線關係著顧客的舒適感。
比恕依:而且商品還要有故事性的介紹,不只是介紹作品的外觀而已,最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其中可以包含製作人員本製作的心境、感受和過程等,利用更人性化的接觸讓觀眾可以感受藝術的美。剛剛說得網路行銷手法是年輕人的創意,也可以同樣的方式銷售,且提供網路團購的想法,更創造其獨特性。
寶分:也可以利用鄉鎮公所的資源,不要太快去思考外來客的需求或是太商業的發展,而是要從自己的文化根源去發展,如此才不會操之過急。
于靖:或是可以透過特色商店、博物館商店的協助販售(寄賣),不只是人群會出現,也會帶來宣傳的效果。

社區共識凝聚;太麻里溪的保育做的如何?

主題:社區共識凝聚;太麻里溪的保育做的如何?
編號:A1
發起人:張文祥、姜柷山
參與者:張文祥、姜柷山、吳敏甄
﹍﹍﹍﹍﹍﹍﹍﹍﹍﹍﹍﹍﹍﹍﹍﹍﹍﹍﹍﹍﹍﹍﹍﹍﹍﹍﹍﹍﹍
討論內容:

1. 太麻里溪有保育嗎?
2. 外來者是不是有破壞太麻里溪?在內部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是否有暗中破壞太麻里溪流域?
3. 在保育區是否有人力不足的狀況?
4. 從前溪流中本有毛蟹的情況,今日已不見,更無法想像未來的情況。
5. 凝聚居民的共識是困難的,不過並非完全沒有辦法,像是山坡地的開發遇到大雨時沖刷山道造成土石流發生的情形,危害到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此就會讓民眾體會到山地的重要性,家鄉、社區環境維護的重要性,大家便會因此得到共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社區和環境。
6. 在社區中每個居民會相互影響,因為不同想法的互動進而達到共識,凝聚起每個人的想法和觀念,之後就有力量影響政策發展,有力量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權益。
7. 常常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會抱怨政府的作為和處事態度,因此人民可以用選票加以抵制和選擇執政者,但前提是民眾們有強烈的集體意識,要能凝聚起共識,才能團結、才能共事,用在社區個性工作中也是必須的。
8. 社區共識的凝聚和社區「準備」好了嗎,兩者十分相關,其中準備包含著人心、共識的形成,千萬別只注重物質上得建設。

高齡者生活改善示範廳

主題:高齡者生活改善示範廳
編號:C8
召集人:彭玉台
參與人員:李素卿、吳玉萍、廖中勳、廖正忠、邱金穗、賴金蓮、林怡如
     邱任賦、劉秋英、陳高桐、張文宏、王吉常、黃西文

----------------------------------------------------------------------------------------------------------

△鹿野瑞源地區高齡者人數多,但大多潛居在家中,鮮少走入社區,希望經由年輕人來帶動此社區之高齡者走入社區,發展其提升老年生活品質。
△在推動老人關懷活動之於野能結合老人之休閒興趣、專長、及旅遊資源,提供長遠的高齡者生活品質提升
△示範廳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高齡遮有聚會的場所,增加讓高齡者有跳舞、手工藝、烹飪等活動場所

有機農產

主題:有機農產
編號:C7
召集人:廖正忠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怎樣幫助自行車的需求,驛站的設立服務

主題:怎樣幫助自行車的需求,驛站的設立服務
編號:C4
召集人:阿度
參與人員:阿度、中勳、阿寶、高桐、玉米、阿忠、賴先生、比恕依、王吉常
     于靖

------------------------------------------------------------------------------------------------------------

阿度:單車是趨勢,如何做出有別其他縣市?關山有環鎮單車道,但仍很陽春。
   不僅是縣內競爭,也是全國的競爭。
   自行車+解說員→創造工作機會
           行銷鹿野
   阿度的店在龍田已有六年,但為何只有一家,創造門檻。
賴sir:單車後面可拉籃子,裝滿為止(農特產),分解、統計遊客喜歡的類型,
   創造利益。或甚至開發讓遊客使用信用卡。
阿度:交通部也計畫研發單車的衛星導航。
Pisuy:與社區的關係並保持,EX.回饋基金。
阿度:有設置回饋居民,或者是幫農民行銷,EX.社區居民快要爛掉的鳳梨,
   做成相關成品,在店裡販賣。
阿忠:如何推動鄉內單車的風氣?
賴sir:學生有通勤使用,有安全單車的需求。
   早期鹿野有環鄉自行車道,是否可以在使用(把區塊作連結)
   再強鹿野鄉鐵路旅遊的印象。
素卿:路過客、單車族有試用廁所的需求,又擔心單車被偷。
   我的店都開放廁所使用。不一定停留就必須消費,即使只是暫停、休息,
   都願意提供空間給予過路的遊客服務。
高桐:1.從花蓮回來看見一間店,無論打氣、加水都可自行取向,主人不在亦可
   便宜行事   2.集合鹿野鄉的騎自行車同好,定期辦理騎車活動。

如何整合鹿野鄉的文化、休閒、觀光資源?

主題:如何整合鹿野鄉的文化、休閒、觀光資源?
編號:C3
召集人:廖中勳
參與人員:廖中勳、吳玉萍、阿度、蓮蕉、楊老師、高桐、正忠、站長

---------------------------------------------------------------------------------------------------------------

中勳:地方文化活圈?98-102年,希望促成鹿野鄉整體人文、生活品質、觀光…  
   未加強,加"樂活"概念,擴大到鹿野鄉,甚至連外配,新移民都可以
阿度:民宿協會也可以成立?
玉米:之前民宿…也想成立,但?未的共識是結論,成立休閒協會
中勳:將較多的人力結合,並不需要更多人,十個、二十個,一樣可以成立,再
   去發酵…先將臭氣相合的人…可以結合
賴老師:鹿野團?基金會
阿度:1想要做事2能給大家?…..
   如果民宿→有一個專門的網站
賴老師:ex.桃米社區
玉米:1個人認為同質性的人員太高,因此希望成立休閒產業
   2而且多數民宿業者,並沒有那麼的願意參與
   3且社會局並不希望太多協會,尤其同質性的成立
賴老師:名產業,名店家……要有牛肉…….
    試問阿度的六、七家的樂活群?……
阿度:大家都很忙……其實協會……有總幹事……
   做兩年民宿…..無法有主人的客服是不妥的
   民宿被點選越多…..會有努力
中勳:大框框…成立休閒產業協會….未來的民宿組…解說組….
   類似今天的會議,會很常開…..希望多建立平台
   結合阿度…結合在永安的經驗
玉米:今年的計畫,是會支應這件事的執行,所以不用擔心
   還是會有些成績…願意來加入…慢慢的一年一年增加
   可以做的方式盡量做
阿度:未來可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賴老師:中勳,必須把此類列入計畫中    好好的申訴出

鄉土語言的推展

主題:鄉土語言的推展
編號:C2
召集人:邱蓮蕉
參與人員:陳高桐、劉秋英、邱蓮蕉、廖中勳、王吉常、李素卿、廖正忠
     邱金穗、賴金蓮、黃西文、邱任賦、林明


鄉土語言推動,遊客?多種族群,語言經進
玉萍:98年客語簡單,??、概述、問候
   原住民(客家、山地、閩南語)
正忠:學校導覽解說,厘語帶動,早期生活文化(??語)
陳高桐:蝴蝶,閩南厘語書簽
蓮蕉:中央大學教授
   
客語 冬至節 月在?
       月在中
       月在 月尾 ?牛
家? 在地文化推出

原住民在太平間
客語在
台語在

金蓮:孫子?地方語言好聽又可愛
正忠:歌謠曲調推廣,演講比賽、歌曲朗讀比賽
中勳:鄉土語言延伸,國小鄉土語言教學,認識自己的家鄉特色
   98.99年度由我們這群人員去推動,鄉土語言網下紮根

* 鹿小有客語,瑞源、永安、龍田?推

需要電腦

主題:需要電腦
編號:C1
召集人:張文宏
參與人員:陳高桐、郭淑女、曹紅綢

--------------------------------------------------------------------------------

張文宏:老人家學習電腦,與生活結合,訂車票,醫院掛號
蔡宜均:可以請企業贊助
蔡淑芳:可以書寫簡單的計畫,透過管道請企業贊助

龍田村北四路開通與否攸關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

主題:龍田村北四路開通與否攸關地方觀光產業的發展
編號:B8
召集人:阿度
參與人員:阿度、廖中勳、林于靖、李吉崇、楊老師、吳玉萍

-------------------------------------------------------------------------------------------------------------

阿度:龍田北三路,目前已經很漂亮、熱鬧,但北四路因為土地徵收的問題?
   若北四路開通,可以改變龍田的觀光發展
   北四路目前只有一半部通而已?請提供意見?
   北四路的開通,是個KEY?北三路假日可封路?
李課長:是否已經找公部門協商?
阿度:有反應,但是政府說沒錢!
李課長:找鄉長、議員、縣長,直接考慮政治
阿度:目前有一地主不同意,郭清塗代表曾爭取過
中勳:透過龍田社區發展協會及地方社團的力量,由下而上來陳請、上報,
   希望促成
李課長:透過政治手腕,建設案若
    徐良坤,林錦章等    把開路的好處明道出來

請找出地方上的工藝(公共藝術)、素人藝人之組合及推廣

主題:請找出地方上的工藝(公共藝術)、素人藝人之組合及推廣
編號:B4
召集人:廖正忠
參與者:廖中勳、邱蓮蕉、林建志、阿度、廖一乃、比恕依

-----------------------------------------------------------------------------------------------------

正忠:包括鹿野鄉很多藝術人文的首源…可以推廣、組合
   甚至可以有似鹿野的機械鹿…如和平的瞭望台…東西可以展現…
   EX.東之美的伯伯(泥塑的專家)
建志:希望開發一些藝術…是否有那些想法?
正忠:工作坊…如原住民的職務染布、和平的雕刻家…
   希望能有機會、提供舞台及活動
建志:是否可讓藝術家純創作…是否可以給予工作?
阿度:人才是需要長期紮根…而人員是需要舞台…的,如解說員、鄉土語言
   如果不常使用,而成弱勢族群,而被lose
建志:如果社區活動中心,可以定期辦理,or社區音樂會的展覽
   讓小朋or其他人可以做展覽
中勳:要讓工藝家or手工藝有創作,ex.高台or阿度的店,可以固定在假日,
   大家的一起來推,場地ok…簡單的….
建志:小朋友,常有美術比賽,可以讓小朋友有更多展現的空間,如原住民會館,
   如阿度的店,很少經費,而且社區空間也可以與學校結合,也可以了解
   鹿野有什麼。小朋友會畫畫,也可以惜?,推廣生活美學,公共藝術的
   一種。
阿度:咪咪在龍田、做手工香皂及皮雕…互相,如星期六、日的固定提供??…
   已經上來的人,如何提供舞台來給其他的人,也感謝大家讓阿度可以上來。
   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
建志:背後也要有故事性…公共藝術的推廣,ex.文藝復興的奠基
   也可以擋土牆,可以創造這樣的故事及話題,可以藉此展現。
阿度:也可以尋根,可以先當藝術工作者說這套故事,??的抄襲是被允許的。
正忠:可以慢慢把這套工藝變成產品…示範…可以藝術展現開發過程…
   生活工藝濃縮成的工藝品
建志:若是「土塊厝」很多地方都有…故事性要有特色
正忠:龍田的移民史。
建志:用韓劇的方式,逆向操作…可以用編劇包裝…來帶動公共藝術,使否也可
   以用民宿的力量,去做一些,可以有一些創意。        狂想曲
正忠:龍田的?宿會,?八部和音的?唱者?。又可活?
建志:提供空間及空地,可以讓藝術家去創作
   如外圈,給藝術家創作發揮的空間,也可以廣發英雄帖,要賺他們的作品
   藝術家進駐,音樂創作。
Pisuy:有朋友…的間性…??旁邊人的─────
玉米:在鹿野地方文化生活圈推行時,可以做先行整合的調查及了解
   如電光的畫在教室等,也是結合在地化,也了解藝術家的想法及參與力。
建志:可以先到期??訪問,了解其需求,詢問是否可以開放空間,然後參考,
   是否可以辦展覽,或工作坊或研習   可以從其??慢慢……可以鼓勵很多團隊參加。

阿公阿嬤的福利與貢獻

主題:阿公阿嬤的福利與貢獻
編號:B2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鹿野民宿的整合

主題:鹿野民宿的整合
編號:B3
召集人:玉米
參與人員:

----------------------------------------------------------------

討論內容:

瑞源寶華景點如何推展?

主題:瑞源寶華景點如何推展?
編號:B1
召集人:邱蓮蕉
參與人員:邱金穗、李素卿、廖中勳、廖正忠、黃西文、吳玉萍、王吉常

-------------------------------------------------------------------------------------------------------

蓮蕉:希望連接瑞源新良、后湖到寶華的景點推廣討論
   從防汛道路
金穗:從橋頭、生態池、新良、水車米廠及花布燈籠
蓮蕉:可以結合張村長的和平溼地、泛舟,加上上面的路線
中勳:其實東西、景點都已有,缺在景點及制度,人為的串聯
   可以藉由堆廣自行車活動來聯結,來關懷
   透過自行車運動,加解說加連結
   未來會推出鹿野鄉整體的解說培訓
   想學習的可以一起來,也可以做點對點的串聯
   也?農會可以結合
中勳:成立仙人掌鄉土工作室,之前均以永安社區…也協助鹿野鄉?….
   但在今年希望有文建會的支援…地方文化生活圈的結合推廣,
   擴散到全鹿野鄉
   每人都有加強…今年希望可以做此結合,將鹿野鄉的特色館合體串聯
   其中串聯…是需要?解說員行銷…
   未來曾至今的資源也可用
   EX.玫瑰街道……   廣興花園以成回憶
正忠:技術層面可以較宜…之前以新良及自行車的連結…
   花東地區及縱谷也是很好的,利用穿插解說,可以延長遊客駐留時間,
   也可以增加產業,如民宿及食…透過健康、休閒、慢速旅遊的方式…
   透過行銷,靠行銷、廣告…去發展,不用再更多建設又出賣地方了
   如此可以在地可以賺錢
金穗太太:可以推廣泥火山
金穗:內容要豐富…要有內容…??衍生要有道理,無形中附加價值則可以實現
金穗:所以觀光是很重要
蓮蕉:希望大家都能走出來,邱家的、彭姐….等所有的人可以參與
中勳:未來會把永安的經驗一直分享…不要再等公部門的資源,
   也不用等大家都準備好。很多事要大家一起幫忙
西文:五年前,就和張芳連討論過…曾想過用拼裝車…去做推廣…
   從????…到新良…后湖…無拼裝車…
   也希望可以先用自行車來串連…
彭姐:也可以用牛車的方式
西文:太慢……
正忠:車輛…公路局…牌照…
彭姐:可以用接駁
中勳:交通工具可以考慮…….其實重點的制度較重要…
蓮蕉:一般外地人,重點是希望體驗在地的生活…因此用自行車是OK的
彭姐:若一段一段的接駁,但會提高成本
金穗太太:牛車可以用,鄉下的體驗感覺
正忠:瑞源、寶華的推廣…以玉龍泉生態步道…也沒有公部門直接去做,而是
   社區自行努力開通…自行推廣…知名度也有,公部門也看到…
   水保局也投入…這是一種啟發…不用說做很完善,才要去推…
   而新良、寶華…已做的很好,卻沒有人去行銷,很可惜
玉米:可以從瑞源的區域做起…先串連防汛道路及花布燈籠等特色館
   瑞源行程先做起,也不用投資太多,如果要用自行車,也可以和業者
   努力合作…不用害怕投資、會賺錢嗎?
   其實只要去做,至少學到了解家鄉

如何改善鹿野街道的交通

主題:如何改善鹿野街道的交通
編號:A6
召集人:廖中勳
參與人員:廖中勳、張英宏、黃西文、邱蓮蕉、王吉常、劉秋英、吳玉萍
     李素卿、陳高桐

-------------------------------------------------------------------------------------------------

張村長:燈號設立,未達標準以致沒設,火車站-警察局設立燈號
廖中勳:學生上學問題,年節交通改善,改善:替代道路的使用
劉秋英:假日、年假路邊禁止停車,違者受罰,前後警察交通指揮
張英宏:市場前改為停車場,改善交通

LONG STAY

主題:LONG STAY
編號:A4
召集人:楊老師
參與人員:阿忠、黃西文、楊老師、玉米、寶分、于靖、比恕依、王吉常

---------------------------------------------------------------------------------------------------

楊:LONG STAY很夯,如何結合永安經典農村、好茶、好米推廣?
西文:應結合農特產推展
玉米:LONG STAY應是我們最終目標,有很多北部人甚至願意長住,買地?,
   初階段應如何做?
1.文化生活圈應先做串連整合,先做空房調查
   2.他們來住可以做什麼,我們可以先提供什麼服務、活動,
例如隔壁退休後買房子的老師
   3.服務中心可以先做資訊整合
阿忠:先打造一個友善的空間,鹿野若針對銀髮族的居住需求,醫療上待加強
   讓地方人口慢慢增加,養生、無毒健康農業的推廣
于靖:LONG STAY是長遠目標,鹿野能提供什麼吸引人家來鹿野LONG STAY?
   期實現在大家在做的就是基礎,創造優質善良的環境,我想人自然就會來
西文:強調退休後來台東住的好處,退休後來的誘因
寶分:友善環境很重要,好的誘因很重要,醫療、教育

和平社區溼地生態與解說

主題:和平社區溼地生態與解說
編號:A2
召集人:張英宏
參與人員:廖中勳、李吉崇、賴維鈞、李素卿、楊詞將、王吉常、邱蓮蕉
     張英宏、張文宏、陳高桐、劉秋英

-----------------------------------------------------------------------------------------------

張英宏:和平濕地即將動工,是否能結合鹿寮解說團隊做生態解說發展鹿野觀光。
揚慈江:生態解說對百姓及國中小學生相當重要,值得推廣。
李素卿:和平生態教學,吸引客源。
陳高桐:濕地完成?做資源調查,資料建立,解說培訓是必經過程。
邱蓮蕉:由鹿鳴-和平-鹿野-瑞源-寶華行一條生態廊道,
    另外加上鹿寮溪舊鐵道,月世界景觀。
賴維鈞:夜間住宿須加上活動來點綴,內容更豐富。
廖中勳:防汛道路可整理出鹿野鄉最優質的自行車道。

永安電動車巡禮的行銷

主題:永安電動車巡禮的行銷
編號:A1
召集人:玉米(吳玉萍)
參與人員:廖中勳、廖正忠、黃西文、邱蓮蕉

--------------------------------------------------------------------------------------------

玉米:過年快到了,寒假到了,電動車業務之預約數不多,如何推廣、收費機制
   如何,應多加以討論。畢竟這是屬社區的產業,要好好永續經營。
阿忠:採用消費券?
黃西文:1.團體一團收費$3600
    2.個人亦可
阿忠:
中勳:1.印製宣傳單至各店家,年假初一~初五的帶隊時間排定,廣為週知
   2.已有預約團體,應先將排定時間確定
玉米:1.早上8:30開始至10:00,10:30~12:00;下午14:00~15:30
   2.鐵馬一站維修人力需加強
中勳:活動開始前先建立好制度,人員行前訓練、講解、管理員召集等作業
蓮蕉:建議先將制度與注意事項製成各式排於鐵馬站
玉米:其他地區有將注意事項用切結書方式給民眾知悉與配合
阿忠:與民宿業者合做的可能
玉米:海報跟DM放置民宿楊:永安是10大經典社區,卻無良好行銷管道,應加強車站的行銷通路

一起打拼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