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7

5.27 巡迴展_外地人來到生活圈

今天,有兩團青年人慢慢地走進展場。我們的東大解說志工很熱心地迎接他們,並且詢問是否願意接受導覽,這兩群年輕人可能覺得展板內容還蠻有趣,尤其台東全圖的展板,特別吸引她們的眼光,詢問解說員台東哪裡好玩。原來這兩群年輕人士不是在地人,一群來自實踐大學觀光系;另一群是來自香港的大學生,都是因著畢業自助旅行來到台東遊玩的。沒想到,我們的展板發揮意想不到的價值。要不是今天下起雨來,或許他們可以依著我們推薦的鐵道路廊散步下去,欣賞一下台東幾個文化景點呢。

東大學生也很熱心地為這群年齡相近的大學生們,從台東一路介紹到花蓮,那裡好吃,那裡的名產最棒。後來回想一下他們的對話,當時我怎麼沒想到提醒解說員介紹沿途的社區/部落景點,無論海岸線或是縱谷線,至少也有5-6個社區值得這些大學生進去探索體驗,失誤了!

對了,下午兩位台東高中的學生在展板上連連看,玩得蠻開心的,期望這兩位同學成為明日的文化達人啦!

2009-05-24

市長開OST

美國維吉尼亞州Harrisonburg市長將於5/30 –5天後
以開放空間會議的方式邀請市民
一起討論該市的環境與能源永續發展的議題
http://www.harrisonburgsummits.com/

邀請函寫得很好 清楚 簡單 開放
更有趣的是
小組討論的會場是散佈在商店街上的空間--圖書館 咖啡廳 餐廳等等
有點像鹿野 池上 關山的商區景像

台東的鄉/鎮/市長何時才有如此的視野呢

「文化生活圈」,是這麼一回事。

籌備數月的「文化生活圈概念展」終於在今天悶熱的一天公開亮相了。

早上邀請各個生活圈的解說員先進行導覽訓練,有成功鎮的明燕、肇和、還有一位生力軍:國忠;池上也來了六位文化解說員夥伴;東河除了都蘭的姍姍單槍匹馬蒞臨現場,更從泰源幽谷來了兩位小學老師;鹿野一向陣容整齊,來了三位黃衫隊員。這群解說員團隊即將上演這次巡迴展的壓軸好戲。少了他們,這八塊展板起不了作用的;少了這群解說員的引導,倒不好,小學生越看越給他不懂:「老師,文化生活圈是不是甜甜圈?」

經過我為大家導覽全程之後,哇!解說員的頭上馬上冒出一大堆問號,飄來飄去,各自圍了小圈圈,自動OST起來了。最經典的問題是:「為了什麼辦這個展?」「這要向小學生解說的話,難!自己要先用功才行!我們該如何準備?」直到今天中午吃便當的那一刻,我才了解這一年多來,我自以為非常用心地向大家行銷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大家應該聽得懂的,原來我是外星人,講的「不是人話」。嗨!如果這場概念展早在去年辦的話...

沒錯,這場概念展嘗試為政策、計畫、學術名稱等,與真實的生活體驗建立一座對話的橋樑,讓民眾了解「文化生活圈」這檔事。不過,一位解說員問我:「小學生、居民為什麼需要了解?要鼓勵他們付出行動很難,尤其展板上所寫的文化資產守護、文化教育、創意,一般民眾無法參與,這些都是專家在做的。」我想了一下回答著:「比方說,鼓勵小朋友關心自己的文化,最初可以每週花一兩小時學自己的語言,客家話啦、阿美族語、或是其他,這樣的話,其實他正在從事守護自己的文化資產了。參與行動或許不需要大計畫、大工程,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做得到。」沒有這個問題,或許我永遠還在橋的這一邊搖旗吶喊,沙盤演練,打信號;這個問題正引導我走上對的橋,來到「生活經驗」的彼端,很奇特的昇華感觸 (amazing grace),概念和經驗的距離又拉近了一些。附帶說明,這可不同於宗教或是靈修般的昇華啦,寫這篇感想的同時,我已抽了兩三根香煙了。

這裡,真誠地感謝這位大姐問起這麼根本的問題,讓我今天受益良多!

2009-05-21

在緊迫的3小時會議中,發生令人驚奇的結果

5.21"藝術介入空間"3小時的座談會,而且是運用開放空間會議的原則來進行,時間是很緊的,有點超過原本該結束的時間,這倒是頭一遭。很多問題和聚焦的議題是在ending的時候才被點出來,多數參與者希望能在這場會議裡尋求答案或是協助、完成更具體的計畫內容、或是希望再辦下一場會議,不過該結束的時候,還是得先結束囉。

這對我是主持者、又是引導者雙重身份來說,是有些過意不去,明知應該承諾甚麼的,不過還是留給大家來決定。應該說,自覺自己引導OST功力粗淺,還不到"出師"的時候,但,直覺驅使自己應該邀請大家來對談,有些情況好像非談不可。我認為,有談就有機會,無論是問題或是答案;對話是雙向溝通,對於任何一位參與者,是對等的,不會建立在"指使"與"被指使"、"主動"與"被動"的關係上。所以,我認為任何一位參與者(包括處長、科長啦)都可以很自由地、很需要地續辦下一場會議,可能針對自己社團幹部或是其他朋友、社團,邀請眾人討論更具體、更深入的提案議題。我不會再主持接續的會議了,因為我想當下一場「暢所欲言的參與者」!

對我而言,今天的會議是一起集體創作,邀請大家共同完成一件"藝術介入空間"的作品,還在創造中,作品屬於大家的。經過這段3小時的時空交錯,每位參與者應該是帶著與開會前不一樣的感覺、想法、問題、或是圈圈叉叉回家。產生自發性改變,這不正是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精神!如何讓居民感受到創作者的作品是與自己在進行一場雙向互動溝通,而非另一件"我做給你看"強暴視覺鑑賞的作品。

今天倒是花比較多的時間聆聽大家的對話,同時在今天這場OST的經驗中,我見識到一位看似不起作用、閒閒晾在旁邊的引導者,他的角色在這樣會議的時空中是無法缺席,也難以兼顧的。

1.什麼樣的藝術介入什麼樣的空間?

主題:1.什麼樣的藝術介入什麼樣的空間?
2.談街道、兒童青年、藝術之共融可能---兒童、冒險、空間
編號:
召集人:林湘萍、宗大筠
參與人員:

新的感觀藝術刺激要如何落實在環境中(在地、創意藝術)?

主題:新的感觀藝術刺激要如何落實在環境中(在地、創意藝術)?
編號:
召集人:林湘萍
參與人員:

如何在社造的核心價值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

主題:如何在社造的核心價值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
編號:
召集人:許孟華
參與者:安柏霖、林均潁、林湘萍、黃冠智、彭衍芳、李易芳、吳幸芳、曾正元涂維亮、林建志、宗大筠


孟華:一群人想把一個場域變成另一個樣子,然後大家努力一起往前走,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社區、藝術創作者、景觀、建築的溶合,在地人無法有全面的思考。

衍芳:藝術元素加入,如何加入,無法量化,目標模糊,「美」要如何看待?衡量?藝術家的堅持Vs私人需要冒險(會是加分或減分),商業與藝術的平衡?是否符合標準?

易芳:公部門要如何簡化程序讓藝術家(團體)更容易完成,而不會一看到公部門的計劃就覺得做不了。

孟華:採購法的介入確實很複雜此計畫是明年執行並採遴選的方式

湘萍:社造原先的價值被扭曲台南土溝社區是很好的例子居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配合藝術家的幫忙所以最初的問題應是社造的問題

孟華:題目的重點在公共空間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例如東華大學提案將圍牆打掉。另外,在地Vs外來藝術。

湘萍:所以藝術介入空間還是希望社區居民一同配合

易芳:藝術家的想法需配合社區的特色

大筠:街道博物館無涉及社造,土溝社區也是由南藝大的學生先起頭。情感被建立→媒體報導→人潮。

衍芳:誰來主導?關山有公共空間、有想法,卻沒藝術家。如何找藝術家?樂意由公部門來當橋梁。日本的例子有30年,日本的環境、建築...。有「米」的主題,卻不知要找的是繪畫、雕刻、或是建築方面的藝術家。

建志:關山非常有潛力,農會與農友是最直接的關係。如何讓農友的生活慣習透過藝術家的創作來展現。所以提供另一種操作方式:藝術工作者進駐農村,例如3個月,參考嘉義線北迴歸線藝術行動。或者廣發英雄帖,號召藝術學院的研究生或是外縣市的藝術家來關山蹲點,在地創作。透過藝術家進駐,能看到不一樣的文化內涵。

衍芳:執行上的問題,要是一個月後藝術家覺得時間不夠,想再多待一個月,怎麼辦?希望文觀處提供一個整合全縣的閒置空間調查,可以讓藝術家發揮進駐的空間。

建志:我認為文建會並不像工程單位,對於驗收的標準和認定是不同的,並且非只是硬體創作而已,許多創作過程的記錄也是作品之一。若有遠見,可思考多年的計畫。

大筠:藝術家的平台建立,類似藝術學生進駐(long stay)是很好的概念。

孟華:鐵道藝術村就是一例,藝術家駐村。

冠智:建築物的美觀提升意思是建築物本來都很醜,然而要提升景觀美感,不見得從畫圖、放石頭就可以有改善。

正元:舉巴里島的例子,台灣許多圍牆上的圖畫是失敗的。

處長:藝術可以是抽象,不一定要具體。

冠智:關山是一個很容易錯過的地方,不知道要在哪裡停。

衍芳:可到學校看看廢棄的碾米廠,體驗各種米的製作及文化。

提升青少年的藝術成長環境

主題:提升青少年的藝術成長環境
編號:C4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潘袁定豪


藉助藝術創作活動來吸引、鼓勵青少年參與,青少年只要每週能撥出一兩小時的時間來體會一下部落社區的文化價值,就算很有成就了。

需要怎麼樣的環境空間來塑造這樣的藝術創作氛圍?

以都蘭為例,有一棟公路局閒置的道班房,現況是家具空間都算完善;另一方面都蘭的社團曾陸陸續續地辦過傳統舞蹈、雕刻等課程,但沒延續下去。青少年沒有機會接觸。在這道班房的空間裡,可以讓青少年們玩童玩、牆壁塗鴉、沙沙畫之類的創作遊戲,形成一個「遊戲房」的空間。
但誰來管理這個空間?

應先來發起一場OST,邀請青少年來討論對自己的社區環境的想法,這樣才瞭解這群青少年在想哪些事情,希望做什麼事情。

可與學校聯繫共同辦一場OST。

表演藝術團隊與公部門對話

主題:表演藝術團隊與公部門對話
編號:B1
召集人:高淑娟
參與人員:


表演藝術在台東仍未結盟。結盟起來,可以互相觀摩、互相提供意見、可以提升台東表演的素質。

台東原住民有七大族群,思考邏輯各不同,例如台東阿美族,馬蘭部落的集體領導,公佈們是否有人肯屈就去溝通、協調,與部落對話。或因為多重的阻礙而放棄對話。台東的阿美族部落雖有14個部落但少有人去關愛與注目台東市內的阿美族部落沒有一個成為社區營造點長期以來,表演藝術人多,表演費卻少之又少。所以表演團隊始終無法延續,投入表演團隊的總經費希望能提升。

藝術工作者如何在社區使力?

主題:藝術工作者如何在社區使力?
編號:A1
召集人:林建志
參與人員:

目前社造工作者常從事的工作為社區美化、綠化,然而這類工作少有專業藝術工作者參與其中,或有些社區裡有在地藝術工作者投身於公共環境美化工作。
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參與公共事務或許是一種集體創作,這種創作方式不同於畫室型個人創作,在創思甚至製作期間,藝術工作者需要涉入更多時間和精神進行”溝通”工作,個人創作與公共環境因素之間取得平衡。
在這數十年來,透過一系列的美學辯證和新定義的需求,藝術工作者(artmakers)在風格(style)與原創(authenticity)的觀念上,較藝術家(artists)來得有彈性、也較能以批判的角度省思藝術創作的本質。在多數從事集體創作或是社區藝術者窺見一二。
藝術工作者就像一位對生活體驗具有敏銳度的生活先鋒者、社區民眾的的感覺觸角,讓一般民眾習以為常的人、事、物,透過artmakers的創意,生活的深度就不一樣了。
「認真過生活、誠實表現當下」應是藝術工作者在社區能夠使力的地方。

2009-05-11

如何提出創意十足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

邀請參加一場複合式的座談會…

時間: 5月21日(四)下午2點至5點
地點:機體工場

參加文建會於5月6日在生活美學館舉辦這項計畫說明會後,覺得台東人如何透過這項計畫自己打造不一樣的生活空間,我們如何開始設想更細緻、更有創意的藝術手法與行動?如何在急迫的期限中,完成提案?

關心自己環境品質、有想法的社區/藝術朋友們,是否還在自己的腦袋打轉如何促成這個計畫,如何將想法轉為概念、策略、條件、資源、或行動?如何尋找合作夥伴呢?到哪裡找一群對味的藝術家,共創社區優質的藝術生活環境?

藝術工作者們想好好地創造美感空間,如何與社區民眾溝通,平衡自己的創意與社區共識?

台東縣有哪些地方亟需藉助這個計畫,實踐視覺美感環境呢?

這裡,想邀請關心這個議題和計畫的朋友們,藝術工作者、社造工作者、NGO、建築師、公部門,一起來參加這場座談會。我們將以「開放空間會議」的方式引導參與者來進行一場對話。在這段時間裡,沒有預先設計的題目,只有簡單的議程:每位參與者都是這場會議的主人,都能自由地發起自己關心的議題或是問題,邀請參加者與你一起討論、分享經驗,每個議題都能充分地被討論,會議結束後,餐與者將帶著這場會議眾人的共同經驗和記錄,成為各自醞釀提案的參考意見。


14:00-14:30 計畫與會議流程說明
14:30-16:30 小組討論
16:30-17:00 議題彙整、結語

議程說明:
1. 小組討論之前,將先由參與者發起議題,議題確定後,隨時可以各自邀請與會者進行小組討論。
2. 會議記錄彙整後,將以最快的速度呈現給每一位參與者。

為了事先做好會場空間的安排和準備,有興趣參加者,請預先寫封email「願意參加」,或以電話報名即可。歡迎轉告你的朋友們,一起來參加這場座談會。

聯絡:林建志,文化生活圈專案管理暨培力專員
Oe216.lin@msa.hinet.net 0910-219342

2009-05-07

OST迴響 by林頌恩



對OST並不陌生,在ICYE(台灣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2007年理監事成長營那時,我跟前任理事長山哥就商請這方面很有經驗的培慧,幫我們的新任理監事帶引導,希望給協會未來的發展提出一個擁有大家都參與在其中的夢想勾勒。那兩天的相聚與激盪,讓大夥引爆出內心世界的小宇宙,重燃我們這些已經參與過交換青年計畫很久了的老人,再次對ICYE在造就青年進行國際文化、志工體驗的熱情,並體認自己參與在其中促使這生態環境更好的重要性。

那次成長營也讓我見識到,原來我們所關心的事情早就都是一樣的,只是找不到讓它們聚合跟導向成可操作計畫的方式。那年到最後聚焦所提出的三個事項跟進程,都有具體的認領者,也配合ICYE2008年的新業務一起發展跟操作,儘管過程有些還要再改善的地方,但是總體而言,都帶給我們很振奮的結果,也讓我看到OST集眾人之力進行發想與操作的魅力。

因此當我聽說真的嗎?台東社造也要用OST的方式來交換跟累積大家的意見?就讓我好奇想參加看看。因為我這幾年來的經驗跟感受是,台東說小不小說複雜也很複雜,邀請外界沒有實際認識台東跟住在這裡的學者來談怎樣讓台東更好,往往是隔靴搔癢,有聽跟沒聽一樣,我相信要談台東的未來還是台東在地人最了解,但往往不知道那樣的場域怎樣被創造、心聲怎樣被傾聽。於是衝著OST的操作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質變就給他賭賭看了。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3月份我參加了其中三場,以下我就用主題貫穿式的方式,分享這三場的收穫。

一、OST讓我跟人連結在一起,創造出我們早就想要聯合一起做,但是不知道可以怎樣切入的起點:

話說我跟文觀處負責地方文化館的比恕伊、負責美術展覽與社區巡迴展的文鵑早就認識很久,基本上在公部門工作的我們都同意,文化界的公部門實在沒什麼大錢跟人力可以做很大的事業,但是我們總是想說有沒有什麼樣的可能可以串聯在一起,把公部門的力量化零為整結合起來,跟在地社區一起做些事情。

有意思的是,我跟海端的馬田也認識很久,但是一直等到好不容易有個機會經由原民會「大館帶小館」的計畫,才讓史前館跟海端布農族文物館有個策展培訓的合作,做出一檔在地展覽來,於是我們也在想,還可以有怎樣的後續合作。於是在2008年11月8-9日社教館這兩天的「學習工作坊」OST,我們幾個人很湊巧就談到如何借力使力,促成公部門資源與在地美學教育紮根推廣的社區跟學校活動。由於公部門人力有限,我們不太可能親自在社區執行活動,一定要有當地本來就有想要做事情的人來一起串聯,才會有功效。

這天的起頭,就讓馬田跟我後續經由電話,以及他跟當地人的討論當中,勾勒出一個未來屬於海端鄉橫跨各村各校的巡迴藝術課程教學與展出的構想,目的在於促使學童可以從小跟自己的文化連結,但是也在現代賦予藝術教育及表現的操作:鄉公所支持學校此一體系,以民族文化與藝術為主的講師團隊,以學程為單位輪流到學校上課,講師費由公部門支出,最後博物館則提供展覽製作及展出場地跟宣傳,博物館展完後再推到各社區或學校做成果展。總之這是一個非常可行且會累積出顯著效果的計畫,如果實行起來,我相信絕對會是全國首見的跨界資源教學合作。哈哈現在我們都心裡有底,那就是等到2009年鄉長選完之後再來正式會談這件事囉,相信會是很有意思的啟動。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當我後來把這件事情在2009年2月28日新興社區OST跟當地排灣族人聊起時,他們也非常興奮,覺得這是連結社區與學校,不管是傳統教育或是藝術教育都是很棒的辦法。於是呢,很希望海端這個初步的計畫未來可以成為各鄉社造結合文化教育主題觀摩跟示範的可能,那如果有越來越多鄉特別是台東縣內也這樣逐步做起來,那一定會是非常可觀的造人培育。

二、OST的會談與激發,讓我找到可以直接推行業務的在地夥伴:

話說去年我跟電光一起做出一本部落文史書的出版品,把長輩一直以來在乎的部落歷史跟年齡階級構成與社會運作的內容,經由大學生的田野打字整理,以編輯角色去企劃、改寫跟修訂,也跟美術設計來回對口。這個過程直可謂死去活來,但是相對也讓我看到自己在多元文化的養成跟敏感,很適合做轉換跟演繹的工作,怎樣透過研究的基底,把內部的人的了解說明給外面的人聽懂,最後以出版品形式來流傳。這讓我想要把這部分的陪伴變成業務上可以去執行的「博物館與出版品計畫」,好跟更多部落一起共事做出屬於部落的記憶。但是這些先決條件在於部落已經有一定的文史資料產出,而且要有一群有心在做事的族人,所以需要花點時間先了解部落的情形。

就在新興228這場OST「太麻里溪流域的文化願景與挑戰」,我包包放好想要去聽聽其他組在講什麼,新興當地的總幹事英妹就跟理事長新興跑來找我,說找我很久了(因為我很少開手機),原來是他們也想做出一本像電光這樣的部落文史出版品。他們拿出一份先前印好的資料,我們就開始討論可以把出版品鎖定在哪個主軸跟方向,可以怎樣先利用今年社造的提案去累積更多田調資料,總之,當場很多火花亂蹦就是了。淑芳姊則笑說:「你們這裡也一組了喔,趕快把討論內容也寫下來吧。」

跟英妹他們的討論也讓我確定一個原則,那就是做部落出版品真的急不得,最好是今年先找到明年要一起合作的部落,這樣過程中就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醞釀、討論跟進行。很高興可以跟新興有這個向度的合作,看來我跟南迴線的緣分會因此而有另一個開啟了。

而當天中午我們也過去振興大哥的正興部落,參觀那裡的陶甕館跟社區產業,這個有名的社區,我還是第一次過去哩。曾擔任村長的振興大哥也是非常有心的人,對於地方文化館與部落產業的啟動,有非常焦灼的關心。我雖然不知道身在館界的自己可以就文物館專業這方面做怎樣的協力,但是有接觸的開始,就有轉化成合作的可能。就像我跟馬田的認識一樣,只要同樣都是對地方的關心,而能找到合作起始點,借力使力的契機,就有進一步的未來。

三、OST的分享讓我可以更聚焦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誰知道我們會擦撞出怎樣的未來:

這三場OST讓我最期待的主題激盪,事實上是池上301這場「攜手共創地方文化教育的未來」,因為建志很早就跟我預告,希望我跟大家分享怎樣把田調內容變成出版品的經驗,而我則是在跟社造夥伴接觸以及看到社造提案方向後,覺得有三個主題是部落可以長期用配套概念來操作的:
(1)社區資源調查─這是一切文化事務操作的基底,可轉為社區的影像、刊物、出版品等未來製作;
(2)社區活動─辦理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社區團隊組織來進行造人工作,例如成長班,這是最重要的導向;
(3)社區刊物─可將上述相關調查與活動成果,以特定主題轉為簡易刊物跟族人分享,長年下來,該主題就有可能匯聚成構成出版品的主題等等。於是我就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我在知本跟電光做刊物跟成長班的經驗,也發了封mail給夥伴們,希望大家有機會在今年社造提案的截止日期之前,有機會來觸類旁通考慮一下。

這天早上我除了準備知本的部落月刊、電光的成長簿以外,還特地凹了黃瀚過來參加,他是電光現在高二的年輕人,打從2006年認識他這三年以來,透過成長班的操作跟擔任幹部參與其中,以及他逐年寫出來的特刊心得內容,我知道他一直不斷有前進的思考跟成長,現在已經是電光做部落工作不可或缺的新生代,所以我就很想邀他親自來跟大家分享。

黃瀚基本上跟陌生人在一起還蠻害羞的,但是他也很有他自己的想法,可以在OST看到像他這麼年輕的在現場,還真的很難得。我也很高興在建和做青少年陪伴的小山,以她的角度跟黃瀚有很多交流,也讓我知道黃瀚對一些事情的觀點。沒想到當天中午前,有一對夫婦進來我們這組附近坐在旁邊聽,說是看了我發給夥伴的mail,特地從玉長公路那端趕過來。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是三仙的理事長夫婦,春妹姊跟她先生林大哥,他們對於黃瀚在這方面的成長很感動,印象也很深刻,他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部落可以這樣把年輕人培育起來,而他們也已經開始在做了。春妹姊邀我有空過去他們部落,他們也很期待電光的青少年有機會跟他們的青少年交流,兩邊都是阿美族年輕人可以互相刺激一下,嗯,這又會是我的另一個期待了。

這幾場OST都讓我收穫很多,也讓我有踏實的機會,更深入認識更多做社區工作的朋友。不過也有遺憾的地方~~~~那、就、是「蜜蜂」,我太熱切於跟別人聊自己的想法與經驗,結果少了很多時間去聽別人的主題,也少了這個機會去認識當地在乎的議題,於是,池上跟太麻里流域部落到底真正關心什麼,我也沒得了解。看來下次什麼組都不要發起,而只是單純的去當蝴蝶東聽西聽,應該是可以讓我比較有起始點去認識一個地方跟人的開始。

最後我要說的是,非常感謝文觀處這群看起來實在不像「公務人員」的同仁,如果不是有那個心為了想要看到台東更好,何必週末這樣加班那麼累,謝謝他們的堅持與付出。尤其是我非常enjoy現場建志提供的現煮咖啡,光是為了這咖啡可以無限續杯去參加OST就值得了。

4月的某一天,當我開車在路上跑的時候,終於開始認真在想一件事了,那就是,未來在準備形成博物館與社區、社群的政策之前,除了有心的館員以外,是不是也廣邀對博物館與地方有心的朋友,來個非正式聚會一起討論呢?於是找機會我也想在館裡辦一場OST了,激盪主題就叫做「怎樣的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各式社群的政策與方向,會是你最想要發展的主題跟內容?」聽起來就很包天包地的意識流~~總之,我有這樣開始在想了,至於何時真的會成,就繼續多方努力去促成那個天時地利人和囉。

結論就是:建志,繼續煮咖啡吧~~這樣的香氣,有很多地方期待再聞到,而我也相信,這會成為一股繚繞不散的力量,在這條攜手共創的路上。

2009-05-04

東海岸音樂季/東海岸的夢想/有效連結當地資源

主題:一.東海岸音樂季在東河藝術特區的想像?(發起人:那布)
二.如何再創造東海岸的夢想!(發起人:陳正瑞)
1.文化藝術再現
2.文化藝術商機
3.公共環境與生活藝術的結合
4.音樂、創作、記錄、表演、市集…..
   三.如何更有效連結當地資源?(發起人:羅莉)
編號:A4,A5
召集人:那布
參與人:那布、陳正瑞、Homi、豆豆、蔡安智、李韻儀、高彩鳳、陳姍姍、羅莉、李吉崇

---------------------------------------------------------
討論內容:
一、東海岸音樂季的最佳地點是都蘭,去年音樂季只在都蘭辦理文化工作坊及freestage、藝術工坊等項目,而今年也只規劃在都蘭辦理文化工作坊,佔音樂季的比例很小。明年或後年應將公部門的資源,結合在地資源,將東海岸音樂季移到都蘭辦理,音樂季才可能生根,長遠發展。
二、音樂季應強調其國際性,並且應該要有各項的週邊商品,例如各式音樂、地圖等在地特色的出版品。
三、坪林地區音樂活動的進行方式,可以作為東海岸音樂季的參考。
四、東海岸台11線路直車少,車輛速度快,易生危險。建議在都蘭的南北兩側,設置警示及速限標誌,以提高在地居民安全。
五、東海岸音樂季是以藝術季的概念為中心,以音樂與文化為內容,項目包含文化、海洋、藝術、音樂….等元素的事件共同發生,。
六、音樂季吸引的族群並非遊覽車的大眾旅遊,而是樂活慢遊喜愛台東生活文化的人。
七、東海岸音樂季活動的定調與遊客的食衣住行等層面,均需細緻的規劃。
八、音樂季可以是在活動期間內,在不同的活動地點發生多樣的氛圍與活動。例如糖廠、都蘭鼻、民宿等地方,可以有不同的活動設計,展現在地多樣精彩的文化內涵。
九、音樂季的義工非常重要,應該增加志工數量,並要年輕化及有適當的職前訓練,才能因應音樂季需求。
十、結論:大家一起來
1.強化東海岸音樂季體質。
2.活動定調很重要。
3.音樂季志工訓練要加強。
4.在地導覽系統的建置要儘速進行,例如出版或強化都蘭文化地圖。
5.音樂季的發展,公部門、社區部落、藝術家、文化工作者、社區居民資源結合很重要。
6.音樂季要與文化生活圈結合,才有未來。

李易芳委員訪談錄


某天,在航空站前的咖啡店裡,原本想與李易芳委員(李)訪談參與OST後的感想,結果,延伸更廣的議題,更多的可能。
-----------------------

社區自主Vs產業發展

李:…因為他(許瑞明)就是太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沒有辦法照公部門按部就班這樣子走,任何一個公部門都不太喜歡他,因為他對我們的計畫執行方式都太有自己的想法與做法了。基本上,對公部門而言,這樣的社區是一個頭痛的社區,可是社區營造的精神不就是要落實以當地居民的自主意識需求提案而公部門只是在經費、行政上的支援嗎?這樣的社區、社區領導者、或是社區帶領的方向,對於當地居民來講,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消化得了,大部分的居民還是希望朝著硬體趕快建設。…在世俗型的社區營造模式下,能夠認同利嘉林道模式,他們一直希望將社區的人、社區意識先建立,再依著社區核心價值去爭取軟體或硬體設施去走的人,很少很少,除非協會幫他找到他的經濟利基,已經幫他做好經濟轉型,真的成果…就是…你已經…我的農產品有辦法幫我銷出去,或是提高我的售價,你確實能夠做到這個了,我才願意跟著你…這樣,不然免談。經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經濟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像那種山區,都是老一輩的那種情況之下,是一個最基礎的社區營造誘因,他們最想要加入的、他們最想要社區營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他的經濟。協會的操作模式,一直很小心的不希望硬體設施太早進來,他們一直希望把人先營造起來。除非你真的已經幫他轉型與得到利基,讓他們認同這樣子的營造方式是很OK的,他們才願意相信你,跟你一起。沒有多少台灣的社區能夠禁得起921大地震,「桃米社區」能夠成功是有那種機緣,而且是背後有一大堆公部門、學術、教授團體的支持,一路push的走,才有可能。可是我們不可能,或是也沒有那個機緣再來一個921大地震,即使再一次921大地震,在台東這種偏遠地區,可能不會引起那麼多的關注。

林:當然生產與經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台東,生產一直在社造這邊沒有充分去衝撞和檢討過!比方說,蕭仁義曾談起目前有機米的產銷議題,耕種面積增多了,種有機的農民也增多了,但結果是產銷結構跟生態文化還是沒變,就是說農會跟米廠一樣地掌控整個行銷機制,其實這個對農民的…

李:真正的受益…

林:真正的受益還是有限!有機米價格是提高了,產值增加,但是農民還是農民,生產者還是生產者,然後支配產銷的還是支配產銷。所以這個體制還是沒有被調整過來。

政府挹注資源的困境兩極化

李:我覺得公部門在經費運用上的時候是兩極化的,如果看到社區是有契機的,拿的出上級要的表面上的漂亮成績單,大筆錢他(公部門)都會投入讓社區去做,可是這種資源不是下放到地方,絕對是農會拿走,不然就是鄉公所拿走,他要圖利自己啊(為著農會的生存及公所的選票考量)!他怎麼可能會完全替農民想?真正的農民或農民團體能夠拿到的經費都很少。他們可以自己運用,做他們真正對他們有契機的事情,都十萬塊以下,頂多給二十萬,就是小額的經費。可是這樣小額的經費對於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是不是還差很遠?除非你是很有心的一個帶頭的人,願意多方面的爭取經費,這個單位要多少、那個單位要多少,然後集結很多的力量來促成這件事,可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林: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也談了很久,承辦員有時候滿擔心,如果說他很願意支持某個社區挹注五六十萬、一百萬進去,但是都比較擔心就是說,那到底這協會的行政能力能不能夠去handle?

李:以台東來講,如果你一個公部門要投五六十萬的軟體的錢到那個社區,我相信你對這個社區是有把握的,以我的經驗啦,不然不可能。因為台東的公部門一般沒有辦法要到那麼大筆錢,單單一個社區就可以給五六十萬,這表示那個計畫的總經費有多少錢嗎?我是覺得有疑問。反過來講,在台東喏,如果你有五六十萬軟體的錢投注一個社區,相信公部門對它是有把握的,不然不可能做這種事情。

林:對,承辦員還是會有那個壓力,然後我們還是要去評估一下那個社區,到底它的資訊、執行能力夠不夠強。

李:當然啦!然後能不能在期限順利完成,這才是一般承辦人員在想的,能不能年度完成?效果怎麼樣我不管你。有良心的社區,他就會去做出一番事業;沒有良心的,就像敗家子,錢花一花,又回到原點。社區再多錢都不夠啦!其實像我們時常在做,時常有社區來爭取!還有什麼形象包裝啦、還有什麼伴手禮禮盒的什麼設計,那麼少的錢,做出來東西真的都不搭不七!真的,只有農會系統,你去跟他看,到目前為止做出來的包裝還可以看的,太麻里農會也好、或是池上地區農會也好,他們的米禮盒、米包裝,一定都是農會系統啦!都是直接去跟農委會,拿大筆的錢,然後找專業的人去做,而不像社區,出的錢就只有這些嘛!所以我只能找這樣子的人來做這樣的東西,程度上就有差別。

「創意城市」到社區的核心價值

林:…我非常欣賞「創意城市」這本書的這段話:「…偉大的成就往往是新舊的综合體,因此歷史和創意得以相輔相成。…」我們現在有很多想要作社造的,如果對於自己的文化價值或資源不清楚,就要憑空想像,不然就是到別的地方看到還有什麼中意的…

李:回來就覺得很新奇。

林:回來後我們也來做這一個,但是有種好像跟自己沒有什麼相關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又覺得曇花一現,不然就是說…

李:就像是我們把社區帶到外面去,看到別人繁花似錦的一面,就覺得回來試一試,可是當你實際操作的時候,又放棄了。對,因為你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那一面,這些東西適不適合你?不見得。

林:而且會覺得突然憑空冒出來,好像拉斯維加斯,突然在沙漠裡面蓋一個賭城出來。它沒有歷史脈絡,就是說,它跟他的生活完全沒有關係。要是想做成像拉斯維加斯那樣的事業,需要很大的資金一直在灌…

李:沒錯!人家在賣燈籠,你看到燈籠好像銷路很好,那我們也來賣燈籠。問題是燈籠干你什麼事啊?這是社區比較常犯的問題。

林:所以我覺得社區如果有心要做,應該要下功夫,到底我們自己的社區…

李: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林:那個價值才在。

李:對,而且社區的核心價值在哪裡,要讓一個社區有個共同的願景,然後願意依著這個社區的核心價值去走,不簡單、真的不簡單,很辛苦而且很長遠的路。

OST的感想

李:站在公部門的角度,我覺得OST的承辦單位可以更細心地廣邀跨部會或跨部門相關的承辦人員,一起共同來參與。我一直覺得這樣子的OST是一個很好的模式,而且它是一個在很輕鬆,然後很愉快的環境,然後是面對面,而不是講桌式的,我只看到前面的那個人的背影的那種開會模式,而是大家面對面然後用聊天啦、談天的方式,把自己工作上的一些想法,或者是一些瓶頸也好,都能夠在那個場合裡面,比較沒有壓力地把它敘述出來。以公部門來講,如果能夠在同一個時間,能夠邀請有很多做同樣或類似工作的承辦人員,匯集在那個場合裡面的話,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讚、非常讚的組合。

其實台東就那麼小,可是長久以來,各部會或是各部門、即使縣政府自己也犯了同樣的問題:有很多、很多科室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可是沒有人會去跟任何一個人、沒有一個單位會主動去跟其他單位touch,我覺得這是很大的盲點,一直在做資源重複的事情。如果說,透過OST這個平台,能夠更細膩地把這些單位都找來,在一個平台裡面,其實很快的你就可以了解,耶,原來台東有那麼多的單位也在做跟我們很類似的東西;相對的,我們碰到問題、或者我們在思考某個社區啊、它的面向啊、它的一些優點或缺點,很快的,就可以在這個平台裡面得到很大的分享,重要的是,分享回去了以後,你可能在做下一個決策的時候,你就會修正了。

以公部門的立場來講,同樣都是承辦人員,所以我覺得,我也比較願意相信對方講的話,因為我們是做同樣的事情,我們是同樣的身分,彼此有比較相近的思考邏輯,我們也沒有利害關係,而且藉由這樣子的場合,可以促進我們課室之間,或者是跨部會之間的了解,而且有很大的合作的可能。我一直想要串起台東公部門在做社區營造的這一塊,跨部門的一些合作,因為我覺得很重要。長期以來的資源分散,真的對台東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如果能夠有這種機緣,在那個平台裡面,各部會了解了以後,然後可以去做跨部會的合作。雖然我們一直談到我們的經費不足,可是跨部會的合作可以讓我們的經費團結起來,做的事情也可以更有力量。

林:在參與太麻里、還有推動委員這兩場OST後,你覺得有哪些議題應該繼續發展下去的?

李:在鹿鳴(原創的文化生活圈)那一場,我和阿德(黃正德)有提起社區跟公部門之間怎麼樣搭起心橋嗎?不曉得後續的發展是怎麼樣,不過我覺得水保局分局長也去了,基本上文觀處跟水保局應該已經有一個脈絡了嘛!那後續他們有沒有針對我們的會議紀錄去向林務局啦、或者是縣政府農業處的水保課,水保課有一個區塊也是在做社區營造的,水保局的計畫都是比較偏重於山坡地,農業處偏向於市區的部份。縣政府還有城鄉處綜合開發科江慧卿科長那一邊,也都有在做類似、差不多的事情。像生活美學館他們也在做社區營造啊!到底有沒有因為那個機緣然後繼續在公部門的部份做連結,像生活美學館林館長,他們也覺得很好啊!我覺得到底有沒有跨出那一步?應該要再去追蹤的。

林:你剛提起很想做這一個串連公部門的工作,可以怎麼樣來做?

李:上次我們已經請分局長到文觀處去拜訪對不對?這一次在鹿鳴,林館長也去啦!而且差文觀處處長,就是每次都會有三個人少一個人,你懂我意思嗎?他們時間還真難敲哩!所以我希望鹿鳴那一場是能夠三個都在,晚上可以好好聊一聊,結果就蹦的一聲,什麼監察委員什麼來的。

林:其實你也可以發起一個邀請!用社造委員的身分來邀請。那一場在鹿鳴酒店談完之後,我們也很盡力地把會議紀錄整理出來。前幾次開完會,我們很用心地把會議紀錄完成登錄之後,就覺得這些議題透過大家集中意見都很棒,但是,接下來這些議題怎麼樣延續下去,好像是一個蠻難處理的事情,因為有些議題還是要繼續再討論下去。你也可以來發起一個OST呀!

李:提個OST唷!等一下,我先看一下水保局哪邊有空。公聽說明會結束了應該比較有空啊!我們來發起一個好不好?

林:好啊!

李:OST,然後也邀請林務局,而且提早講。

林:從台東之前幾場OST辦下來的經驗,我覺得邀請的動作非常重要,之前單是傳發邀請函,來的人還是不太清楚。

李:沒錯,要先去拜訪。我覺得鹿鳴那場真的很可惜,我們分局長有收到邀請函,可是他說從邀請函裡面根本看不出來,後來因為我打電話跟他說明,他才了解。因為這是不同的模式,你懂我意思嗎?除非你參加過,才知道原來OST是這麼一個有趣的開會方式,一般看到這種邀請函會覺得那是例行公事,他不會覺得想要動員,他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活動。如果我們第二次發文給分局長,跟他說我們哪時要開OST,我相信他會把水保局那些人全部帶出現,這樣才像我們分局長。你看像上次去文觀處找處長,分局長不是一個人去喔!他是把秘書、課長相關的課長全部都帶去了,這才像他的個性。所以他回去的時候,他是不是有講希望他的同仁也在場,可以一起在同一個時間聽到這些討論,而不是他回去轉述。這個事前的溝通聯繫、對於這個議題的溝通聯繫是比較重要的。

林:那一場本來是希望委員留下,因為是兩天,晚上留在那邊可以創造另外一個時間和空間來閒聊,有時候我們都是在閒聊裡面談出一些非常棒的想法。之前幾場我們盡量不用動員的方式,比較用提醒邀請函議題的遊說方式,鼓勵自動參加。

李:所以我覺得以那場來講,邀請出去的,知道OST的人我想可能不多。對公部門來講,我覺得大家都沒講過。

林:確實!

李:因為他們全部都沒有操作過那種東西,所以我才會說例如他是第二次像參加過的,說不定他會覺得有興趣。

林:照妳剛才所講的,你覺得我們來辦下一場OST的題目是甚麼?怎麼樣來邀請?

李:透過閒聊,可以讓不同部會的蔓延知道說,原來某某部會也有這種資源,當我承辦的案子,剛好有需要這種資源,或者是說,我有要舉辦活動,有可能可以共襄盛舉的時候,我想那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就是公部門之間合作來辦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像郭淑珍好了,以前不認識的時候也是各走各的,後來知道她在文觀處做社造,這裡就很多問題,我們就會打電話互相問,那就是一種不管是精神上、或者是實質上的一些鼓勵。像我們跟秀慧(黃秀慧,水保局)也是一樣,覺得在公務生涯上,覺得他的某些觀念跟我們是OK的,再繼續挖寶下去,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或者是公務上的可能。

社區會議

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我一直希望社區的協會或是幹部,能不能開一個比較開放、參與度高的會議。

李:你是說跨社區還是單一社區?

林:單一社區,比方說村民大會啦、里民大會啦,或是會員大會。

李:村民大會、里民大會已經很久沒再用了,沒有人在開了。好像是政策問題吧!我們以前小時候都有開里民大會,現在沒有了。

林:現在頂多是社區發展協會有開會員大會。

李:以前他們開村民大會或什麼會,我們水保局裡的老同事還必須列席!

林:我記得村里幹事一定要到場,像我們永樂里從來沒開過什麼里民大會。

李:好像是政策上的問題。以前好像必須要開,現在好像沒有強制要開。

林:其實村里長並不是一個團體,他是一個行政機構裡面的一個…

李:對,然後他又沒有實質的行政權的,村幹事才能夠去。

林:所以現在社區有什麼公共事務的問題要談,就變成說,有兩種管道,社區發展協會會務健全一點,他們會開會;不然的話,就是要透過村里長,村里長有興趣發起的,但影響力比較小。

李:很小,村里長發起的影響力會比較小。目前在社區或村里,村里長他發起這種很少,應該都是社區發展協會,它會針對某些特定的議題然後來定期開會。因為他們那種機制。可是在村里長沒有那種開會的機制。

林:我去年開始接觸OST的時候,覺得怎麼樣來推動社區的開會,像OST的方式來開會,而不是排排坐的方式!

李:可是也會有問題啦!我覺得如果把這一種開會方式放到社區去的時候,會沒完沒了,而且也會沒有結果。

林:那種情況可能就跟我們現在開會一樣,第一次參加的,一定會沒完沒了,這個可能就是要持續辦,讓大家慢慢去習慣。

李:沒錯。因為村民或是社區的人,依年齡層、教育程度跟思考邏輯的差異又更大。今天我參與的OST,我想會來參與的,可能都有某種程度在社區營造的這個觀念上是有一點共識的吧!頻率比較近的。可是在社區發展協會,不是這個樣子,是各種曲線都有的,所以一旦發起這種議題的時候,而且每個人對於別人的發言權,或是別人的天馬行空的思考方式,充滿了不確定性。是可以來試辦一場啦!試辦一場了以後,然後再去修正、修正、修正、修正。我覺得做那種工作會非常的辛苦,而且挑戰性比較高。

林:我們還是不能陷入一個陷阱,為了要去推OST,去開OST。倒是希望看哪個社區或村里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或是需要討論,有意願的話,我們可以引介另外一種方式來開會。

李:了解。如果有一個特定的議題,我覺得可能是OK的,那是一個很好的效果。可是我剛剛講的是,沒有特定的議題,我們只是對這個社區在展望什麼願景或是瓶頸的時候,沒有一個特定的議題在談的時候,我想可能談出來的東西可能沒完沒了。

其實這些正興、新興、嘉蘭、大王,就是金針山下這些部落,如果我們能夠把他們串起來,這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一個點,可是,只聞樓梯響已經聽很久了,金針山每年有很多的遊客在定時的時候會上去,我覺得這樣子的遊客量多少會對這些地方有些助益,如果他們能夠團結起來,有所展現的話,我相信會有很大的加分效果。因為連蔣麗雀(金針山發展協會理事長)他們都很希望能夠和這些部落做成一個遊程,可是好像一直都沒有辦法有一個整合的動作。

收穫

李:在OST的平台當中,因為參與的人多樣性,所以可以打開自己的視野,跟思維方式。因為不了解,所以會有閉門造車的現象。就自己專注在自己工作範圍這一塊,比較不會去想到別人的工作環境或者是考量,不管是社區也好,公部門也好,他們在做例行計畫的時候,都是按照他們自己的思維在做。我覺得在這樣的一個平台,因為多樣化,所以可以評估到…即使對於一件事情,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想法,從這些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想法,你就可以去思考,對一個案子你可以去思考很多的可能性,我覺得這個是我在這兩次的OST裡面得到比較大的收獲。它可以讓我的思維更廣,然後更能夠去接納不同的想法。

後續發展與機會

林:淑芳和Gail在今年6月6號、7號,在台北會辦一場OST引導者的培訓工作坊,歡迎報名參加。淑芳跟我提起,如果台東這邊有興趣參加這個培訓工作坊的人,至少10到15位,他們樂意下來辦。

李:找水保局來辦,他們有需要!真的,你跟分局長解說,分局長會覺得很有興趣,因為我們的工作是接觸農民,也是接觸社區發展協會,我們的工作人員如果能學習這種模式,引進到地方去,也就是在對應社區的時候是用這種模式,跳脫我們以前的思維模式,真的!所以分局長會有興趣,總是要改變他們嘛!

林:可能嗎?

李:可能啊!真的,因為以前啊,像我啦!他們開社區發展協會的時候會發文給我,我們會去。如果說我是一個接受過OST訓練的引導師,我當然也會希望在社區發展協會開會的時候,或者是說不管是這種正式的會議或者是說,因為我們比較常做的是,去到山上,耶,一群人就來了,去找誰來、找誰來,來聊聊天,這樣子的一個方式是一個很好的、OK的!像我們去蔡政銘那裡,去把那個俊智、盈利找來,然後就在那邊抬槓了。我覺得這很重要耶!對呀,然後在那種氣氛之下,就是一個小型的OST嘛!

所以我覺得是需要學習的,所以10幾個人應該不是問題吧!我們先針對公部門來開一個休閒式的OST!也不要那麼硬梆梆,也不需要太嚴肅的地方,然後坐下來,大家見見面、聊聊天,聊聊天完了以後覺得這種模式不錯、OK的話,我們就可以找這些公部門,大家來做、上個引導師的會議呀!因為這些東西運用到他們去社區,是有很大幫助的。不一定要由上而下。社區本來就是要這種博感情的方式,席地而坐、我坐在你家、我們兩個一起吃大鍋麵,那是最OK的!我們是沒有距離的,而不是每次一定要硬梆梆、一定要在哪個場合。

林:確實,OST要營造的就是這個東西。比如說,我們在解決事情或是在討論事情,本來就可以很生活化的方式來談。

李:事實上,以前我們在水保局的時候,那時候案子不那麼多,我86年進去,事實上在921之前其實921也是只有西部在大震盪,我們東部也都沒什麼事情。我想是在92年以前,86到92這段時間我們真的都是去社區抬槓的耶!搏感情,真的!真的都是這樣子。去到哪裡然後就開始泡茶、開始聊天,找誰來、又找誰來,找一些相關的keyman過來,大家聊聊天啦、聊一些有的沒有的,那時候的模式都是這樣子。那是到後來,越來越忙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去用那個什麼…不過,我們還是在社區發展協會開會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去,可是那種場合就、都比較硬梆梆的了,照著程序走。

林:回歸到以前那樣子。

李:其實帶我們的那個老一輩的,課長啊、同事啊,他們以前跟農民之間就是這樣子的,去到哪裡坐到哪裡,就抬槓啊、然後殺一隻雞也很好啊!炒個青菜也都很好,所以他們跟農民之間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林:我今年一直希望社造委員、推動委員,怎麼樣可以扮演一個比較…

李:積極的角色?

林:對,比如說你這邊可以怎樣來經營文觀處那邊,我們來發起一個邀請,看是下半年的什麼時候。

李:我不知道捏!或許是我想的太簡單吧!我覺得…

林:或許我們也不需要用發文的動作,…

李:那個單位、林務局,時間敲定,講好哪一天,這幾個單位都敲了,這些人都有時間,這樣就可以啦!

林:我覺得反而也不需要透過文觀處,就是要不要由你一個發起邀請函,我們就用一個非官方,然後就可以開始找了。怎麼樣,你就可以先來想一下邀請函。

李:就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吧!也不用正式的邀請函,我去跟分局長講,分局長,我們想要來發起一個這個,你覺得哪個時間比較OK?這樣就好啦!水保局的部份就OK了。然後文觀處,我們跟科長講一下,這個時間你可以嗎?可以,那就可以啦!就跟林館長講,這個時間OK嗎?OK就好啦!

林:桌子會有一個隔閡!坦白講真的會,像我們那個禮拜天我去幫都蘭辦OST,一旦有桌子,第一個有防衛性,第二個是會賴著不走,然後就會定在那邊,所以整個會議停滯,沒有動能。你還是想一想主題,我的經驗是這樣子說,那個主題不能太…

李:還要主題喔?

林:我覺得有主題會比較好。至少能提示為什麼我們要邀請這些人來參與討論,這樣的話,大家對這個主題會比較清楚,對這個主題,他想提供什麼樣的想法。邀請動作很重要,而且要精心策劃,之前幾次,我還沒抓到那個要點,比如,有時候會很不自主的想出關於主題的一些問題或者議題,其實都是我自己想要談的題目,這樣子比較會侷限參與者的想像空間。好像覺得我們只是來這裡談這些議題,而且也不一定是他們想談的議題。但是又不能太大,像我們上次去鹿鳴那個「原創的文化生活圈」確實太大了…

李:搭起友誼的橋樑。

今天的社造之旅-池上/圖書館/教育 by小山


有趣的學習

原本要搭一大早的火車,但因為賴床還是沒能搭上預計的火車,所以還是騎車去啦!寒風陣陣幸好我有換上長褲跟棉外套…呼呼!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從台東騎車到池上,看到了熟悉修社造同學、建志老師還有淑芳執行長,另外還有熟悉的便利貼,這樣開放式的討論,在永和社大也有過經驗,因此還挺熟悉,但不同的是周圍海報的布置!跟世界咖啡一樣,重視環境的營造。開場介紹Gail的一句話,一開始就吸引了我,因為他說的大意為「其實圖書館具備很多的功能,即使沒有學校也可以有學習」!我很喜歡這樣的一句話……因為學習本來就應該是如此的…

開場白之後,大概介紹了一下開放會議的方式,接下來就是議題的叫賣,這部分很有趣,我原本想了兩個議題,後來還是提出一個是「圖書數位化的可能性與另種可能?」但是沒有提出來,只說了下面第一個議題

議題一-1:「留下來或離開」(並不是我要留下或離開,而是到底在地方教育的時候,我們要怎樣認識後面的哲學觀?)議題一-2:活動、刊物文化的累積

在網路上看了大前研一接受天下的訪問做了以下的摘要:
金融海嘯,因為美國引起金融海嘯!美國印鈔票跟外國人舉債,美國人用全世界的人錢享受生活!沒有了收入美國人可以過什麼生活?

日本人不願意消費,所以高額儲蓄使得日本經濟停滯。日本人應該享受生活,所以應該消費,而不是儲蓄!萬一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年長者存錢!沒有目的的存錢!在臨終前才說希望多花一些錢。

生活者大國的思維出發!產業、企業西移中國,台灣需要改變,變成夢想中的生活之地,日本人也樂於常居!不要創造工作機會而創造工作機會!不用擔心沒有工作,明天有夢,才能有更大的格局看到未來!

其實,我知道年輕人離開之後,或許可以,但是地方需要人才,不一定是當地人但是最好是有心人!對吧!在建和書屋遇到需要很多大學畢業的人才,年輕人除了打拼自己的工作外,能不能協助社區的工作!照顧這些需要被幫助的小孩!比恕依分享了他自己的經驗,為了謀生他離開了部落。畢竟,現在的工作結構中,靠文化、社區工作的人到底能不能活下來?就如同我還是很不確定書屋的人到底是怎樣過活的…

說到了現實的問題,現在的學生都會為了自己的「生計」提早打算!畢竟我們的媒體所提出的都是恐嚇…唉~為什麼沒有看到另種可能性?缺乏格局,我想要知道的就是,其實我們的生活可以很單純,鼓勵孩子有能力走出去看,但是在故鄉有美好的回憶,讓他們願意回來這裡努力,李處長說到他認識很多民宿的主人因為出去外地後,更加珍惜這塊土地,所以做得很好!

我到底要給孩子怎樣的生存哲學與觀念?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我們可以不食人間煙火(這是我對做社造的人的感覺,在社大、在書屋都有這種感覺,生活其實很簡單)…但是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這一直是我所關注的!或許就如同大前研一所說的,我們不是要創造工作機會,而是要有「夢」-願景,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留下來當農夫,若變成沒有能力的人所說的話,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我寧願孩子有選擇的能力後,選擇回來當農夫!這是不一樣的意義的!不要把當農夫當成容易的事情,或者是失意之後的備胎!而是真心的真誠地對待這樣一個工作,並以此工作為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做課輔,因為要讓孩子在一定的能力基礎上,至少在主流價值裡面,他也是有最基礎的學習!懂得突破生活的困境,重點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早上認識了原藝班高二的黃翰,他說他要當農夫,這倒是挺確定的,很有趣的少年!他認識光復(呵呵青年領袖間也是有交流的)。他對於原住民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數學是他的死穴,聊了許多天,問了他你喜歡讀書嗎?他說不喜歡…但是看到他後來翻縣誌很認真的閱讀,一定是裡面有他喜歡的訊息,或許他可以讀類似這樣的系,打開了他的興趣之後,做什麼都可以很有目的啦!我們的教育裡面,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有趣的,書本的經驗,可以帶給自己更多的視野!其實自己的經驗很重要,但是若能加上更多人的經驗交流,這就會成就一番不同的視野!

現在的教育體制雖說有很多的不合理之處,但是哪有一個體制是完美的?
書屋的教育…若能創造出向瑞吉歐一樣的風潮!

思考,要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
問題,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的不只是個別「有特色的小學」、「有特色的中學」、「有特色的社區」,而使整體有特色的大知本地區。但這個特色絕對不是為了要有特色才有。重點是因為我們為了孩子的心!

議題二:地方圖書館與地方教育的結合
原來地方圖書館就是文觀處的管轄,在經費拮据之下,雜誌購買就沒有太多錢購買新的書籍!但是這不是太過重要,畢竟書本能夠被運用,或者靠募書也都是一些管道。不管怎樣的職業,若能做到「專業」都是能夠發揮最大功能的一群人!就如同教師一般,若圖書館員能夠兼顧多功能當然是最好的啦!呵呵~所以需要地方圖書館的人一起來思考!原來這是這場工作的主要意義存在!(我還是有點傻傻搞不清楚,是到下午瞭解處長就是主責人呵呵~才了!就如同我一開始南北搞不清楚還迷路,但是還是找到正確的路啦!)

地方圖書館,若說需要兼顧一些「教育功能的話」那就是提供場所,讓教育人員與學生進入使用。
一個地方自己籌組的書屋,發揮了地方教育的功能!

這裡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夢,但是這個夢最單純的起源就是希望未來的生命能夠得到更多更好的照顧!

那天聽到書屋伙伴的分享,就想到「共識」與「被消費」的話題,秋蓉打趣的說,不只是案子都給你們執行,有需要也可以把我也借去...的確,並不是為了爭權奪利,只是單純為了社區為了孩子而努力!不知道這樣一個學期執行下來會如何,但相信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青年會在路的轉角也有一個固定的位置,真是不錯,那種守望的感覺真好!感受到社區的改變...這是最近的建和。另外祖兒越來越瘦...也越來越帥氣且貼心依舊!

希望能夠有另一種教育體制的出現,一種有特色的大知本學習網絡!化弱勢為優勢,當一個優質的農夫...看到未來的願景在哪~綠色產業與科技,還有醫療是未來的趨勢,要讓孩子看到這樣的需求!!不是要讓孩子變成有錢的醫生,而是能夠回饋地方因應需求的醫生!

地方圖書館可以是旅遊資源

我對於台東並不熟悉,很多地方很多空間都是陌生的,原來還有這麼多有趣的地方可以去!大家到池上旅遊會懂得先去池上圖書館嗎?騎腳踏車,晃蕩到此地的時候除了可以有一個歇腳的地方外,還能夠坐下來休息一下,享受一下當地的人文特色!瞭解這個地方居住的人們!這才是所謂的深度旅遊!這樣的想法原本在書屋就有了,只是延伸到地區圖書館,當地方珍貴的書籍被看到,或許這才是有趣的賣點!地方圖書館不只是給當地的居民使用而已,還有外地的遊客!地方圖書館外面外面的郵筒可以寄信,寄一個有紀念價值的郵件,特殊的郵戳,這或許也是另一個加值的活動!文化可以帶著走......!紀念品不用只是...紀念品?!

還記得去綠島自助旅行的時候,首先就是上網找了很多的資料,另外在炎熱的酷暑下也到旅遊中心吹冷氣,但是最重要的是,那邊有很多的資訊,透過訊息的給予,學到了很多有關於當地生物等訊息!這就是自助旅行的真意!很多東西在網路上看到是一回事,當自己真的看到朝陽泡在溫泉裡面,知道原來這就是「海底溫泉」原來海底溫泉是「溫」的!

資訊若不能提供服務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文化的保存與散播,培養人文精神,在圖書館的意義是重大的!

原住民教育現場

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學校希望原住民學生表演的時候,就必須要支援,但是當外面的團體邀請,透過社區組織請假的時候,學校的老師就會予以「特別關心」…比較難請假!雖然這可能只是局部學校,但是到底原住民兒童的受教權利在哪?若不需要表演,就不要表演,不應該有兩套標準!

年祭應該有特休,不只在學校,在工作上應該也是,保留自己的文化,應該成為特休的條件,回到部落可以有的傳統活動!其實參與部落的組織,多是在國中的階段,至少在卑南族是如此,因為這個階段的少年要住進巴拉冠,但只少在前一兩週,是需要如此,也感受到部落在年祭前的的熱鬧!為什麼部落的慶典的學習卻是要等到課本上有寫的時候,還有課本寫的跟自己生活經驗不同的!例如卑南族的海祭,課本的淺化,基本上還不如他們的生活知識,課本上的知識可以給非原住民的小孩看,但是原住民的國中生只學這麼一點點嗎?

年祭就是最好的文化體驗與活教材了,不是嗎?不管是哪一個族群,都應該可以有這樣的活動,可以寒暑假少放些,補在年祭上!學校應該有這樣的權力調整!原住民也可以選擇自己要過怎樣的年?!但是學校卻沒有配合的活動,就算是非原住民的孩子,也可以透過這個機會實用基礎學科,例如說邀請外國媒體或著是MSN報導年祭,結交國際友人(這樣就可以練習說英文!),搭工程的實用科學、數學的運用!兩性教育等都可以透過年祭來傳達,甚至是道德與品格教育,因為在會場上有伙伴提到「原住民原本的道德觀念…」這些都是很好的學校教育的教材!但…這些人文資料,與地方資源,都是最好的學習教材,所謂的在地化知識庫的建立,也是需要有人的重視,但是這些要考出來嗎?挺有趣的,或許可以把這樣的精神傳遞出去吧!

至於非原住民的小孩也可以透過活動的設計瞭解,原來自己身邊的文化就是這樣可貴!並不是只有所謂的喝酒跳舞等慶祝活動而已!我十分認同,文化的內涵不應該被窄化。卑南的除喪跟我們的清明節掃墓一樣重要!只要社區的力量夠,就能夠去影響學校,這是在陳爸身上看到的堅持與成果:

當然說到母語教學的語言巢…呵呵!這一直都是可以去努力的方向。重點是地方要有人開始做!

原住民基本法
第七條 (教育權利)
  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本多元、平等、尊重之精神,保障原住民族教育之權利;其相關事項,另以法律定之。
第二十三條 (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生活方式等之權利)
  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

原住民教育法實施細則
第三章 課程
第十八條 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
第十九條 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其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
第二十條 各級學校有關原住民民族教育之課程發展及教材選編,應尊重原住民之意見,並邀請原住民代表參與規劃設計。

議題三:一本書的完成記錄了文化

其實可以先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發行B4對折後也是很多張的小報紙…,三段式的作用「活動的承諾」、「活動的紀錄新聞」、「活動心得分享」。書屋季刊十分可以朝這個方向去發行!等有錢在大量印製!沒錢有沒錢的作法對吧!

在這個議題裡面,看到了編輯刊物的專業!我十分認同知識的地方化,因為每個地方就會有自己的老照片老故事,這些故事才會匯集了這個地方的人,若人不瞭解自己的歷史就等於過去的空白,怎樣能展望未來?

術業有專攻,地方文史,要真的做到「有考據」這需要一些時間與專業!這次認識了頌恩,感受到他的熱力!保存地方文化的熱情,與研究的精神!真的是佩服。另外還有姜大哥,台東文獻的許多,有很多寶貴的意見。我是一個教師,當然教師也可以有這樣的專業去蒐集資料,但是更多的專業是在「組織」並做教學,三仙台的夫妻檔,這也是很重要的執行者,透過經驗的分享可以看到更多。

最後的心得與分享:

繁星點點,大家的聚集畫出了一個星座,而這個星座的名字叫「希望」
淑芳最後說的:熱情-負責心

因為三仙台的社區他們說他們的地方大但是空空的,我說書屋的書歡迎他們來搬書!其實有許多非營利組織的資源正在整合中,「書香再傳」也一個可以合作拿到書籍的好地方!

但是對於地方圖書館,若是能經營出特色,累積當地的知識,這是我對地方圖書館的憧憬!可以看到當地的歷史與生態的演進等等,這才是這各地區的人民記憶,也會是寶庫!文化是一種生活,對我說來教育也是傳遞文化的方式…文化不是只有單一的士大夫思維!地方的文化若能抬頭,人民看到自己的價值,地方在全球化潮流下才會有出路。

怡世風情 家鄉的故事_5.24 隆重登場











「怡世風情.家鄉的故事」-文化生活圈概念巡迴展

來自各地的朋友,您好:

歡迎您來參與本次「怡世風情.家鄉的故事」文化生活圈概念展,您願意從家裡踏出一小步來到會場,就是本次概念展成功的一大步。近年來,「文化生活圈」成為一個頻繁使用的詞語,但它並不只是一長串繞口的定義和解釋,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環繞在平常的生活作息和風俗民情中,這樣說或許有點難懂,這就是舉辦本次概念展的目的:透過本次展覽,使每個人細緻地感受無形的生活文化,也了解在文化生活圈裡,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家鄉打造什麼樣的文化願景。

本次概念展以生動活潑的精彩圖像,來解說文化生活圈既抽象、又摸不著頭緒的概念;整個展覽以故事的口吻進行,主角-妹妹在社區的圖書館中發現一本有趣的書,使她好奇地進行一場對自己家鄉的探索之旅,在旅途中,有慈祥且富有歷史教育意義的祖母,和有活力又熱心的地方推動團隊陪伴,最重要的當然少不了博學多聞的老師適時替大家解惑。相信只要跟著妹妹的腳步前進,您一定會對自己的社區充滿好奇,就像故事中的每個角色一樣,愛上家鄉。

看到這裡心動了嗎?那就快點帶著手冊到展覽會場吧!透過這次的概念展,喚起您腦中的文化生活經驗,激起您心中對家鄉的熱情,深刻體會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想像各項能夠在生活圈內主動和每個人一同完成的行動。前進吧!在這裡有工作團隊精心策劃的各種驚喜,等著有心的您去發現、去體會、去實行。

台東大學社造人才育成實踐中

台東大學社造學程期末成果展在中華路校區教學大樓一樓舉行
展至5.08(五)上午
展場每天有學生現場解說他們所研究的課題
包括社區文化與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博物館等分組報告
旁邊有一組照片
正閃動著展覽活動的活力
歡迎各位社造先進們
蒞臨指導
給予學生導覽解說中肯的建議與回應
也讓學生了解畢業後
社區 文化 與創意事業職場的潛力與願景
已經參觀的朋友們
希望為這些學生們留下你們的意見
你的一句短短的留言
或許將影響一位學生對未來的選擇

一起打拼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