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7

OST迴響 by林頌恩



對OST並不陌生,在ICYE(台灣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2007年理監事成長營那時,我跟前任理事長山哥就商請這方面很有經驗的培慧,幫我們的新任理監事帶引導,希望給協會未來的發展提出一個擁有大家都參與在其中的夢想勾勒。那兩天的相聚與激盪,讓大夥引爆出內心世界的小宇宙,重燃我們這些已經參與過交換青年計畫很久了的老人,再次對ICYE在造就青年進行國際文化、志工體驗的熱情,並體認自己參與在其中促使這生態環境更好的重要性。

那次成長營也讓我見識到,原來我們所關心的事情早就都是一樣的,只是找不到讓它們聚合跟導向成可操作計畫的方式。那年到最後聚焦所提出的三個事項跟進程,都有具體的認領者,也配合ICYE2008年的新業務一起發展跟操作,儘管過程有些還要再改善的地方,但是總體而言,都帶給我們很振奮的結果,也讓我看到OST集眾人之力進行發想與操作的魅力。

因此當我聽說真的嗎?台東社造也要用OST的方式來交換跟累積大家的意見?就讓我好奇想參加看看。因為我這幾年來的經驗跟感受是,台東說小不小說複雜也很複雜,邀請外界沒有實際認識台東跟住在這裡的學者來談怎樣讓台東更好,往往是隔靴搔癢,有聽跟沒聽一樣,我相信要談台東的未來還是台東在地人最了解,但往往不知道那樣的場域怎樣被創造、心聲怎樣被傾聽。於是衝著OST的操作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質變就給他賭賭看了。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3月份我參加了其中三場,以下我就用主題貫穿式的方式,分享這三場的收穫。

一、OST讓我跟人連結在一起,創造出我們早就想要聯合一起做,但是不知道可以怎樣切入的起點:

話說我跟文觀處負責地方文化館的比恕伊、負責美術展覽與社區巡迴展的文鵑早就認識很久,基本上在公部門工作的我們都同意,文化界的公部門實在沒什麼大錢跟人力可以做很大的事業,但是我們總是想說有沒有什麼樣的可能可以串聯在一起,把公部門的力量化零為整結合起來,跟在地社區一起做些事情。

有意思的是,我跟海端的馬田也認識很久,但是一直等到好不容易有個機會經由原民會「大館帶小館」的計畫,才讓史前館跟海端布農族文物館有個策展培訓的合作,做出一檔在地展覽來,於是我們也在想,還可以有怎樣的後續合作。於是在2008年11月8-9日社教館這兩天的「學習工作坊」OST,我們幾個人很湊巧就談到如何借力使力,促成公部門資源與在地美學教育紮根推廣的社區跟學校活動。由於公部門人力有限,我們不太可能親自在社區執行活動,一定要有當地本來就有想要做事情的人來一起串聯,才會有功效。

這天的起頭,就讓馬田跟我後續經由電話,以及他跟當地人的討論當中,勾勒出一個未來屬於海端鄉橫跨各村各校的巡迴藝術課程教學與展出的構想,目的在於促使學童可以從小跟自己的文化連結,但是也在現代賦予藝術教育及表現的操作:鄉公所支持學校此一體系,以民族文化與藝術為主的講師團隊,以學程為單位輪流到學校上課,講師費由公部門支出,最後博物館則提供展覽製作及展出場地跟宣傳,博物館展完後再推到各社區或學校做成果展。總之這是一個非常可行且會累積出顯著效果的計畫,如果實行起來,我相信絕對會是全國首見的跨界資源教學合作。哈哈現在我們都心裡有底,那就是等到2009年鄉長選完之後再來正式會談這件事囉,相信會是很有意思的啟動。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當我後來把這件事情在2009年2月28日新興社區OST跟當地排灣族人聊起時,他們也非常興奮,覺得這是連結社區與學校,不管是傳統教育或是藝術教育都是很棒的辦法。於是呢,很希望海端這個初步的計畫未來可以成為各鄉社造結合文化教育主題觀摩跟示範的可能,那如果有越來越多鄉特別是台東縣內也這樣逐步做起來,那一定會是非常可觀的造人培育。

二、OST的會談與激發,讓我找到可以直接推行業務的在地夥伴:

話說去年我跟電光一起做出一本部落文史書的出版品,把長輩一直以來在乎的部落歷史跟年齡階級構成與社會運作的內容,經由大學生的田野打字整理,以編輯角色去企劃、改寫跟修訂,也跟美術設計來回對口。這個過程直可謂死去活來,但是相對也讓我看到自己在多元文化的養成跟敏感,很適合做轉換跟演繹的工作,怎樣透過研究的基底,把內部的人的了解說明給外面的人聽懂,最後以出版品形式來流傳。這讓我想要把這部分的陪伴變成業務上可以去執行的「博物館與出版品計畫」,好跟更多部落一起共事做出屬於部落的記憶。但是這些先決條件在於部落已經有一定的文史資料產出,而且要有一群有心在做事的族人,所以需要花點時間先了解部落的情形。

就在新興228這場OST「太麻里溪流域的文化願景與挑戰」,我包包放好想要去聽聽其他組在講什麼,新興當地的總幹事英妹就跟理事長新興跑來找我,說找我很久了(因為我很少開手機),原來是他們也想做出一本像電光這樣的部落文史出版品。他們拿出一份先前印好的資料,我們就開始討論可以把出版品鎖定在哪個主軸跟方向,可以怎樣先利用今年社造的提案去累積更多田調資料,總之,當場很多火花亂蹦就是了。淑芳姊則笑說:「你們這裡也一組了喔,趕快把討論內容也寫下來吧。」

跟英妹他們的討論也讓我確定一個原則,那就是做部落出版品真的急不得,最好是今年先找到明年要一起合作的部落,這樣過程中就會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醞釀、討論跟進行。很高興可以跟新興有這個向度的合作,看來我跟南迴線的緣分會因此而有另一個開啟了。

而當天中午我們也過去振興大哥的正興部落,參觀那裡的陶甕館跟社區產業,這個有名的社區,我還是第一次過去哩。曾擔任村長的振興大哥也是非常有心的人,對於地方文化館與部落產業的啟動,有非常焦灼的關心。我雖然不知道身在館界的自己可以就文物館專業這方面做怎樣的協力,但是有接觸的開始,就有轉化成合作的可能。就像我跟馬田的認識一樣,只要同樣都是對地方的關心,而能找到合作起始點,借力使力的契機,就有進一步的未來。

三、OST的分享讓我可以更聚焦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誰知道我們會擦撞出怎樣的未來:

這三場OST讓我最期待的主題激盪,事實上是池上301這場「攜手共創地方文化教育的未來」,因為建志很早就跟我預告,希望我跟大家分享怎樣把田調內容變成出版品的經驗,而我則是在跟社造夥伴接觸以及看到社造提案方向後,覺得有三個主題是部落可以長期用配套概念來操作的:
(1)社區資源調查─這是一切文化事務操作的基底,可轉為社區的影像、刊物、出版品等未來製作;
(2)社區活動─辦理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社區團隊組織來進行造人工作,例如成長班,這是最重要的導向;
(3)社區刊物─可將上述相關調查與活動成果,以特定主題轉為簡易刊物跟族人分享,長年下來,該主題就有可能匯聚成構成出版品的主題等等。於是我就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我在知本跟電光做刊物跟成長班的經驗,也發了封mail給夥伴們,希望大家有機會在今年社造提案的截止日期之前,有機會來觸類旁通考慮一下。

這天早上我除了準備知本的部落月刊、電光的成長簿以外,還特地凹了黃瀚過來參加,他是電光現在高二的年輕人,打從2006年認識他這三年以來,透過成長班的操作跟擔任幹部參與其中,以及他逐年寫出來的特刊心得內容,我知道他一直不斷有前進的思考跟成長,現在已經是電光做部落工作不可或缺的新生代,所以我就很想邀他親自來跟大家分享。

黃瀚基本上跟陌生人在一起還蠻害羞的,但是他也很有他自己的想法,可以在OST看到像他這麼年輕的在現場,還真的很難得。我也很高興在建和做青少年陪伴的小山,以她的角度跟黃瀚有很多交流,也讓我知道黃瀚對一些事情的觀點。沒想到當天中午前,有一對夫婦進來我們這組附近坐在旁邊聽,說是看了我發給夥伴的mail,特地從玉長公路那端趕過來。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是三仙的理事長夫婦,春妹姊跟她先生林大哥,他們對於黃瀚在這方面的成長很感動,印象也很深刻,他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部落可以這樣把年輕人培育起來,而他們也已經開始在做了。春妹姊邀我有空過去他們部落,他們也很期待電光的青少年有機會跟他們的青少年交流,兩邊都是阿美族年輕人可以互相刺激一下,嗯,這又會是我的另一個期待了。

這幾場OST都讓我收穫很多,也讓我有踏實的機會,更深入認識更多做社區工作的朋友。不過也有遺憾的地方~~~~那、就、是「蜜蜂」,我太熱切於跟別人聊自己的想法與經驗,結果少了很多時間去聽別人的主題,也少了這個機會去認識當地在乎的議題,於是,池上跟太麻里流域部落到底真正關心什麼,我也沒得了解。看來下次什麼組都不要發起,而只是單純的去當蝴蝶東聽西聽,應該是可以讓我比較有起始點去認識一個地方跟人的開始。

最後我要說的是,非常感謝文觀處這群看起來實在不像「公務人員」的同仁,如果不是有那個心為了想要看到台東更好,何必週末這樣加班那麼累,謝謝他們的堅持與付出。尤其是我非常enjoy現場建志提供的現煮咖啡,光是為了這咖啡可以無限續杯去參加OST就值得了。

4月的某一天,當我開車在路上跑的時候,終於開始認真在想一件事了,那就是,未來在準備形成博物館與社區、社群的政策之前,除了有心的館員以外,是不是也廣邀對博物館與地方有心的朋友,來個非正式聚會一起討論呢?於是找機會我也想在館裡辦一場OST了,激盪主題就叫做「怎樣的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各式社群的政策與方向,會是你最想要發展的主題跟內容?」聽起來就很包天包地的意識流~~總之,我有這樣開始在想了,至於何時真的會成,就繼續多方努力去促成那個天時地利人和囉。

結論就是:建志,繼續煮咖啡吧~~這樣的香氣,有很多地方期待再聞到,而我也相信,這會成為一股繚繞不散的力量,在這條攜手共創的路上。

沒有留言:

一起打拼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