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4

「文化生活圈」,是這麼一回事。

籌備數月的「文化生活圈概念展」終於在今天悶熱的一天公開亮相了。

早上邀請各個生活圈的解說員先進行導覽訓練,有成功鎮的明燕、肇和、還有一位生力軍:國忠;池上也來了六位文化解說員夥伴;東河除了都蘭的姍姍單槍匹馬蒞臨現場,更從泰源幽谷來了兩位小學老師;鹿野一向陣容整齊,來了三位黃衫隊員。這群解說員團隊即將上演這次巡迴展的壓軸好戲。少了他們,這八塊展板起不了作用的;少了這群解說員的引導,倒不好,小學生越看越給他不懂:「老師,文化生活圈是不是甜甜圈?」

經過我為大家導覽全程之後,哇!解說員的頭上馬上冒出一大堆問號,飄來飄去,各自圍了小圈圈,自動OST起來了。最經典的問題是:「為了什麼辦這個展?」「這要向小學生解說的話,難!自己要先用功才行!我們該如何準備?」直到今天中午吃便當的那一刻,我才了解這一年多來,我自以為非常用心地向大家行銷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大家應該聽得懂的,原來我是外星人,講的「不是人話」。嗨!如果這場概念展早在去年辦的話...

沒錯,這場概念展嘗試為政策、計畫、學術名稱等,與真實的生活體驗建立一座對話的橋樑,讓民眾了解「文化生活圈」這檔事。不過,一位解說員問我:「小學生、居民為什麼需要了解?要鼓勵他們付出行動很難,尤其展板上所寫的文化資產守護、文化教育、創意,一般民眾無法參與,這些都是專家在做的。」我想了一下回答著:「比方說,鼓勵小朋友關心自己的文化,最初可以每週花一兩小時學自己的語言,客家話啦、阿美族語、或是其他,這樣的話,其實他正在從事守護自己的文化資產了。參與行動或許不需要大計畫、大工程,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做得到。」沒有這個問題,或許我永遠還在橋的這一邊搖旗吶喊,沙盤演練,打信號;這個問題正引導我走上對的橋,來到「生活經驗」的彼端,很奇特的昇華感觸 (amazing grace),概念和經驗的距離又拉近了一些。附帶說明,這可不同於宗教或是靈修般的昇華啦,寫這篇感想的同時,我已抽了兩三根香煙了。

這裡,真誠地感謝這位大姐問起這麼根本的問題,讓我今天受益良多!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其實很好啊,文化生活圈跟甜甜圈連結在一起~~
如果有這樣的預算的話,從到場者人手一個甜甜圈來甜蜜蜜切入,應該可以有更多深刻的印象在連結吧~~

*頌恩

gobby 提到...

想請問台東社造知識問題~
台東縣內最先撩下去做是哪一個(些)社區?哪些個地方文化館?什麼時候啟動?91-97年度臺東有哪些單位獲得補助開始做社造、地方文化館,後來又有哪些文化生活圈呢?

一起打拼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