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1

如何在社造的核心價值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

主題:如何在社造的核心價值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
編號:
召集人:許孟華
參與者:安柏霖、林均潁、林湘萍、黃冠智、彭衍芳、李易芳、吳幸芳、曾正元涂維亮、林建志、宗大筠


孟華:一群人想把一個場域變成另一個樣子,然後大家努力一起往前走,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社區、藝術創作者、景觀、建築的溶合,在地人無法有全面的思考。

衍芳:藝術元素加入,如何加入,無法量化,目標模糊,「美」要如何看待?衡量?藝術家的堅持Vs私人需要冒險(會是加分或減分),商業與藝術的平衡?是否符合標準?

易芳:公部門要如何簡化程序讓藝術家(團體)更容易完成,而不會一看到公部門的計劃就覺得做不了。

孟華:採購法的介入確實很複雜此計畫是明年執行並採遴選的方式

湘萍:社造原先的價值被扭曲台南土溝社區是很好的例子居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配合藝術家的幫忙所以最初的問題應是社造的問題

孟華:題目的重點在公共空間中加入美學而使其藝術化,例如東華大學提案將圍牆打掉。另外,在地Vs外來藝術。

湘萍:所以藝術介入空間還是希望社區居民一同配合

易芳:藝術家的想法需配合社區的特色

大筠:街道博物館無涉及社造,土溝社區也是由南藝大的學生先起頭。情感被建立→媒體報導→人潮。

衍芳:誰來主導?關山有公共空間、有想法,卻沒藝術家。如何找藝術家?樂意由公部門來當橋梁。日本的例子有30年,日本的環境、建築...。有「米」的主題,卻不知要找的是繪畫、雕刻、或是建築方面的藝術家。

建志:關山非常有潛力,農會與農友是最直接的關係。如何讓農友的生活慣習透過藝術家的創作來展現。所以提供另一種操作方式:藝術工作者進駐農村,例如3個月,參考嘉義線北迴歸線藝術行動。或者廣發英雄帖,號召藝術學院的研究生或是外縣市的藝術家來關山蹲點,在地創作。透過藝術家進駐,能看到不一樣的文化內涵。

衍芳:執行上的問題,要是一個月後藝術家覺得時間不夠,想再多待一個月,怎麼辦?希望文觀處提供一個整合全縣的閒置空間調查,可以讓藝術家發揮進駐的空間。

建志:我認為文建會並不像工程單位,對於驗收的標準和認定是不同的,並且非只是硬體創作而已,許多創作過程的記錄也是作品之一。若有遠見,可思考多年的計畫。

大筠:藝術家的平台建立,類似藝術學生進駐(long stay)是很好的概念。

孟華:鐵道藝術村就是一例,藝術家駐村。

冠智:建築物的美觀提升意思是建築物本來都很醜,然而要提升景觀美感,不見得從畫圖、放石頭就可以有改善。

正元:舉巴里島的例子,台灣許多圍牆上的圖畫是失敗的。

處長:藝術可以是抽象,不一定要具體。

冠智:關山是一個很容易錯過的地方,不知道要在哪裡停。

衍芳:可到學校看看廢棄的碾米廠,體驗各種米的製作及文化。

沒有留言:

一起打拼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