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1

在緊迫的3小時會議中,發生令人驚奇的結果

5.21"藝術介入空間"3小時的座談會,而且是運用開放空間會議的原則來進行,時間是很緊的,有點超過原本該結束的時間,這倒是頭一遭。很多問題和聚焦的議題是在ending的時候才被點出來,多數參與者希望能在這場會議裡尋求答案或是協助、完成更具體的計畫內容、或是希望再辦下一場會議,不過該結束的時候,還是得先結束囉。

這對我是主持者、又是引導者雙重身份來說,是有些過意不去,明知應該承諾甚麼的,不過還是留給大家來決定。應該說,自覺自己引導OST功力粗淺,還不到"出師"的時候,但,直覺驅使自己應該邀請大家來對談,有些情況好像非談不可。我認為,有談就有機會,無論是問題或是答案;對話是雙向溝通,對於任何一位參與者,是對等的,不會建立在"指使"與"被指使"、"主動"與"被動"的關係上。所以,我認為任何一位參與者(包括處長、科長啦)都可以很自由地、很需要地續辦下一場會議,可能針對自己社團幹部或是其他朋友、社團,邀請眾人討論更具體、更深入的提案議題。我不會再主持接續的會議了,因為我想當下一場「暢所欲言的參與者」!

對我而言,今天的會議是一起集體創作,邀請大家共同完成一件"藝術介入空間"的作品,還在創造中,作品屬於大家的。經過這段3小時的時空交錯,每位參與者應該是帶著與開會前不一樣的感覺、想法、問題、或是圈圈叉叉回家。產生自發性改變,這不正是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的精神!如何讓居民感受到創作者的作品是與自己在進行一場雙向互動溝通,而非另一件"我做給你看"強暴視覺鑑賞的作品。

今天倒是花比較多的時間聆聽大家的對話,同時在今天這場OST的經驗中,我見識到一位看似不起作用、閒閒晾在旁邊的引導者,他的角色在這樣會議的時空中是無法缺席,也難以兼顧的。

1 則留言:

Afang 提到...

我是淑芳。
建智最後一段話深得我心,因為我常常擔任開放空間會議的引導師。

前兩天在台北有一場200人的會,會議第一天結束後,開車回家的路上竟就在紅燈前睡著了…

閒閒晾在旁邊的人,怎麼會這麼累呢!建智現在懂了!

一起打拼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