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7

1. 如何善用社區空間,文化生活圈的space怎麼運用?2. 怎麼進行人才培訓?

議題:1. 如何善用社區空間,文化生活圈的space怎麼運用?2. 怎麼進行人才培訓?
發起人:林建志、張寶分
參與者:李吉崇、那布、林于靖、鄭振興、林秀玉、葉秀侖、比恕依、廖中勳、林柔玫
---------------------------------------------------------------------------------------------------------
討論內容:
林建志
空間除了建築物之外,大家可以想像社區的空地、環境等等。
那布
空間多了一度---網路,空間如何運用,必須多一點創意。
林建志
看過兩本書:「空間就是權力」---誰的社區?活動中心的使用者是誰?「創意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是需要美感的。公共空間需要美感、令人舒適、有創意,會增加居民前去使用。想到社區活動中心就不具吸引力。「善用空間」是說如何使社區活動中心之類的,還有文化生活圈裡的文化據點、設施,讓居民想主動前來使用,環顧台東社區的空間不是粗造,就是不夠。
廖中勳
善用社區空間的方法如同前述的創意,永安社區常用的空間活動中心與農產中心,透過經常辦活動,均有許多人前來參觀和使用,明年度規劃更多的活動。還需要找一些人來推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空間的活化需要創意的呈現。
林建志
類似德國小鎮的家庭音樂會,引致社區活動中心會如何?一般聽到社區幹部在談空間活化時,多偏重對外行銷的使用,是否應先想像對內有一處定期服務居民的空間,這樣的空間能讓居民毫無干擾,就像待在自家客廳那樣的自然和需要,這個空間以往在農村、部落原本就有的,而不是外加的,問題是如何找回來,這個空間會更有人氣?
那布
社區空間原本即是社區居民使用,公部門應提醒社區提案人,考量社區空間的定位。
林建志
社區的空間應有對內與對外的使用規劃,才不會對居民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擾。對內的空間可充實文化教育的功能。
李吉崇
對內溝通,廟很重要。---教會亦然。
林建志
可藉由巡迴展演來串連各據點,啟動空間,功能活化。
廖中勳
空間習慣性地被使用,誘因蠻大的,誘因…
那布
人才培訓要訓練什麼?
林建志
對政府辦過的培訓班的印象?
鄭振興
過去參加的培訓是文化傳統的訓練,有產品。訓練十個,有一個出來就很不錯了。
林秀玉
培訓之後,應有後續的動作。
李吉崇
文化局之前曾辦過文史調查培訓,分成三階段,先上課,再去做調查,回來再用研究論文的方式要求學員的成果報告。
廖中勳
人培不要期待太高。
巴奈
Sakului陶的教學,用感染老人家用最傳統的方式表現自我,形成特色。
那布
一個藝術家的影響力有多大,效益有多高?
比恕依
原民台的影像人才培訓班,電視台預計從學員中挑選十位進台工作,是相當大的誘因。整個課程很實務地操作,帶動學員專注於課程的訓練。
林建志
現在大學理論的科系逐漸沒人念,科技人才越來越多。應說人力市場是最大的誘因,反觀社區中實務性的課程較多人參與。
張寶分
無任何期待,文觀處是沒有工作機會作為吸引。
林建志
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才能進行台東文化願景工程?
廖中勳
水保局提案是有門檻,例如社區先上一系列的課程,再來,社區曾執行過哪些案子,來當提案的審定條件。
林建志
例子:仰山基金會在社區提案前,先有練功期,會讓社區清楚計畫的要求和期許。
巴奈
對我而言,真正要被培訓的是我們,最有價值的是老人,應像這些老人求教。例如…
林建志
人才培訓應像文史調查的方式,研發學程制度,不全要像大學一般,也可向巴奈敘述的類似師徒制,還有共生制等。
台東文化行政人才缺乏,培訓出來的人才後續揮灑舞台的機會如何創造(誘因)?
秀玉
公部門如何培養出在地需求的人才?
那布
政府是公僕,民間應主動提出自己的需要,告訴政府民間需要什麼,應該幫助達成的事。
李吉崇
部落人才不足是常態,open space是很好的機制,未來可以把場所拉進部落、社區內,直接討論核心問題。
建志
民間的核銷、文書之類的行政能力,應要自我加強或被訓練,才能做更大的事情。
那布
有沒有可能簡化一切程序?
建志
一群人在一起做事的形式是多元的,組織運作的方式就是大家依規矩辦事,免得溝通不良,程序是必要的。
李吉崇
人才不足,文化生活圈某種程度就在解決這個問題,人員互相流動支援,分工合作。

1. 台東的文化願景是什麼?2. 公部門、NGO的立場及角色。如何扮演以促成「互助、互惠」?

議題:1. 台東的文化願景是什麼?2. 公部門、NGO的立場及角色。如何扮演以促成「互助、互惠」?
發起人:李吉崇、那布
參與者:林建志、張寶分、林于靖、鄭振興、林秀玉、葉秀侖、比恕依
---------------------------------------------------------------------------------------------------------
討論內容:
林建志
居民有自信、驕傲地敘述自己的故事,保有自己的生活價值,不隨波逐流、不受左右、不受扭曲的自我價值的認同。
比恕依
以台東特色為主的文化發展,例如台東美術館可以用原住民藝術為主,原民文化很精彩,做出特色,展現魅力。
林秀玉
公部門對於部落社區,心態上不要歧視,立足於平等。
張寶分
台東族群多應找到各自主體性讓各自有好的發揮
林建志
不應操作明星牌,應用更寬廣的方式去運作,例如南島及炸寒單,集中資源去做,易忽略小而美的區塊。建議以博覽會或是串連的方式來展現各自的價值。
比恕依
政府本應支持小而美的東西,但若沒有重點,不易顯出特色或品牌,就像南島文化節。
林建志
以愛丁堡音樂季為例,南島應是一個平台,開放讓多一點社區部落展現。
文化團體應主動提出文化主張,建立主體性、做行銷。不要只靠政府資源,不要只是等待,自信及行動很重要,政府從旁引導與協助。
那布
政府部門要先有信心,因為不知道在地價值,所以只能隨波逐流,例如要發展觀光及農業,但又同意核廢料進台東。
林建志
政府很缺優秀的文化行政人員,這些人才了解在地文化、有規劃能力、搭建平台提供民間發展,欠缺就要長期培訓。
李吉崇
承辦人員的調動性很高,公部門的工作應只是搭建平台,讓一群有心有能力的人來做,若是可以有一個好的架構,就可以讓普通人做偉大的事。
林建志
設定議題是一個好的方式,應把台東縣政府是為一個企業公司,基層人員是可以提出好的企劃,說服長官。縣府和部落社區是面臨同樣的問題:文化願景在哪裡。
李吉崇
公部門的研習很多,應是縣府一級主管(資源分配者)參加,會比基層人員更有效果。基層人員應做好”仲介”的工作,把社區好的一面介紹給長官。
淑芳
曾經在台北市政府舉行OST,馬市長看到後,覺得蠻好的。
秀玉
應回到部落,看到他們需要什麼,或部落之間的橫向串連。
建志
以永樂社區為例,社區沒有活動場所,因為廟口的空間逐漸沒有了。
部落既有的活動「豐年祭」,不會覺得很特別,應讓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讓人覺得重要,所以除了要有信心之外,還要有認同感。
那布
信心的累積是實踐而來,公部門應該放手,社區部落應該要有信心認同自己的顏色。大家應該互相叮嚀,一定要用實踐來累積,原住民被消費要警醒。
建志
傳統活動應有主體性,不要淪為文化附庸。
寶分
若沒經費傳統祭儀想辦嗎?如何呈現?
秀玉
傳統祭儀受公部門、民意代表的干擾很大,主體性漸失。又如傳統領域受到政府的抹殺。
巴奈
長時間被政府部門消費的文化,應該再重新檢視哪個重要的核心價值,才能重新出發。
于靖
建立一個「求同存異」的平台,提供在地各種文化特色呈現的機會。
反核民間多出力,政府少干預。民間因願景而偉大,政府因願景而萎縮。

可不可以不要太累

議題:可不可以不要太累
發起人:戴明雄
參與者:林建志、張寶分、李吉崇、林于靖、鄭振興
---------------------------------------------------------------------------------------------------------
討論內容:
戴明雄
想說不要太累,但又不知怎麼辦?什麼事讓人覺得累?剛開始是熱忱、抱負,邊做邊有另外的想法,想做更多的事,加重個人的負擔。
林建志
社區工作一開始是抱負,覺得公共事務為什麼沒人動。社造是志業,不是事業,社區理事長、帶頭的人經驗不足的話,用拖的方式會比較累。有可能是對社區的宣導還不夠,工作分配不均。
張寶分
如何分配工作?
戴明雄
舉例來說,新香蘭部落有五個部門,各部門有一級主管,正職人員工作不重複,但工作上互相支援。但所有事情都須詢問我,我是計畫主持人、又主任、又是牧師,都需要我蓋最後那個章,還有其他事務要忙,所以負擔還是有點重。
林建志
團隊成員會覺得累嗎?
戴明雄
是有時間性的,計畫進來後,再進行計畫統籌會比較好,大家雖然累,不過做得快樂。
林建志
所以要怎樣才不會太累?用什麼方式?計畫需要那麼多嗎?還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工作統籌有無策略?
戴明雄
納入部落年輕人,一起推計畫
找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做對的事。怎麼找對的人很重要,需具備專業的認知、責任感,志業比事業重要。
寒暑假請部落大專生回部落打工,去年做族譜,今年做老人生命史影片,他們會覺得充實。
林建志
如何在推文化生活圈時不會太累?甚至有加分的效果?
戴明雄
如何將部落營造的經驗與其他部落社區分享、整合,所以還在想如何去推,最後還是「人」在哪裡。很想將這經驗編寫成一本工具書或是教戰守則之類的。
林建志
工具書確實需要,最好是口袋型的手冊。點燃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熱誠,也引導社區居民如何參與工作。
戴明雄
還要有一個團隊,社區發展協會成員不一定有同樣的概念。我的經驗是以教會的班底來推動,利用既有的組織來推。
林建志
社區發展協會不應是一個權力單位,應是公眾服務單位。
再從另一角度想,公部門會不會造成社區、部落太累?現在這麼多政府單位找社區執行計畫,感覺這個大機器像個無頭蒼蠅,公部門不整合,又要社區配合演出,我指的是稍有成果的社區,往往加重社區的負擔。
鄭振興
比方說活動,鄉公所總是到最後關頭才和部落協商,時間很緊,部落的人不知道怎麼去做,公部門應權力下放至社區去運作,社區有自己的運作方式。
林建志
以太麻里文化生活圈的整合角度來想,公部門和民間社團從籌備至執行一起合作,會不會比較不累?
戴明雄
鄉公所的態度往往是一手包辦。
林建志
可先由民間團體和部落工作者自發性規劃,提一個企劃,搭洛神花季的便車,串連社區部落。與其等鄉公所,倒不如主動出擊。
李吉崇
一個活動出色、長久,一定要部落當主體。應思考什麼節慶是台東的本質,公部門應是支援。
戴明雄
結論是,怎麼做都會累,就是歡喜做,甘願受。
廖中勳
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會累。
比恕依
訓練敢負責有能力的人;有一工作團隊;授權;不要一個人負擔全部的壓力;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于靖
外在因素:需要人才、工作統籌分配平均;內在因素:熱忱是往前的力量。
反核歡喜做,甘願受。自己很累,別人不見得累。多祈禱,多上教會。很累是活該,更是應該!

社會議題與社區的關係,例如反核。

議題:社會議題與社區的關係,例如反核。
發起人:那布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要學會出賣社區
要與居民生活有關,才易引起共鳴。
帶居民去反核
居民應學會思考,例:為什麼公部門同意?
核廢料再一次進駐台東?為錢?為什麼?
居民有思考能力嗎?

社造點與居民如何串聯?

議題:社造點與居民如何串聯?
發起人:于靖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找生活共同議題。
舒適的空間+營造適當的飲料→想建立的議題。
一起來圓夢!
多喝咖啡,少聊是非唄!
溝通如何圓夢,一起努力。

政府與社造點如何整合串聯?

議題:政府與社造點如何整合串聯?
發起人:于靖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多聯絡感情,多吃串燒就ok啦
發生關係,建立感情
社區有主體願景,政府協助及挹注資源除了補助經費外,更重要的是後續的輔導機制,並且提供社區更多的機會。

核廢料與傳統領域

議題:核廢料與傳統領域
發起人:那布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傳統領域之閒置空間化,乃因以都市發展計畫的角度看待「傳領」。然而一地空間之最重要的元素:水與空氣的孕育,空間卻成為垃圾最終處理場。
核廢料處理的方式---按照使用人口比率,興建與自我管理垃圾場。
所謂傳統領域---傳統管理機制的重建
台灣發展核能,是否有其他替代能源?
當台東發展出能源替代產業方案,是否有權拒絕台電垃圾?
透過核廢料存置處理場與反思排灣族之傳統領域、主權思考、誰決定、做什麼、放哪裡、誰管理?
台東要發展農業與觀光,卻將國際垃圾(核廢料)和社會適應不良收容所(監獄)放在台東,無異是將巨石放在發展的道路上
如果反過來操作,傳統領域(各族群)管理機制重建,人文藝術的主體性發展、美感、價值觀,在台東豐富多元條件的強化:
空氣、水資源保護,農業發展,自有更多的條件,替代能源產業發展,除了產品輸出---人文背書,打造另一現代發展上的傳奇。
趕快搬走好恐怖啊大家都窮怕了,所以才會有人想把核廢料拿來家裡放。對內(鄉、社區、部落)傳播核廢料健康(雖醫學未經證實),對部落人經濟的發展只是短暫的(錢用完就沒有了)。對外連署抗議,必要時用激烈的手段。另外從節能開始做吧,核能發電不是唯一方法。

如何讓人一起談事情?

議題:如何讓人一起談事情?
發起人:林建志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經鬆的氣氛,適當的場所。
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來談。
圍爐---熱一點。
議題---舒適的空間---適當的飲料
無聊可以談事情,有聊可以做事情吧。

如何輕鬆做社造

議題:如何輕鬆做社造
發起人:張寶分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做少一點,做深入一點,與生活文化有關才不覺得累。
裝傻。
中勳:神經大條一點,並且樂在其中。
作有熱情的事,可持續的熱情。
不做,或許也是一種社造的態度。
不要跟政府申請經費,社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不會有期程、核銷的壓力了。
苦中作樂。

社區與部落的異同

議題:社區與部落的異同
發起人:比恕依
參與者:林秀玉、鄭振興、高明智、李吉崇
----------------------------------------------------------------------------------------------------------
討論內容:
林秀玉:
社區有村長(理事長),部落有主席都是核銷單位。
社區與部落概念---部落有傳統社會結構;社區似乎是可申請計畫的名稱。不管部落或社區都希望能獲得經費。
回復傳統也不見得好,因為部落有許多頭目。
明星部落的條件是有十萬就有十萬的舞蹈,社區比賽誰蓋的建築物最漂亮。
村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應合併,才不會有雙軌(雙頭)馬頭。鸞山部落,一個村長、六個主席,很難推動。但是若是一個窗口,其中若有不同族群又不太適合。
結論是比較喜歡可以「核銷」、「申請經費」的部落。
*回到傳統是否好?
是一種認知,現況若回到傳統生活也很困難。
現在政府:自主性力量起來卻不被認同,政府較喜歡村社區發展協會。
原住民問題應從教育文化下手,會逐漸覺醒。
各搞各的,哪裡不好?
相同的是一群人聚集的地點,不同的是什麼聚集在一起。對部落二字的印象和原住民有很強的連結。
對我而言都一樣,只是同一部落可能再細分不同社區組織,但終究還是生活在同一部落裡,應該尋求共識點,分歧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推動生活圈的資源、經費、income(個人或團隊)何處來?

議題:推動生活圈的資源、經費、income(個人或團隊)何處來?
發起人: 林建志
參與者:
-----------------------------------------------------------------------------------------------------------
討論內容:
自籌:集合有熱情的人,合力推動成為小組…自己找錢…自備。
跳蚤市場、擺夜市。
想辦法自籌,例如賣掉傳統領域、或賣祖產、或賣聲、或賣政府。
中勳:
社會上的資源很多若能夠有創意工作(或活動)有意義的可透過不同管道找到資源---不管人力、物力、或財力。找出人性最深度的需求,或許是一種榮譽感、使命感。

1. 藝術家如何與社區部落合作? 2. 藝術與文化產業

議題:1. 藝術家如何與社區部落合作? 2. 藝術與文化產業
發起人:李吉崇、那布
參與者:戴明雄、高明智
----------------------------------------------------------------------------------------------------------
討論內容:
戴明雄:
新香蘭傳統作物園區以老人為主題,活絡社區,運用母語溝通,成為傳承生活文化語言,後來想引進藝術家創作留下作品,以營造部落氣息。
那布:
互惠、互助。仿效New Zealand語言巢,要成立行政團隊。阿桑劇團、企業社、與巴奈分工尚可應付,都蘭能量很棒,但應要足夠的行政能力,再來是溝通、建構願景、共同協力。
戴明雄:
南迴線應多關注,挹注資源幫助。
那布:
藝術已有產業化的傾向,會朝人多的地方聚集,公部門要有明確的願景,共同努力,做好系統,持續經營,引進團隊。
戴明雄:
要有資料庫,方便合作。
那布:
以邀請參與代替整合,以游擊方式合作。
五年後以邀請參與方式成立團隊,接辦東海岸音樂季,結合公私部門,每年固定從地方主體辦理活動,成為永續與國際性的事件。
可以用熱情來邀請,以輪班方式服務,或另尋經費聘專人服務。
需要建立類似藝術經紀顧問公司或行銷公司的功能性團隊。
戴明雄:
利用擴大就業或其他資源,聘請專人專職來做企劃行政,符合專業化趨勢。
某人:戶口遷入社區裡,當一下配喝員。

1. 台東好山、好水、如何好玩? 2. 住的地方快樂嗎?

議題:1. 台東好山、好水、如何好玩? 2. 住的地方快樂嗎?
發起人:高明智、潘昆田
參與者:林秀玉、鄭振興、比恕依、林于靖、李吉崇、那布
---------------------------------------------------------------------------------------------------------
討論內容:
高明智:
「好玩」的定義?部落準備好了嗎?目前以知本卡地布部落為例,發展歷程有部落覺醒期、分享期、再來到了如何賣文化的階段。知本有很多故事和景點,但進入錢的邏輯就受挫,沒有金錢和收費的機制。現在有幾個問題:1. 農人變成行銷人,還很困難。2. 思考別人的口味是什麼?3. 如何與飯店結合?4. 部落仍很依賴公部門資源。5. 資源如何運用說不清楚。6. 政黨造成部落分裂。
解決方式---
李吉崇:
需培植解說人才。
高明智:
部落有申請多元就業計畫,可以請四位全職工作人員。… 應該整合各工作室與飯店一起安排旅遊行程回復公基金的機制。
那布:
要企業化經營,導覽人員形成經營團隊,協調經營方式,資源分配平均,不依賴政府部門經費補助,由個人伸展至團體,善用地方資源人力。
反核:
好山好水是大自然天成的,好無聊是人類黑百講的。
李吉崇:
只要不在地獄,就是天堂。快不快樂在一念之間。

推動文化生活圈需要什麼工具與資源

議題:推動文化生活圈需要什麼工具與資源
發起人:林建志
參與者:林秀玉、鄭振興、比恕依、于靖、張寶分
---------------------------------------------------------------------------------------------------------
討論內容:
林秀玉:
人是最重要的資源,怎樣才是適合的人來推動。文化生活圈是有許多點要串連,互相支援,例如文化館、活動中心、民宿等等,大家對這些據點有多想法,如何讓人進來?如何使用?這需要行銷,不只對外,也需對內溝通。
林建志:
台東要推生活圈需要人才包括:文化行政管理,如何規劃企劃方面、創意人才,也就是說藝術工作者不能缺席,以上這些人才如何到位?
解說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猶如文化行銷者,公關一般。
空間規劃人才,幫社區將公私領域能規劃清楚,不會造成居民起居的干擾。
地圖是另一種工具,我們從另一較整體的角度來看這些文化資源,進而方便進行點、線、面的串連整合規劃。
比恕依:
關於公私領域的問題再補充一下,可以從時間軸上來規範社區的活動,例如文化館只有在某個時段是開放給遊客;部落內的景點也是,禮拜幾到禮拜幾才接待外面的遊客,其他時間是居民生活作息的時段,不能干擾。
林建志:
文化生活圈目前還是紙上的空盒子,如何來填滿文化資源?除了上述的人才、地圖之外,還需要什麼工具和資源?
張寶分:
要形成一個公共議題,光靠一兩個的力量是不夠的,要引起公部門的注意。
林建志:
贊同!如何行銷公共議題呢?
張寶分:
讀書會是一種方式
鄭振興:
舉例說,歷坵社區的小學廢校之後,是由居民一起討論議題如何活化學校空間,公部門再將管理權力下放到社區來經營。另外應多辦理在地的說明會,社區幹部需要瞭解文化生活圈。
張寶分:
說明會易流於形式,社區的人不會出來討論。
鄭振興:
一開始可能不易,但每個人需放下身段,平起平坐地討論。
林建志:
招開說明會發公文覺得太形式,不發,又沒人會參加。
林秀玉:
也許先非正式會面討論,再正式發文。
林建志:
現在又多說明會、讀書會兩個工具,還有其他的嗎?其實在台東我覺得宣傳車是最好的宣傳工具。
鄭振興:
在部落有廣播系統可以好好利用。
張寶分:
公部門也需有媒體工具,一些縣府辦的活動都沒有好好地宣傳。應該和傳播媒體合作。
林秀玉:
這像是社會教育,不宣傳沒人知道。
林建志:
文化創意產業就是依靠精緻的媒體效益來推展的。再補充解說員部份:對外是文化行銷員;對內是文化教育者。
廖中勳:
人是文化生活圈最重要的資源所以當我們在推文化生活圈時應該先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來築夢想。
吉崇:
串連串連再串連互助互惠互補
反核:共識給它喬下去,有沒有文化生活圈再聯絡吧。

第二場開放空間會議的心得

12月13-14日在機體工場聚集約二十位參與者,大家花了一些時間討論這兩天我們想談什麼,雖說如何推動文化生活圈是邀請函上的主題,但是還是認為這個題目給它大了點,也對多數人還是陌生,最後決定先由李科長和我先為大家介紹明年文觀處將如何推動文化生活圈,其中有哪些事情是文觀處做不到的,是否NGO可以做;反之,NGO需要協助的,gov可以怎麼幫。如此,題目就產生了:「互助‧互惠」。
這幾年來,參與社區營造的培力工作時,深深感受到社區參與公共事務的冷淡,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排斥的狀況,問題之一是開會的方式令人畏懼,許多推動社區工作的問題,出於缺乏談事情的耐心和空間。在參與第一場開放空間會議之後,發覺這是我一直想改善開會的解決方法嗎?社區會議可以這樣開嗎?類似文化生活圈的地區性的共識會議也能這樣的辦嗎?其實,遇到這種癥結心裡頭很明白,誰叫我這麼雞婆把這玩意兒引進台東?沒有人!真的是處在頭髮洗一半,擔心沒水的情境。
不過,在這次第二天會議快結束時,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鹿野的廖中勳以及太麻里的鄭振興,兩位仁兄希望將這樣的會議引進兩地舉行,1月10、11日分別在太麻里和鹿野各辦一場。心裡真是暗爽許久,百感交加呀!開始覺得好玩又不累的社造工作,才正要開始呢。
接續的是第二場的會議記錄,議題沒第一場多,不過字數卻多到我多花一天來打字。各位可以繼續發表意見,空間是開放的。
換個角度想一想這些紀錄,好像開始有點文化資產的味道耶,集體的智慧累積,不是嗎?

一起打拼的伙伴